深夜吹响“集结号”
市中心医院医护人员争当抗疫志愿者
屈斌 王园媛

    2月4日凌晨4时,市中心医院的钉钉工作群突然“活跃”起来。

    疫情防控期间,市中心医院为保障市民正常就诊,各科室紧急招募志愿者驻守,要求天亮前必须到岗。

    一时间,院内千人响应。

    半小时后,夜晚的寂静被这样一群人“打破”——有人背着行囊,有人提着一袋简单的洗漱用品,他们伴着昏黄的路灯,义无反顾地奔赴一线。

    作为医学观察病区,内科楼是发热门诊外的另一个抗疫“战场”,这里,也迎来了值守的“战士”。

    “是党员,就要上”

    2月4日凌晨四时半,消化科护士长李芝红到达内科楼。

    在医学观察病区走廊,护士李少璐“拦住”了李芝红,问道:“都凌晨四点多了,您怎么来了?”

    “我是护士长又是党员,怎么可能不来呢!”李芝红的回答掷地有声。

    45岁的李芝红从事护理工作24年,有21年的ICU重症监护经验。1月27日,市中心医院组建医学观察病区,作为病区护士长,李芝红在内科楼已连续作战9天。

    武汉新冠肺炎疫情发现以来,市中心医院每一个医护人员都处于24小时待命状态,习惯了“钉钉一响,号令即来,使命必达”。

    期间,护理人员每天高频率定点查房、记录患者体温、测量其生命体征。此外,他们还要与患者聊天,疏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由于一开始人手较少,李芝红和同事只能每天连轴转。穿着防护服、戴着手套、口罩,一干就是24个小时。

    夜晚,实在扛不住时,他们只能坐在冰冷的铁凳上“眯”一会儿。如果要去夜班休息室,就必须更换全套防护服。为了节约医疗资源,他们都会撑到夜班结束。

    2月3日,李芝红16岁的儿子因连续多日腹泻,在社区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到医院就诊,他知道母亲在前线奋战,不想给她添麻烦。但到达医院后却没忍住,还是给李芝红拨去了电话。

    李芝红接起电话时,手机屏幕上已有儿子许多个的未接来电。她既担心,又愧疚,尽管如此,最终她也没能抽出时间见儿子一面,只是拜托同事帮儿子看病拿药,并让他赶紧回家。

    此外,隐隐作痛的腰伤也让她苦不堪言。

    两个月前,加班至深夜的李芝红在下楼梯时一脚踩空,整个人重重摔倒,躺在了台阶上,造成腰椎横骨骨折。

    年底,正是消化科最忙的时候,至少应休养1个月的她仅在家休息了1天,便绑着腰部固定带执意上班。“春节假期,有的是时间好好静养。”当时,面对同事的劝说,李芝红这样回答。可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她不得不再一次将休养延期。

    这些天,李芝红的腰伤让她痛得直不起身来,她只能绑上腰部固定带缓解疼痛,但由于防护服密不透风,固定带下的腰部皮肤严重过敏。她只能无奈取下,再次经历绑上、过敏、取掉、疼痛,再绑上、再过敏、再取掉、再疼痛的反复“折磨”。

    “真希望她没有听到凌晨四点的‘集结号’,好好在家休息。”李少璐心疼地望向李芝红的背影,发现她穿着的还是昨天下班时的那一身衣服。

    其实,自从来到医学观察病区,除了更换隔离服,李芝红的这身衣服就没再换过。

    “我年轻,我要上”

    2月4日一大早,31岁的呼吸科医生马士林在视频通话时将自愿前往抗疫一线的事,告诉了远在安徽老家的母亲。得知消息后,母亲发来视频通话。

    “妈,你放心,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正在就餐室的马士林将镜头环顾一周,“你看,这些都是我的同事,他们中有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我要向他们学习,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

    视频那头,母亲默默地流下了眼泪,身旁的父亲坚定地点头支持。

    其实,马士林没有跟父母说实话:从1月24日除夕夜开始,他就没有离开过内科楼。1月28日,医学观察病区开始接诊,他身为病区医疗组负责人,干脆“就地驻扎”,时刻跟踪患者病情,研究每一项指标的波动,随时调整住院治疗方案……宿舍楼就在院内,但他从未回去过。4日凌晨4时,院内招募志愿者,他正在病区值夜班。

