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日报--精品新闻赏析

通讯

 一片绿荫报党恩

(记者 高丽媛 常晓艳)

  一把铁锨、两瓶水、三块馕饼,这是吐尔地·哈斯木每天出行的“标配”。

  每天,他都要骑着摩托车去距离他家六公里远的地方。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的日子已经过去了19年。

  在距离他家六公里远的地方,有一片树林,树木种类多达二十余种,总数量超过了一万棵,面积达上百亩。

  这片绿地,是吐尔地·哈斯木心血和汗水的结晶。

2019年5月23日,吐尔地·哈斯木在修剪已经长大的树木。记者 彭召勇 摄

  他想改变周边环境

  吐尔地·哈斯木想种树的念头始于1975年,那年,他刚从部队转业来到白碱滩,他对白碱滩的第一印象是“这里太荒凉了,就连棵能遮阳的大树都没有”,这让他想起了喀什老家那一片片绿树林。

  随着“先工作后生活”观念的转变,白碱滩区大力推进绿化工作,到1999年吐尔地·哈斯木因病在采油二厂办理内部退养时,白碱滩区的城区里已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但“绿色”仍然珍贵。正如时任绿化委员会主任的王延明所说,“在白碱滩种活一棵树,比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成本都高”。

  城区外围,仍是荒漠。

  吐尔地·哈斯木想让周边荒漠绿起来。

  一天,在查看周边荒漠地时,他发现一处洼地有积水。

  “有水,就能种树了。”吐尔地·哈斯木高兴地说。

  第二年3月,吐尔地·哈斯木每天天一亮就带着馕、咸菜和一壶水,骑着摩托车来到这片荒漠。

吐尔地·哈斯木清理林地杂草。 钱旭东 摄

  他在现场嚎啕大哭

  要种树,光有水不行,还得有土。吐尔地·哈斯木每天用摩托车载着粪土去林地,垫在挖好的树坑里。有时换土量大了,他就雇人、租车把粪土拉过去。

  内部退养后,吐尔地·哈斯木的工资只有1700元,妻子艾依先古力·依沙克的工资是1000元,4个孩子正在读书。而每月雇人拉粪土会花掉家里大半个月收入。每到月末他都要向亲朋好友借钱。

  2002年11月的一天,吐尔地·哈斯木一进家门,妻子就冲着他发火:“儿子刚打电话来,哭着让我再打50块钱,他实在太饿了。你少种点树,孩子能挨饿吗?”

  妻子说着说着掉下了眼泪。

  “他是我的儿子,可树也是我的孩子啊。”吐尔地·哈斯木说:“我去邻居家里再借一借。”

  “借借借!就知道借!为了这些树,4个娃娃和两家老人,都要跟你喝西北风吗?”

  “那从今天起,家里就不吃肉了。”吐尔地·哈斯木说,“每月只买米面和青菜,这样可以多给在外上学的孩子寄点生活费。”

  从此,夫妻俩连续3年几乎没有吃过肉。

  为减少支出,他跑了乌苏、奎屯等地,去买价格低、好成活的树苗。

  刚开始,他用父母在南疆种植树苗的方法种树,结果10棵树种下去,只有两三棵能存活。

  经过摸索,吐尔地·哈斯木有了因地制宜的方法:小树砍掉枝丫,平放在地上并用割下的杂草盖起来,十来天之后,待小树长出了新芽再“扶起”培土。

  担心树根被老鼠啃食,他把矿泉水瓶剪开套在树苗根部,起到了保护作用。靠着这些土办法,最终树苗成活率提高到80%。

  谁想,2005年6月一天夜里,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雨,让120棵苹果树苗遭了殃,一多半树苗被雨水冲走。那天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蹲在地上,嚎啕大哭。

  哭完了,他又去买了树苗。

  他低声哀求妻子:“种树是我的梦想,你就让我再试试吧。”

