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人永远是年轻
采油二厂开发建设60周年系列报道之八

玛湖新战场。 (图片由采油二厂提供)

    ●刘亚峰

    新疆油田公司采油二厂诞生于中国从绵延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国快速转型之时,成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个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之中。

    2020年,是采油二厂建厂60周年。截至2020年8月25日,采油二厂在一个甲子的岁月当中,累计生产原油超1亿吨。

    采油二厂是新中国第一批采油厂。60年来,三代采油二厂人艰苦创业、接续奋斗,不辱使命、长葆青春,在以中低渗砾岩、特低渗砾岩为主要油藏类型的所辖油区中,创造了两度上产并长期保持年产量200万吨以上的高产奇迹,并总体保持着较低的吨油综合成本。成为了新疆油田高质量发展、高效益开发的典范。

    采油二厂位于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奉献能源的同时,一刻也没有忘记创造和谐的央企担当。60年来,白碱滩区因采油二厂石油人的家园意识和真情付出,尤其是2007年以来集团公司改革后,以驻区最主要中央企业单位的角色和责任感,将原生态真实写照的“白碱滩”变成了绿化率超过40%的“小江南”。全厂各族员工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与60年前相比,已经改天换地、翻天覆地。

    强国,首要强工业。石油就是工业的血液——这个朴素而至真的道理,铭刻在三代采油二厂人的心中。

    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助力共和国血脉的强有力搏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采油二厂和采油二厂人的梦想。

    回顾采油二厂成长历程的最大意义,是她“在坎坷中筚路蓝缕,在奋进中追求卓越”的作为,成为了新疆油田“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精神的典型体现;成为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我为祖国献石油”核心价值观的真实写照;成为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国有企业要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力量”的具体实践。

101窑洞遗址。 (本版图片由采油二厂提供,均摄于疫情前)

    

    上篇

    一

    1958年10月,为了迎接建国9周年,新疆石油管理局举办了一次技术革命展览会。

    在展览会的采油展室里,克拉玛依矿务局采油二队发明的“多层采油法”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

    所谓“多层采油法”,是指一口油井中在不同的油层可以同时采油,打破了以往一口井采一层油,采另一层油要另打一口井的传统办法,既加快了油田的开发速度,又减少了开发油田的投资。

    当然,这种当时的新技术早已成为如今各个油田已经普遍采用的采油方法了。但在当时,却是让克拉玛依油田的各个采油队艳羡不已的“绝活儿”——要更多更快地为祖国献石油,哪个石油工人心里不着急呀!

    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玛依矿务局采油二队,是今天新疆油田公司采油二厂的前身。

    “多层采油法”实践成功的油井,是65号井。

    65号井,是新疆石油管理局1956年在一东区打出的白碱滩地区的第一口探井,也是白碱滩地区投产的第一口油井。这口井1956年7月29日开钻,9月22日完钻,10月19日开井生产,日产原油22吨。

    65号井,是采油二厂的“母亲井”。

    采油二队的小伙子们研制多层采油法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国庆9周年献礼,二是早点能把克拉玛依油田建成年产100万吨的大油田。

    多层采油法实施的关键工艺,是在分层采油时井口的油管头与固定式法兰的对接问题,技术员商永和想出了一个办法:把固定井口改装成活动井口。这样一来,工艺方面的难题就解决了。

    这口井正常生产了三年多,到1959年底完成了采油使命而停产。

    也就是说,65号井没有等到采油二厂1960年11月1日正式成立,就“退休”了。

    但是,这口母亲井却“退休不退岗”——

    1960年初,一批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建设的转业军人及家属来到了采油二大队,本就缺水的白碱滩更是到了水比油还珍贵的地步。

    后来担任了采油二厂厂长的宋邦权在65号井工作过,很清楚65号井的情况。他灵机一动,旋转手轮,打开了已经宣布报废的65号井,清澈的地下水喷涌而出!

    65号井产层枯竭之后,与石油伴生的地下水并没有枯竭。

    虽然喷出的地下水有一股硫化氢味儿,不能饮用,但是在创业初期的克拉玛依油田,能有这样的水洗洗脸、刷刷牙,已经让第一批采油二厂人感到无比幸福了!