    打电话报完名,他坐在椅子上,陷入了沉默:“学了医,却无法守护自己的父母”,马士林鼻头一酸,眼圈红了。但他明白,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是职责所在,也是他学医的初心。

    2013年,他从石河子大学医学专业毕业,来到市中心医院,从实习医生快速成长为科室青年骨干。

    疫情来袭,他紧跟呼吸科主任陈燕的步伐,一句“我年轻,我要上”是他的无畏与担当。

    1月27日,市中心医院举全院之力,在最短时间内将内科楼改造建立成医学观察病区。身为内科楼一员,马士林认为自己责无旁贷,必须投身其中。

    当晚10时,仅呼吸科就先后将六十多名患者协调安置,其中,4名重症患者需佩戴呼吸机转移,难度较大。为了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马士林到对接科室骨科,将呼吸机调至备用状态,确保患者到达后能立即正常使用。

    骨科位于内科楼对面的外科楼,正值冬季,患者保暖尤为重要。转移过程中,医护人员需全程手动按捏气囊(辅助呼吸装置),用监护仪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一路上,马士林和同事们默契配合,推着担架车快速且平稳地奔走于两栋楼之间,一个接一个将患者安全转移……

    近百名医护人员用了4小时,将内科楼全部转运完毕,并按要求清洁消毒、设立病区。

    凌晨2时30分,医学观察病区完成搬迁工作,马士林回到宿舍休息。入睡前,他想起当晚大家众志成城的模样,无悔成为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的一份子。

    第二天,他带着洗漱用品前往医学观察病区,“驻扎”至今。

    “别哭,等妈妈回家”

    2月4日凌晨“集结号”吹响时,韩美荣在医学观察病区夜班休息室,刚睡下不到两个小时。

    当晚,她并不值夜班。但作为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医学观察病区主任助理以及一名19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无论哪一种身份,都让42岁的韩美荣始终义无反顾奔走在抗疫前线。

    1月25日,韩美荣成为第一批援助发热门诊的队员,5天后,又调至医学观察病区担任主任助理。11天来,她频繁往返于门诊与病区,哪里需要她诊断、指导病情,她就出现在那里。

    “我们只能前进,不能退缩。”韩美荣说。战斗中,他们从不怕冲锋陷阵,只怕家人的牵挂和孩子期盼的眼神。

    在发热门诊“战斗”时,为了让10岁的女儿知道自己每天在干什么,她拜托同事隔窗帮她拍了一张照片,并发送给女儿说:“你看,妈妈很好,妈妈很想你。”

    刚到医学观察病区时,趁着晚饭间隙,她给丈夫发去视频,接通视频的是她可爱的女儿。女儿很懂事,对她说:“妈妈,你吃了什么呀?”“妈妈,你加油!我乖乖在家等你回来。”只要看到女儿,韩美荣就能一扫身心的疲惫。

    但女儿也并不是每次都那么“懂事”。

    “妈妈,你会回来吧?”“妈妈,你能不能现在就回来?”“妈妈,你是不是不要我了?”……女儿的哭喊常常让她无法回答。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越来越“不敢”与女儿联系。身在抗疫一线,再苦再累,韩美荣从没流过一滴泪,但女儿的一声声呼唤,让她坚强的外壳一次次崩裂,而她也只能扭过头,默默擦掉止不住涌出的眼泪。

    “宝贝,别哭,等妈妈回家。”元宵节这天,她已半个月没有陪在女儿身边。

    身为母亲,韩美荣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女儿,而韩美荣的母亲也独自一人,时刻牵挂着她。

    不会用视频,母亲只能用一个个电话表达关心,看着屏幕上显示着一个个未接来电,韩美荣握紧手机。“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韩美荣很清楚。

    昨晚,她梦见了女儿,也梦见了母亲,梦见了一家人外出郊游,阳光和煦,他们享受着来之不易的春暖花开。

 

时间:2020-02-17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