  2005年7月,二儿子吐鲁洪江·吐尔地毕业回到了克拉玛依,入职前,他要参加一项培训课程,学费是1000元。

  吐尔地·哈斯木拿不出钱了,只得向曾经的同事王正福借。

  “老王,我二儿子要上培训班,家里实在没钱了。能不能借我2000元,等儿子工作了就还你。”吐尔地·哈斯木说。

  王正福说:“我这就给你取去。这钱你先给孩子交培训费,不够再跟我说。”

  借到钱后,吐尔地·哈斯木给了二儿子1000元,剩下1000元他瞒着妻子又去买了些树苗。

  妻子知道后,气得瞪着眼睛冲他喊:“又买树苗,又买树苗,你有钱给老王还吗?”

吐尔地·哈斯木在介绍种树经验。 钱旭东 摄

  他遇挫折痴心不改

  两人3天没说话。

  2006年6月,二儿子参加了工作,他拿到第一笔工资后就去了王正福家。

  王正福说:“孩子,这钱你拿去给你爸吧,他还要种树,比我们更需要用钱。”

  二儿子说:“叔叔,这钱是我们家借的,就一定要还。还了钱,我才能为我爸骄傲。”

  这些年,为了种树,吐尔地·哈斯木整天泡在泥水里,每年至少要穿破5双鞋,穿烂4条裤子,家里总共报废了3辆摩托车和1辆小汽车。大儿子不忍心看他每天步行去林地,又给他买了一辆摩托车。

  2008年8月20日,吐尔地·哈斯木骑摩托车去林地,车速有些快,经过一处坑洼地时车子将他甩了出去,他的额头、手肘、膝盖都磕破了。他缓缓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土,像儿时一样抓了把黄土拍在伤口上止血。

  他慢慢地骑车回了家,额头渗出的血把妻子吓坏了。

  “赶紧去医院!”

  “等等。”吐尔地·哈斯木说:“我给王正福打个电话,让他帮我管管树。”

  “啥时候了还想着树。”妻子把他送进了医院。

  住院不到10天,他不顾医生的叮嘱,带上工具又去种树了。

  孩子们为他“逃”出医院的事召开了家庭会议。吐尔地·哈斯木说:“这些树跟你们一样都是我的孩子,我不能不管。”

  吐尔地·哈斯木骑着摩托车带着妻子去林地转了一圈。

  “这片地可真绿呀。”妻子说。

  那一刻,她突然理解了丈夫。

  有了家人的支持,吐尔地·哈斯木精神头足了。他时常带着妻子一起去林子里拔草。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几乎将吐尔地·哈斯木击垮。

  2009年4月,吐尔地·哈斯木发现林地里来了两千多只羊和一百多头牛,几乎把树苗和嫩草吃了个精光。

  吐尔地·哈斯木苦口婆心地给放牧人讲道理,对方满口答应把牛羊赶走。可等吐尔地·哈斯木离开林地,牛羊群又来了。

  如此反复了4次,吐尔地·哈斯木报了警。

  他对民警说:“再这样来吃树苗,我就不种树了!”

  民警答应去劝告放牧人。

  第二天,吐尔地·哈斯木突然收拾背包,说要住在林地看树。

  “那个林地能住吗?我不同意。”妻子说。

  “再不去,林子都被牛羊吃完了!”吐尔地·哈斯木说完,带了把伞,骑着摩托车走了。

  林地没有房子,吐尔地·哈斯木就东拼西凑地找木材,搭棚子。

  连续10天他都没回过家,妻子来寻他了。

  看着吐尔地·哈斯木在林子里孤单且忙碌的背影,这一次,妻子心软了。

  他要传承义务植树

  “我留下来吧,陪你守着。但是说好了,我只住一周。”妻子说。

  “太好了,还是老婆子最贴心。”吐尔地·哈斯木乐得合不拢嘴。

  从最初的住一周变成住10天,3年间,吐尔地·哈斯木夫妇的大多数时间都住在林地临时搭建的木屋里。

  经过民警耐心劝诫,放牧人不来了。

  自从吐尔地·哈斯木夫妇俩住进林地,种树这件事就成了家里人人都要遵守的家规。

  儿媳刚嫁进门,就要经常去林地除草、施肥、种树,她一时不能适应。但时间长了,也就渐渐习惯了,每逢假期,就带着孩子们去林地帮忙。

  二儿子说:“老爸种树不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我们,而是为了大家。我们就有义务把种树传承下去。”