    就这样,65号井又为缺水的白碱滩发挥了两年多的“余润”,直到1962年新疆石油管理局修建的百克暗渠通水。

    如今,65号井作为成为了每年采油二厂新入职员工必须参观学习的场所。这座看似静止的“遗址”所钩沉出的,是共和国第一批采油厂——采油二厂深厚的艰苦创业精神。

采油二厂成立现场。

    二

    193号井在钻进过程中就表现出了天赋异禀。

    193井位于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下组中部,油藏位于白碱滩地区克—乌逆掩断裂带下盘。自从1958年4月8日开钻后,随着井深不断接近目的层,从泥浆中观察到了油气迹象越来越明显。

    8月11日,当钻至2180米时,发生了严重的油气浸,队长李世顺和副司钻丁连顺马上组织全班同志苦战三小时,加重了40多吨黄土,控制住了溢流,同时也更加珍惜这口可能会带来巨大希望的井。

    8月29日,193井完钻了,井深2275.73米。9月19日,经过试油,最高日产原油达到260吨,不但成为了新中国第一口日产超百吨的油井,更是多年内全国绝无仅有的高产井。

    在1958年,这种产量意味着什么?

    从理论上讲,如果不用人工科学化、长期稳产化的干预,193号井单井的年产量可能达到9万多吨——远远高于新疆石油工业首先开发的整个独山子油田的最高年产量——7.03万吨。

    这是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能源紧缺。那时,大庆油田尚未发现。193井在全国只有克拉玛依一个大型油田的历史背景下就显得格外突出了。由克拉玛依矿务局采油二队管理的193井,队长邓国寿和指导员滕维海带领采油工人们给它扎了个彩门,上书10个大字——“英雄一九三,美名天下传”。

    从此,“英雄193井”的美名真的传遍天下了——1958年9月12日,朱德委员长亲临193号井生产现场,高兴地说:“克拉玛依油田大有希望!”

    在科学上,193号井的价值在于:进一步证实新疆具有丰富的油藏储量和广阔的勘探前景,是新疆油田蓬勃发展的历史见证。

    当时的采油二队,仅有职工27人,油井7口,分别为63井、191井、193井、195井、196井、289井、503井,原油日产水平为350吨。

    虽然65号井是采油二厂的母亲井,但历代采油二厂人认为,“英雄193井”是形成后来采油二厂精神出征的起点。

    193井非常争气,从投产开始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从未停产一天。

    但由于长时间的能量消耗和油井老化,压力不断下降,含水上升,造成递减,到1983年4月份,日产已降到10吨左右。

    采油二厂采油一大队于1983年5月21日对193井进行了压裂,第二天便产油四十多吨。进入稳定阶段后,用5毫米油嘴开井生产、日产水平达到三十吨左右,含水率也大幅下降。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

    193井在一代代采油二厂人的精心管理呵护下,仍然保持自喷能力。到目前为止,已安全生产两万两千多天,累计生产原油56.6万吨。

    1997年,193井被采油二厂授予爱国主义与艰苦创业传统教育基地;2007年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授予石油文化保护单位;同年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授予企业精神教育基地。

英雄193井展览馆。

    三

    采油二队——一个仅仅成立两年的采油队,却越来越成为了新疆石油管理局原油产量的“扛把子”。

    到1960年,采油二队已经年产88万吨原油了,撑起了新疆油田的大半个江山,占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的21%,有力支援了国家当时的经济建设。当年11月1日,新疆石油管理局正式成立采油二厂。王照明担任党委书记兼厂长。

    单位名称虽然只有一字之变,但采油二厂所肩负的责任却不同了——

    为了持之以恒“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采油二厂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

    建厂时,职工驻地只有4栋平房,多数人就在茫茫白碱滩上搭帐篷。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白碱滩地区干旱少雨且风沙大。帐蓬抵御不了狂风的袭击,常常一场大风就把整个帐蓬掀掉,生活用品被刮向无边的戈壁。

    为了能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职工和家属们就自发的在戈壁荒滩上挖地窝子。

    一个地窝子长约3米,宽2.5米,深1米,屋顶搭个小窝棚,三级台阶入地下,除了一个天窗一只烟筒在地面上,门洞、房屋全都在地面以下。创业初期油田上没有电,职工们只好用煤油灯照明。

    地窝子冬暖夏凉,但它有一个最大的天敌,就是雨水的漫灌。若遇上阴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外面雨停了,屋里还滴水,人在屋里还得穿水鞋。

    正是在这样一位位石油人默默的奉献下,1960年——采油二厂建厂第一年,生产原油88万吨,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原油生产指标。当时,原油年产量占新疆油田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为国民经济渡过难关作出了贡献。   

