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日报--精品新闻赏析

专题

不“优秀”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你!

【文江(化名)讲述 首席记者 田华英 记录整理】

家庭情况:

  母亲文江(化名)把儿子陶然(化名)当成唯一的生活重心,是控制型母亲。

家教问题:

  ●对儿子给予很高期望,希望他各个方面都要优秀。

  ●用优秀这把标尺和有条件的爱,编织了一个牢笼。

  ●最亲密的母子,却成了生活在一个家里的陌生人。

家教经验:

  ●放下无谓的期望,用无条件的爱融化和温暖彼此。

  ●父母对孩子的爱与欣赏,不是取决于能考多少分。

  ●把属于孩子的人生还给孩子,要相信孩子的选择。

  “妈妈,我研究生笔试通过啦!”

  今年1月的一天傍晚,儿子陶然(化名)兴奋地从他房间冲到客厅,一把将我楼进怀里:“妈妈,我太高兴了,谢谢你……”

  这个突如其来的拥抱让我的泪水决堤而下。

  这个原本是母子间最普通的拥抱,让我知道,那个被我“弄丢”了很长时间的儿子,终于又被我找了回来。

  “找回”儿子的历程,让我深深懂得:父母,是孩子所有问题的根源,而无条件的爱是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方法。

  我的期望

  生陶然时,我已经35岁了。

  怀着他时,我就规划好了他的未来:读最好的大学,干最体面的工作……我相信:我的孩子一定会被我培养成最优秀的人。

  丈夫常年在野外工作,陶然出生后基本上是我一个人带,他几乎成了我唯一的生活重心。特别是在学习上,我对他抓得很紧。一岁多,陶然开始牙牙学语,我就开始教他认字。

  6岁多,陶然上小学时,已经认识近一千个字、会背几十首唐诗了。

  失望到来得猝不及防:在班里第一批少先队员入队名单里,居然没有陶然。

  我悄悄问了他的班主任,得到的回答是:陶然虽然成绩不错,但因为年龄较小,其他方面的表现不尽人意。

  进入小学之后的陶然,各方面的缺点不断显现出来:他纪律意识较差,胆小不敢表现自己,动手能力不足……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陶然的学习成绩很好,作文比赛还获了奖……

  儿子的信

  陶然上初中时,成绩从小学的前三名滑落到了五六名。

  我慌了,开始想尽一切办法帮他提高成绩,但他的成绩就像坐上了滑梯——一路向下。

  初二上学期的期中考试,他在班级排名中位列第十九位。

  我气疯了。整整一个星期我都不跟他说话。

  是他的一封信警醒了我。这封信是我在他的枕头下发现的。“这样活着有什么意思,还不如去死”这句话,把我打蒙了。

  从信中的语气看,这封信是儿子写给我的,但他始终没有给我。

  我主动跟他说了话。周末,我带着陶然去书城买了很多真题试卷,让他一遍遍做。还帮他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并让他写了一份保证书,保证下次考试能提高到第几名……