    19年过去了,这片荒漠从零星绿色变成百亩绿林,究竟花了多少钱?吐尔地·哈斯木也记不清了。

  他用行动报答党恩

  吐尔地·哈斯木说:“家里老婆子管账,买苗买肥差不多花了8万多元,还不算报废的摩托车和汽车。当然,这钱和绿树林比起来不算啥。现在树长高了,林子里的小动物也多起来了,环境真是变好了。”

  到今年,白碱滩区(克拉玛依高新区)绿地面积236.53公顷,人均绿地面积38.5平方米。

  19年过去,王正福也退休了。他经常来看吐尔地·哈斯木。

  一天,王正福又来看吐尔地·哈斯木。他突然问道:“你这么吃苦受累种树,到底图个啥?”

  “我这是报党恩。”吐尔地·哈斯木说,“我小时候家里太穷了。自从我当了兵,家里的日子才有了改变,父母的生活因此有了着落;4个孩子都大学毕了业,有了幸福的生活,党的恩情永远报答不完。”

  “走,跟我去看看这片林地,入冬后就怕有人往林子里扔烟头。”

  12月18日,65岁的吐尔地·哈斯木这样对记者说。

  (责任编辑:崔文娟)

  (全文刊载于《克拉玛依日报》2019年12月20日A12版。)

  主人公吐尔地·哈斯木19年间义务种树累计花费8万余元。而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报党恩,他说:“是党和政府让我家告别了贫穷,我的孩子还上了大学,党的恩情比天大。我就想干一件党和政府提倡的事,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稿件主题鲜明:主人公19年义务种树的目的,就是党在人民心中的具体体现;文章结构巧妙: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环环相扣,前后呼应,又戛然而止;内容细节生动: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细节,刻画出主人公不屈的奋斗,催人泪下。 
 
  

隐藏在笔记本里的故事

(记者 常钰君 蔡晓青)

  “访惠聚”驻村工作结束后,杨磊就多了一个习惯——每当手上的工作告一段落,他就会打开办公桌的抽屉,拿出一本黑色封皮的笔记本,一边仔细翻阅,一边面带微笑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

  12月20日下午,当杨磊又一次拿出笔记本时,他收到了文明供应社区居民艾海提·吐尔逊的微信留言:“杨队,这周六有空吗?咱兄弟们小聚一下?”

  杨磊乐了,立刻回复道:“没问题,兄弟!”

  2016年12月到2019年7月,杨磊担任驻克拉玛依市文明供应社区“访惠聚”工作队副队长。那本黑色封皮的笔记本,记录着他在驻村期间与居民相关的各种事项。

  笔记本的边缘已经破损,页面已泛黄,纸张早已用完。可对杨磊而言,这本笔记本十分珍贵,因为那里面不仅记录着他驻村期间的工作内容,还隐藏着一个个大大小小、饱含着驻村队员对居民真诚关爱的故事,见证着他与居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吐妈妈”的病好了

  笔记摘抄:

  “2018年12月18日。今天是吐尔汗·阿不拉妈妈出院第三天的日子。我最近培训太忙,没时间看她,不知道她身体现在怎么样了?得去看看。上次去,她家里的面粉不多了,降压药也快吃完了,今天别忘了买面、开药。”

  那天下午,参加完学习培训的杨磊敲开了吐尔汗·阿不拉家的门。

  “我的巴郎来喽……”七十多岁的吐尔汗·阿不拉拄着拐杖来开门,杨磊亲热地搀住她:“‘吐妈妈’,我回来了。”