    “三人工作两人干,抽出一人搞房建。”随着油田员工人数不断增加,地窝子已不能满足大家的住宿需求。为了确保大家的学习、工作、生活不受影响,采油二厂提出这样的口号,让员工在工作之余打土坯自建窑洞房。

    1964年,100名员工投入到采油二厂一东区生产开发,建成了这个区块第一个注水站,取名“101”。为了方便生产生活,采油二厂决定在注水站旁建5座窑洞房,员工们顺口称它们为“101窑洞房”。

    就这样,员工们一边忙油田生产,一边忙家园建设。

    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5栋窑洞房很快建了起来,其中一栋为办公室,四栋为宿舍。每个宿舍有两间房,外间是厨房兼储藏室,有炉子和火墙,冬天可以取暖;里间是办公室兼卧室。员工们平时就在宿舍里工作、学习、生活。

    随着油田的不断发展,上世纪70年代,采油二厂的采油队陆续从101窑洞房搬至新建的采油二厂厂部。101窑洞房完成了它的使命。但老一辈石油人“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奋斗精神依旧在一代代石油人中延续。

    经过几十年的风雨磨砺,101窑洞房除一栋因油田开发需要被完全拆除、两栋部分被拆除外,还有两栋依然完好,成为克拉玛依油田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油田开发初期职工的原始居所。

    2007年,101窑洞房被授予“中国石油集团企业精神教育基地”称号,因为它见证了克拉玛依油田从无到有的发展历史,体现了新疆石油人不畏艰难、自强不息、一心找油、扎根碱滩、为国分忧的决心,体现了第一代采油二厂人立志为新中国甩掉贫油国帽子的信心。

    为了保护原貌,再现历史,新疆油田公司历时两年,按照“老场景、老物件、老照片、老故事、老歌曲”的思路,对采油二厂101窑洞进行了全面加固复旧。

    2016年11月24日下午,新修缮后的101窑洞遗址展馆举行开馆揭牌仪式。新建展馆占地面积15900多平方米,陈展面积4200多平方米,拥有藏品298件。展厅巧妙地利用场景复原、多幕投影等表现形式,生动再现了第一代采油二厂人艰苦创业的场景。

采油二厂员工对抽油机进行日常检查。

    四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从采油二厂建厂之初,就已经成为了员工们共同的追求。

    于是,科技创新和技术革新就自然融入到了这群追梦人的日常工作当中。

    油井清蜡是保证油井正常生产必要的措施,也是采油工最繁重的体力劳动。自从中国产生了近代石油工业以来,清蜡都是人工手摇绞车,既费劲,又费工,还不安全。

    采油二厂技术员王大兴决定破解这个难题。

    1964年11月,他带领着四名技工学校毕业生、两名四级工和三名学徒工开始了革新之旅。

    刚开始搞自动化清蜡时困难很多,除了一部极其破旧残缺的电动绞车外,一无所有。王大兴冒着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严寒,花了3天时间,跑遍了黑油山地区,在雪地里找回了几部被废弃的电动绞车架残骸和滚筒,经过7个昼夜的奋战,初步组装了三部电动绞车。

    他们在3口油井进行现场试验,的确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但是由于这种绞车控制简陋,操作不方便,容易发生事故,所以还必须进一步进行改进。

    日日夜夜的琢磨分析,加上无数次的现场试验,他们把这种原始的电动绞车改进为多线制半自动清蜡装置。虽然在操作和安全性上大幅度提高,但是王大兴嫌它造价高、太费电,仍然不满足。

    他们坐在一起,对14条电线,逐个进行研究、讨论,研究一根,试验一次,最后减少到6根线,降低了造价,方便了操作,使半自动化程度又提高了一步。

    然而,“欲壑难填”的王大兴,听说国外都有全自动清蜡装置了,不服气啊!于是,又经过七个多月的艰苦努力,自动清蜡装置终于在1965年夏天研制成功。

    当需要清蜡时,自动清蜡装置就会自动启动,并根据不同井况,刮刀下至一定深度自动倒向上提,到井口时又能自动停车。从此,工人再也不用上井摇绞车了。

    我们之所以用较重的笔墨来记述这件往事,并非是想突出哪个采油二厂的先辈,而是想明确一个重要信息:科技创新精神,是采油二厂自成立以来的遗传基因,之所以采油二厂能够60年来一直保持青春蓬勃的风采,是和这个厂固有的这种企业文化文化密码分不开的。