  从那以后,我家的“气候”完全随着陶然的成绩在春夏秋冬中轮转:是春风和煦,还是寒风暴雨,完全取决于他的成绩好坏。而做计划、写保证也成了家里的常规“戏码”。

  但陶然的成绩,却始终起伏不定。

  我快被逼疯了。但一记闷棍还是落了下来:陶然中考失利,进入重点中学无望。

  中考成绩出来那天,陶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一天,不吃不喝。

  那个暑假,我家被愁云惨雾笼罩着。

  母子离心

  陶然进了一所普通中学的一个普通班。我又燃起了希望:只要努力,能在班里保持前三名,高二还能进入重点班。

  但陶然的成绩,始终在十几名上下波动。我和他都明白:这主要是数理化成绩拖了后腿,因为他的文科成绩非常优异,语文和英语成绩从没下过年级前三名。

  但文理分班时,我还是成功说服陶然选择了理科班。我始终认为,学理科是有一个好前程的基础条件。

  我家的季节变换,再一次由陶然的成绩主导,列计划、写保证的“戏码”又开始轮番上演……可陶然始终没能进入重点班。

  这让我抓狂不已。

  精疲力竭之时,还有更痛苦的事实等着我:我和陶然,本应是最亲的母子,却成了生活在一个家里的陌生人。

  一次陶然生病发烧,我伸手触摸他的额头感受体温,被他一把推开。

  我呆呆地站在儿子的床边才惊觉:大概从儿子八九岁以后,我每次试图拉他的手或想抱抱他时,都被他无情地推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和他之间的沟通,除了学习成绩,再无其它……

  陶然的高中3年煎熬终于结束时,最重的一击轰然落下:他的高考成绩不足500分,他被一所普通大学录取。

  这与我的期望,差了十万八千里。我想让他复读一年,争取第二年考个更好的大学,陶然坚决不同意。

  爱的牢笼

  2015年8月底,大学报到第一天,办完入学手续,陶然就搬进了宿舍。

  整栋宿舍楼还没来几个人,酒店我们都提前订好了,但陶然坚决要求一个人住进宿舍里。

  陶然铺着床,跟我们摆摆手说“再见”,那一刻,他甚至没有回过头来。

  我透过他倔强的背影,读出了他的心声:我终于飞出“牢笼”了。

  走在空荡荡的楼道里,我的泪水汹涌而出。我被深深的挫败感刺伤:从小到大,我无微不至、24小时全方位照顾陶然,一日三餐,按他的喜好,变着花样做给他吃;从幼儿园到小学,每天风雨无阻地接送他;我不让他干一点家务,上大学前连袜子都没让他洗过……

  我自认为是一个良母,可我的儿子竟然连一分钟都不想跟我呆在一起。

  我到底错在了哪里?

  我开始大量地阅读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书籍。慢慢地,我找到了答案。

  这么多年,我从没有把我的儿子作为一个完整的立体的人对待,而是把他放在一个扁平的优秀刻度表上,功利地评价他的好坏。我对他的爱与欣赏,取决于他能考多少分。为此,我事无巨细24小时参与他的人生;我让他严格按照我的规划走他的人生路。我用“优秀”这把标尺和有条件的爱,为他编织了一个牢笼。

  我的改变

  陶然18岁生日是在大学度过的,我给他写了一封长长的信。

  在信中,我一一列举了我以爱的名义对他的一次次伤害,我向他道歉,并郑重承诺:从现在起,我把属于你的人生还给你。

  我含泪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我相信你”:儿子,我相信你会照顾好自己,相信你能规划好时间,相信你能靠努力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这封信之后,我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给儿子发一个“5.20”的小红包,并附上我对他信任和欣赏的话语,而且我的信任和欣赏开始指向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

  我突然发现,放下对儿子那些无谓的期望,只希望他平安快乐时,我和儿子之间那道冰冷的墙,开始慢慢融化。

  大二上学期的一天,陶然来电话跟我商量,学校招聘学生去偏远地区支教,他想报名。

  我脑中涌上的第一个念头是“不准去”,但我忍住了。我告诉他:你已经19岁了,我们相信你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你的任何选择,我们都尊重并支持。

  大二寒假,陶然告诉我,他考研究生想转学历史专业。尽管我万般不愿意,但还是忍住自己,没再伸出干预的手。

  2019年母亲节,正在外地实习的陶然给我发了一个“520”的大红包,祝福我母亲节快乐,他说最感谢的人是妈妈,他说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他、最支持他的人……

  幸福的泪水,又一次滑落我的脸颊……

家教分析:

  孩子优秀是 被爱的结果

  夏玉红

  克拉玛依明园学校德育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家庭教育高级讲师,沙盘游戏咨询师

  从陶然妈妈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从追求优秀型家长向绿色健康型家长蝶变的过程。

  追求优秀型家长认为,儿童的成长是人生第一阶段,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闪失,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人群中永远是最优秀的,他们把家庭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孩子将来“有出息”上,他们只用“优秀”这个单一标尺来衡量孩子,并进行功利性教育。这样的家庭教育理念,会让家长的情绪时时处在高度紧张状态,忽视孩子成长的阶段性其特点,苛求孩子各方面完美,不断给孩子施压。这样的家长往往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孩子考100分,就给予100分的“爱”;孩子考90分,就给予90分的“爱”。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或表现不符合家长要求时,父母会伤心和失望,甚至以冷暴力对待孩子。

  这样的教育理念导致的后果是,孩子缺少自信,学习被动,与父母的关系冷漠而疏离。陶然妈妈最初与孩子之间就是这样的状态。

  警醒之后,经过深刻反省和不断学习,陶然妈妈的做法有三点值得借鉴——

  一是放下家长的架子,从承认错误开始改变自己。父母的真诚道歉,往往是亲子之间良好沟通的开始。

  二是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去尊重和信任:尊重孩子的兴趣、选择和需要;相信孩子有能力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三是不再以扁平化的“优秀”标尺,功力性地评价孩子。在无条件地被爱和被欣赏中,孩子才会更懂得欣赏和爱自己,并发自内心的努力,自发地往更优秀、更好的方向去走。因为,优秀不是被爱的原因,而是被爱的结果。

  陶然妈妈的改变,她发自内心的理解、尊重和支持让陶然的自主自信开始回归,母子之间的关系正常了,“丢失”的儿子也回来了。

(本文刊载于《克拉玛依日报》2019年05月31《我们该怎样做父母》专题报道C03版)

  2019年“六一”儿童节前,本报推出专题报道《我们该怎样做父母》。通过市民讲述自己的育儿经历,揭示出只有父母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教育孩子成为更好的人。本篇为专题报道中的一篇。

  本文文气流畅,情感真挚。文章以充满诗韵却不失刚毅的笔触,将原本应该是最亲爱的母子变成陌生人的瞬间描摹得让人痛彻心扉,也将母亲因学习而改变重新找回亲情的过程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引人深思。善用短句短段,文辞精准。文章的用词用语看似信手拈来,却极为准确、传神,揭示了孩子优秀是被爱的结果。 

给儿子的49封信,陪他走过那段青春

(张女士 口述 记者 郭雪梅 记录整理)

家庭情况:

  张女士的儿子上初中,正值青春期,不愿与父母交流,张女士发现儿子有恋爱迹象。

家教问题:

  ●更年期妈妈遇上青春期儿子,沟通总以争吵结束。

  ●儿子恋爱,不愿与父母交流,母亲因此心急如焚。

  ●母亲情绪不稳,总说教孩子,家庭矛盾达到顶峰。

家教经验:

  ●父母要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否则就不要急于沟通。

  ●要改变孩子,父母要首先找到症结实现自我改变。

  ●写信告诉孩子我们爱他,愿意陪他走过这段青春。

  “不要说了,我不想听。”

  嘭!门被重重地关上,卧室里传出各种砸东西的声音,儿子满满的愤怒。

  门外的我,血压飙升到200,要不是爱人拉着,我肯定要冲进去和他大吵一架。

  儿子上初中以后,这是我家频繁上演的一个场景。

  是啊,当青春期遇到更年期,相爱相杀,成了我们母子关系的主流。

  自从发现儿子恋爱后,我们的母子关系进一步恶化。

  儿子变了

  上初中前,儿子一直都是我的跟屁虫,天天粘着我。

  记得那时,儿子总爱缠着我让我多陪他玩一会,晚上睡觉也要我陪他。就连晚上临睡前,我刷牙时间稍微长一些,他都要着急来催。

  那时,我和儿子亲密无间。

  自从他上初中后,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我和儿子突然变成了陌生人,甚至有时会成为“仇人”。

  只要我在他房间超过5分钟,他便会极不耐烦地催我:“妈妈,你咋还不出去?”