  “吐尔汗·阿不拉妈妈”是杨磊笔记本里的常客,他曾在笔记本里写道:“她是一位历经沧桑的孤独老人,由于子女在外地工作,她独自一人居住。她和我的母亲一样和蔼可亲,我想承担起儿子的角色,去看她、照顾她……”

  自从2017年1月杨磊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她家的情况后,就把照顾老人的事放到了心上。从那以后,两年如一日,他每周都要去老人家里几次,帮老人干家务,照顾她吃药,甚至为她洗头……

  见到杨磊,老人忍不住掉下泪来,因为她的命,是杨磊上周“抢”回来的。

  2018年12月10日凌晨,吐尔汗·阿不拉突然感觉胸闷、气短,老人知道,自己的心脏病又犯了。危急关头,她按下了手机上最熟悉的“1号键”,这是杨磊为她设置的快捷拨号。

  接到电话,杨磊小跑着赶过来。一进门,他发现吐尔汗·阿不拉脸色发青、身体发抖,一只手捂着心脏部位。

  “‘吐妈妈’,我送您上医院!”杨磊把老人搀扶到车上,争分夺秒地将她送到了市中心医院急诊科。

  经过抢救,吐尔汗·阿不拉转危为安。杨磊和工作队的伙伴们帮老人垫付了医疗费用,又轮流给她送饭,帮她擦洗,直到她的女儿从外地赶回。

  那天,杨磊一进门,就走进厨房擦擦洗洗。

  “这些活,我慢慢干,可以呢……好孩子,快坐下吃个苹果……”吐尔汗·阿不拉实在过意不去,过来拉杨磊。

  “‘吐妈妈’,您现在需要好好休息,这些活就由我来做。”

  冬日的阳光从窗外照进来,屋内暖洋洋的,老人的心里也暖洋洋的。

  这天,杨磊格外高兴,因为看到老人身体康复如初,他心中悬着的“大石头”,总算落了下来。

  帮老人买了面、开了药,回到办公室,他拿出笔记本写道:“今天,吐尔汗·阿不拉妈妈的身体状况良好,看到她的笑容,我就放心很多……”

  邻居的心“疏通”了

  笔记摘抄:

  “2018年5月15日。有居民反映,文明小区30栋楼一单元下水道堵塞,已处理完毕。处理心得:邻居又叫做邻亲,处得好的邻居,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自古亲帮亲,邻帮邻,邻里和睦最为重要。人人都应该多沟通,多理解……”

  那天晚上22时30分左右,杨磊接到了30栋居民王宝生的电话:“杨队,你快来帮忙看看吧,水管又堵了……”

  挂了电话,杨磊赶紧叫上同事,拎上工具包,向30栋奔去。

  2018年年初,30栋一单元就因为下水管堵塞问题,楼上楼下的邻居吵得不可开交。

  到了现场,杨磊发现,事情远比预想得复杂,这次堵塞影响了整个单元居民的用水。这种“大堵”还是第一次见。

  住在这个单元的帕提古力·热合曼、王宝生、谢新群、王富明等人正围在一起互相责怪,吵得面红耳赤。

  “吵架解决不了问题,有困难我们一起想办法……”杨磊赶紧上前劝阻。

  说罢,他掏出笔记本,快速查阅起来。笔记本里,除了记录着工作事项,还记录了各种便民服务电话。

  “找到了!”杨磊拨通了一个下水道专修电话,可对方说:“时间太晚了,来不了。”

  看看表,已经快23时了。

  杨磊不死心,一个电话一个电话接着拨,打到第七个电话,杨磊承诺服务价格翻一倍,对方才愿意来看看。

  二十多分钟后,一个小伙子扛着疏通工具赶来。他到4楼的堵塞处看了看,摇摇头说:“堵得厉害哟……”