    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尝到科技创新提高工作效率甜头的采油二厂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油田大面积分小层注水”,这是后来的“精细化注水”的第一次探索——采油二厂逐渐意识到:科学开发油田,首先就是细心开发油田,要把白碱滩地下那些看不见的黑油,当做家庭主妇手中的大米白面那么金贵的侍弄。

    这种“金贵的侍弄”带来的,是采油二厂原油产量的持续增长——

    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克拉玛依油田的高产区块——六区、七区和八区的逐步投入规模开发,采油二厂的原油产量大幅度上升。

    1978年,随着采油二厂主力层块的投入开发,油区大规模开发建设基本开采格局已经定形,原油产量突破200万吨大关,达到了207.345万吨,占新疆石油管理局原油产量的58.7%,进入全国十大采油厂之列。

    

采油二厂天然气处理站员工对站库设备设施进行日常巡检。

    下篇

    

    

    大,就要有大的样子。

    改革开放的春风,让采油二厂理直气壮地坚持“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依靠科技进步促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采油二厂把消除人才断层、注意培养自己的科研队伍、加大科技投入,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

    采油二厂成立了科研管理机构,先后采取派外深造、内部培训、老带新、压担子、岗位锻炼等有力措施,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使采油二厂拥有了大批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和完善的科研体系。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年产200万吨的大采油厂——采油二厂开始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编制油田开发调整方案。

    1982年到1986年,采油二厂依靠自己的研究力量调整开发了9个区块,增加动用地质储量2800万吨,建成产能84.8万吨。

    1987年,采油二厂年产原油266万吨,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成为了新疆油田最大的原油生产基地。1990年8月,采油二厂跨入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级企业”行列。

    在油田开发研究中,采油二厂以储层构造、有效驱动方式等六个方面研究为突破口,建立了精细地质模型,取得了大面积增储上产的成功。

    “七五”期间,采油二厂与西北工业大学联合研制开发了微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使全厂的生产管理、经营管理、油田开发、科技、物资供应联为一体,使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为改善油藏研究、工艺研究、生产经营决策创造了良好的技术环境,使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同时,采油二厂将530井区八道湾组创建成“七五”全国高效区块,把七区克拉玛依组油藏和七中东八道湾组油藏建成了“八五”期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高效开发区,八区乌尔禾组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评为综合治理阵地仗成功的典范,将六中区建成了新疆石油管理局第一个“控水稳油”示范区,被总公司誉为”中国西部油田开发的典范“,显示出了采油二厂油田开发的高水平。

    采油工艺技术的发展为油田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1984年,采油二厂在六东区进行热吞吐试验获得了成功,在抽油井连续加药、化学防蜡“一条龙”和同心管分注等试验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利用抽油管柱配套技术解决了低能井生产和深井抽油的技术难题,形成了一整套高效抽油系列技术,提高了抽油系统效率。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采油二厂原油集输系统实现了原油的常温输送和均衡输送。

    

    从1987年到1994年,采油二厂原油总产量递减率仅为3.6%,使原本预计的油田稳产期由5至7年延长了两三倍,达到了全国先进水平——从1978年到1995年,采油二厂取得了连续17年年产原油200万吨以上的稳产佳绩。

    从开发之日起,产量必然下降,这是油田生产的自然规律。所以说,“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中国石油人的气概,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伟大精神。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当过17年“两百万”的大户人家,怎么可能甘心从此屈就于“百万吨”俱乐部呢?

    1996年7月,采油二厂在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西部的805井区8580井和530井区东南边界71198井上连续获得两项重大突破——

    8580评价井用4毫米油嘴试产,获得了日产达30.5吨的高产油气流;71198井获得了日产28.4吨的高产油气流。

    面对这两大突破,采油二厂认为:“这两个重大突破,改变了以前认为805井区这一‘天窗’部位无工业油气流的认识,为采油二厂今后的生产开发提供了一块新的含油领域和储量基础;同时,将530井区克下组油藏东南部的含油边界向外扩展了一大步,它为二厂拿到一块可供开发的原油储量,也昭示了530井区克下组油藏东南含油边界之外还有滚动勘探的余地。”