  每天,儿子回家与我和爱人说话不会超过20句,大多都是我们问,他回答,惜字如金。

  而这时的我正处在更年期,很多时候,我和儿子的谈话都会在争吵中结束。

  我成“特务”

  从初二开始,我们的交流更少了。

  每天一放学回到家,儿子就躲进卧室,除了吃饭,基本不出来。他的手机从不离身,和同学有说不完的话。

  每次我问他拿着手机在干嘛,他都很敷衍地回答我:“在查资料。”

  只要儿子不在家,他的房门一般都锁着,柜子更是锁得严严实实,藏钥匙的地方也换来换去的。

  有一天,儿子上学走了,房门没有锁,柜子钥匙放在桌子上,我就想着悄悄打开,看看柜子里到底有什么秘密。

  老公见状劝我:“你别这么干啊,要是儿子知道了,又跟你没完。”

  我想想也对,把钥匙放回了原处。

  晚上,儿子回家一进房间就大喊:“你们偷看我东西!”

  我否认后,他的声音提高了八度:“别以为我不知道,我钥匙上搁了一根头发丝儿,怎么不见了?”

  那一刻我才知道,儿子是故意把钥匙放在桌子上的。

  然后,他打开柜子,发现里面的东西原封没动,这才语气缓和地对我说:“我所有东西都有记号,你们一动,我就知道。”

  我很难过,他每天都在提防着我,什么时候开始我在儿子眼里成了“特务”?

  离家出走

  初三的学业任务很重,本应该很紧张,但儿子的心思却越来越不在学习上。

  每天早晨,他很早出门,晚上下了晚自习,也很晚回家。一到周末,他会想尽各种理由出门,零花钱的需求也明显比过去增加了。

  有一次,我悄悄尾随他,发现他早晨是去旁边的小区接班里的一个女孩一起上学。

  那一刻我明白了,儿子恋爱了。

  那天回家后,我问儿子,他却不承认,什么也不说。

  儿子的学习成绩下滑得很快,几次考试下来,他的名次从班级第10名跌至第25名以后。

  老师多次找我谈话,我和儿子沟通了几次,但收效甚微。

  争吵,频繁地争吵,为了他的学习和恋爱问题,我们家的矛盾也到达了顶峰。

  有一天晚上,当他拿着60分的考试卷找我签字,我气得忍不住把卷子撕了,还吼了起来。

  儿子摔门离家出走了,一夜都没有回来。

  我和他爸气得没有出去找他,但那一夜,我们家的灯一直亮着,没有熄。

  沉痛代价

  后来,儿子回来了,手掌缠着纱布,纱布上还有血迹。

  我和老公吓坏了,问他怎么回事,他什么也不肯说,进了卧室就睡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他出门后和女朋友也吵架了,他捏碎了玻璃杯,割了手。

  我既心疼又生气,给他重新处理伤口时,说了他两句,他又摔门进了卧室。

  儿子上初三那年的冬天特别冷。

  有一个周末,儿子早晨10点出门,一天都不在家。晚上回来时,他额头滚烫,高烧近40度,两只耳朵也被严重冻伤了。

  我虽然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但猜想一定和他喜欢的那个女孩有关。

  后来从他的好朋友那里,我打听到,儿子和女朋友闹别扭,他在别人家门口等了一天,把自己冻伤了。

  平等对话

  即将面临中考,儿子的情况让我心急如焚。

  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发觉儿子现在的情况,我其实有很大责任。我开始了解家庭教育,开始找专家老师学习和咨询。

  “你现在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那就不要急于和孩子沟通,因为你现在的态度,决定了每一次沟通必定是失败的,你要先从改变自己的情绪开始。”专家的话让我如梦方醒,我开始学着接纳自己,接纳孩子。

  于是,我开始看一系列家庭教育的书,我觉得,我和儿子既然不能面对面交流,那我就给他写信,让他知道我爱他,愿意陪他一起走过这无助的青春。

  “孩子,对不起,妈妈错了,是妈妈从小没有好好陪伴你,总是以工作忙,把你放在姥姥家,从小让你没有安全感,你能原谅我这个失误的妈妈吗?”