  “师傅,想想办法吧。我们给你打下手。”杨磊生怕人家走了,赶紧挽起裤脚和袖口到跟前帮忙。

  他和工作队的伙伴帮着小伙子抽污水、锯管子、换阀门,甚至用手往外掏堵塞物,污水溅到身上、脸上……一群人忙活了一个多小时,直到次日凌晨一时许,管道终于通了。

  围观的居民一阵欢呼,邻里间原本针锋相对的情绪,在那一瞬间消散了。

  看着杨磊和工作队员脸上的污渍和湿透的衣衫,他们从家里端来热水,递上干净毛巾。

  “我太着急了,说了不少难听话,你别介意……”

  “我脾气也不好,做了这么多年邻居,我们确实应该互相理解……”

  此后几天,杨磊趁热打铁多次前往调解,这个单元的住户终于握手言和。

  母亲的心事了了

  笔记摘抄:

  “2018年12月25日,古丽向我们求助,希望我们帮助她患病的儿子。处理心得:无论你是贫穷或者富有,健康或者患病,始终默默在原地看着你、陪伴你的那个人是母亲。我们的努力能换来母亲的笑脸,再累也值得!”

  “杨队,杨队!求你们帮帮我!我,我不知道该咋办了……”那天,供应小区9栋居民古丽气喘吁吁地跑进杨磊的办公室。

  “你别急,慢慢说,是不是小迪怎么了? ”杨磊一听,赶忙起身安抚她。

  原来是她的儿子小迪精神病发作,动手打了她。

  古丽是一位离异单身母亲,独自带着小迪生活。小迪今年25岁,10年前,因一场意外事故,他患上了精神病,常年在家静养,由母亲照顾。

  杨磊在入户走访中得知他们的遭遇后,就把这母子俩当成了自己的重点帮助对象。他经常通过走访、打电话询问小迪的病情,提醒古丽时刻关注小迪的情绪,让她和自己保持密切联系。平常只要能帮的,他都尽量帮,这让古丽十分感激。

  这次,小迪动了手,杨磊怕他再伤害到古丽,就和她商量将小迪送进医院治疗。

  医院、社区……跑了3天,杨磊终于让小迪顺利通过“绿色通道”住进了市人民医院精神病科。

  古丽是克拉玛依油田退休职工,小迪常年生病花光了她的积蓄。现在儿子住进医院,她开始发愁:住院费用怎么办?

  “钱的事我先想想办法……”在杨磊的努力下,工作队和社区先行垫付了住院费,由古丽此后通过分期付款来偿还。

  这事过后没几天,杨磊在工作中腰部不慎受伤,住进了医院。

  “杨队,我做的羊肉汤,你多喝点。”古丽每天都做好可口的饭菜送到杨磊的病床前。

  心事了了的古丽告诉杨磊,她有两个愿望:一是希望自己身体健康,可以照顾儿子久一点,二是希望杨队的身体尽快好起来,因为他是她家的恩人……

  这本黑色封皮的笔记本里还隐藏着很多故事。在杨磊驻村期间,他把自己和伙伴们处理过的两千多个与居民相关的事项都悉心记录在了笔记本里。在笔记本的最后一页,他写道——

  “驻村关键在‘驻心’,驻村干部肩负着党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只要愿意付出一份真情,就没有爬不过去的坎儿,就没有捂不热的心……”

  (文中古丽、小迪为化名)

   (全文刊载于《克拉玛依日报》2019年12月25日A05版。)

  1.通过小故事展现宏大主题。这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既是对“访惠聚”驻村工作成果的展示,也是对工作队队员对人民群众的关爱与奉献的展示。

  2.切入角度、表述巧妙。从主人公的笔记本这个点巧妙切入,将笔记本的内容摘抄放在每个小标题前面,使整篇报道精致巧妙。

  3.开头结尾考究。本文的开头和结尾与笔记本这个主题紧密联系,读起来颇有余味。

  4.语言既朴实准确又生动细腻。文笔朴实流畅,用词生动准确,表述简洁细腻,使文章读起来引人入胜又耐人寻味。

查看更多精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