    突破,昭示着希望。但把希望变为现实,却要经过艰苦的奋斗——

    2000年,原油产量156万吨;2001年144万吨;2002年137万吨,创1975年以来最低水平。

    2002年召开的采油二厂第六次党代会作出部署:三至五年内,力争使原油产量从130万吨上升至180万吨,并稳产三至五年。

    于是,以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加密调整为主的产能建设、老区稳产和综合治理、油田地面工程建设三大攻坚战,成为了21世纪初采油二厂力图“重上二百万”的三大抓手。

    从此,采油二厂有了四个战场:夜以继日的一线生产、日以继夜的科技攻关、夙夜在油的管理组织、召之即来的后勤保障。

    而采油二厂这部犹如永动机的系统装置的最大动能,来自“重上二百万”的梦寐以求。

    2003年,“七中东区八道湾组综合治理”作为集团公司的示范工程,采收率从47%提高到50%,在全国砾岩油藏中处于领先水平。

    2004年,采油二厂原油产量持续下滑的局面得以扭转。

    到2005年,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加密调整的产能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当年投产井平均日产量达到了40吨左右,是当年全国陆上油田单井日产量的近20倍,而且平均含水率只有4%。

    采油二厂创造了一个“新世纪开门红”——

    采油二厂原油年产量由2002年的137.28万吨提高到2007年的179.95万吨,天然气产量由2.37亿立方米提高到6.17亿立方米。原油产量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35.26%——这就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典型实践。

三次采油。

    

    距离“重上二百万”还有临门一脚,这一脚从哪个角度射呢?

    2007年2月9日,新疆油田公司二届三次职代会暨2007年工作会议召开,新疆油田公司总经理陈新发在工作报告中指出:“从2007年起全面部署和实施克拉玛依油田二次开发工程,按照‘整体部署、试验先行,立体调整、规模实施、利于三采’的原则,分精细描述、精细分注、精细调整三个层次,分期、分步实施老区调整,科学再造油田老区开发体系。”

    虽然“二次开发”是面向整个克拉玛依油田,但毫无疑问采油二厂所辖油区是二次开发主战场;采油二厂是二次开发主力军。

    二次开发,成为了采油二厂“重上二百万”的临门一脚。

    2008年10月22日,采油二厂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采油二厂要做“二次开发示范、三次采油示范、老区稳产示范”。

    结合厂党代会的要求,采油二厂要做的事情是“二三结合”。

    二次开发,就是把相对容易动用的储量开采完之后,进行更高难度级别储量的开采。

    而三次采油呢?

    通常来说,把利用地层能量开采石油称为一次采油;向地层注入水、气,给油层补充能量开采石油称为二次采油;而用化学物质来改善油、气、水及岩石相互之间的性能,开采出更多的石油,称为三次采油。

    “聚合物驱”成为了采油二厂“二三结合”的重要抓手。

    2009年6月5日,七东1区传来好消息:克下组油藏因开展的聚合物驱工业化试验,有6口油井初步见到注聚效果,日产油由注聚前的34吨上升至76吨。

    这是克拉玛依油田“三次采油工业性试验研究”重点项目,也是中油股份公司重大开发试验项目之一。

    2009年1月15日,在新疆油田公司召开的三届二次职代会暨2009年工作会议上,总经理陈新发作了《坚定信心,扎实工作,稳步推进现代化大油气田建设》的工作报告。在谈到未来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时,他说——

    “……老区稳产基础进一步夯实。克拉玛依油田二次开发全面推进,累计建成产能56.48万吨。强化注水注汽,完善注采关系,优化增产措施,增产原油138万吨……股份公司重大开发试验项目“七东1克下组油藏聚合物驱工业化试验”取得突破,形成了9项砾岩油藏聚合物驱配套技术。”

    从2007年起,经过4年的“二三结合”,采油二厂钻井1632口,建原油生产能力146.28万吨,新增可采储量1302.52万吨。

    风正帆自满,心聚梦会圆——

    到2010年,这个曾为中国改革开放献礼的年产两百万吨的大采油厂,在落下两百万吨横杆15年之后,再一次可以自豪而骄傲地高唱“石油滚滚流,我的心里乐开了花”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作为新疆油田公司的主力采油厂,采油二厂按照油田公司“加快建设大油气田”的发展要求,坚持立足老区,通过优化注水、综合治理等方式,保持和逐步提高油藏地层压力,控制旧井递减;在不断的油藏动态分析基础上优选实施各类增产增效措施,减缓老井递减;加快和优化产能建设实施步伐,尤其做好稠油开发的配套研究,保证新井及时见产,提高产能到位率,为实现保持产量规模创造有利条件。