  “孩子,妈妈知道你恋爱了,其实从内心是很高兴的,这说明我儿子是非常优秀的,所以有姑娘喜欢你,你很有魅力。”

  ……

  隔三差五,我就将一封信放在儿子床头。开始,他还是不怎么和我们说话,但他的情绪明显缓和了一些。

  我继续努力,期待儿子心灵向我们开启的那一天。

  “孩子,我今天下班回家,看见你喜欢的姑娘了,长得挺漂亮,你眼光不错,如果你好好学习英语,以后用纯英文给她写封情书,该有多酷!”

  ……

  也许是一封封信融化了儿子冰封的心,也许是我的改变让儿子重新接纳了我,他的注意力逐渐转回到了学习上,学习成绩也慢慢回升。

  有一天,他突然给我写了张纸条,放在了我的床头——

  “妈,你说的我都知道呢,你放心,我已经长大了,我会好好学习并处理好自己的情感。”

  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那时,我已经给儿子写了49封信。

家教分析:

  智慧和爱心 是亲子密钥

  詹艳萍

  实验中学生物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家庭教育讲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和自然界一样,春天来了,百花就会盛开。

  青春期是孩子人生的春天,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和变化,孩子会对异性好奇和关注,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中学时代,当年的我们是如何过来的,我们也一定有过强烈或静悄悄地情愫萌动。

  当我们的孩子在青春期出现情感波动时,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感到高兴,并深深地为孩子祝福,他们长大了,他们的成长是健康的。

  相反,如果我们青春期的孩子没有这些变化,很有可能是某种身体和心理上的问题,这才是我们要担心和重视的。

  绝大多数的孩子是能自己处理好青春期的异性交往和朦胧感情的。

  良好的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是青春期孩子最好的援助和支持系统,它会让孩子坦然勇敢地面对成长中的烦恼和痛苦,处理好各种面临的问题,包括感情问题。

  面对青春期孩子的感情波动,我们的家长和老师要做到:尊重、理解、平等地对待他们,以自己当年青春期时的心理去和孩子沟通。

  家长要做孩子信赖的朋友,如果孩子有烦恼和心事的时候,第一个会想到你,愿意向你倾诉、寻求你的支持和帮助。

  当发现孩子与异性交往比较频繁密切时,家长最基本的原则是宜疏不宜堵,要正确地引导,不带批判地分析。

  方式方法得当是对孩子的帮助,处理不好则有可能问题扩大化、把孩子推向我们的对立面。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逆反是人的本性,你越是反对的事情,孩子偏要去做,偏要和你对着干。

  案例中的家长接受了一个事实: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大人造成的,根子还在我们家长身上。

  这时候,需要家长冷静客观地分析,找出症结,从自己改变开始。

  青春期也叫心理危险期。没有哪个孩子的成长是一帆风顺的,每一个成功的家庭教育背后,都是家长们汗水和智慧的持续付出。

  智慧和爱心是我们帮助青春期孩子最神奇的魔杖。静下心来去做吧,陪孩子快乐地度过青春期。

(本文刊载于《克拉玛依日报》2019年05月31《我们该怎样做父母》专题报道C08版)

  本篇为专题报道《我们该怎样做父母》中的一篇。

  更年期的母亲遇上了青春期的孩子是很多家庭最为突出的矛盾,相看两厌、争吵不断,很多家庭关系因此处于白热焦灼状态。张女士在最无助的时候,通过写信这一最传统的沟通方式与躁动不安的儿子交流,她的话也随着一张张信纸,如涓涓细流般流进了孩子的心里。最终,49封信终于打开了孩子冰封已久的心。记者在采访中敏感地抓住了这个新闻点,以49封信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文字描述,讲述了母亲逐渐打开孩子心扉的过程,揭示了智慧和爱心是打开亲子关系的钥匙,给其他家庭带来启迪。

 

查看更多精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