    2016年12月20日,采油二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卓越团队、高效企业、智慧油田、和谐家园的现代化采油厂”奋斗目标和“十三五”期间“1246”的发展思路:

    “1”就是围绕一个总目标,即:把采油二厂建设成为“卓越、高效、智慧、和谐“的现代化采油厂;“2”就是持续稳产200万吨,即:在“十三五”期间年均油气当量保持200万吨以上,力争原油产量持续稳产200万吨;“4”就是实施四大战略,即:资源战略、人才战略、信息化战略、文化战略;“6”就是推进六大工程,即:增储上产工程、科技兴油工程、提质增效工程、安全环保工程、党建提升工程、和谐稳定工程。

    如果说“十三五”期间,采油二厂还能够保持原油年产量二百万吨以上,那么,在一个甲子的岁月里,这个共和国第一批采油厂就能为祖国奉献出一亿吨原油了!

    九

    在中国人的文化当中,“整数”和时间节点,往往带有特殊的情愫,这种情愫所激发出的强大工作动力,外人是难以理解的。

    2017年4月5日下午,采油二厂举行了滚动勘探重大发现成果嘉奖仪式。因为采油二厂科研团队获得了一项重大勘探成果:玛湖401井获53.3吨工业油流,获玛湖西斜坡区白碱滩组新发现,预测资源量近两千万吨。

    这里的关键词是“玛湖”。21个月之后,“玛湖十亿吨级砾岩油田”荣获了2019年中国科技进步一等奖。

    是的,在新疆油田有史以来所取得的这个最大科技成果中,采油二厂早已参与其中——玛湖,也成为了采油二厂“多为祖国献石油”的最新抓手。

    2019年5月,采油二厂玛湖1项目组正式成立。

    这个项目组负责玛湖1井区移交采油二厂的所有油井的管理及前期跟踪,地面配套、油田系统工程等;全面组织协调现场各项工作的实施、运行及日常管理;负责参与工艺、地面等相关方案的编制及审查,并配合组织实施;负责生产所需的抽油机、电力、管线、单罐、保温等正常生产地面配套设施跟踪及现场实施工作;负责建立项目组各项规章制度等多项工作。

    到2019年9月,玛湖1井区日产水平达到了一千吨。

    这是采油二厂围绕上盘石炭系、下盘二叠系、玛湖南斜坡中浅层“三大领域”实施油气发现进攻战略,快速将滚动勘探发现向储量、产能转换的结果。在此期间,他们不断深化克乌断裂带富油区滚动勘探、进攻玛湖南斜坡中浅层,快速将滚动勘探发现向储量、产能转化,突出效益建产。

    2019年到2020年,采油二在玛湖斜坡区三工河组及八道湾组新建产能23万吨,新井达产率100%,累计产油19万吨,实现了快速建产、高效开发。同时,紧密配合做好玛湖1井区深层二叠系亿吨级整装规模储量评价产能一体化项目,跟踪方案实施,不断优化地质方案,加快二叠系规模建产步伐。

    “十二五”以来,采油二厂辖区累计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9亿吨,其中自主探明6267万吨,培植准备资源量5.6亿吨,为保障持续稳产上产和“十四五”末油气当量上400万吨提供了资源支撑。

    十

    在中国的各个油田、各个采油厂的生产行为当中,“转战”是最常使用的词。

    这是符合油田生产规律的——

    一座油田、一个采油厂的名称和番号不会变,但其主要开采区域可能会发生较大变化——老区可采储量下降至难以进行经济技术开采,必须转战新区。

    但是,新疆油田采油二厂自从1960年建厂以来,新疆油田的大本营——克拉玛依油田在采油二厂手中青春长驻;与此同时,不断勘探开发的新生产区显现出勃勃生机。

    这是在说油田吗?

    是的,但透过汩汩奔涌的油流,更是三代采油二厂人“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新疆油田精神在始终焕发着青春活力;是“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中国石油核心价值观始终蓬勃着青春力量。

    2020年1月7日,在采油二厂十四届五次职代会上,采油二厂厂长李红伟说,厂党委要“团结带领广大职工在推进原油持续稳产的征程中再立新功”。

    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袭击了整个世界。对于以油气生产为主营业务的采油二厂,不但要做好防疫抗疫工作,还要在国际油价继2014年至2016年断崖式下跌并长期保持低迷之后再度大幅下跌的情况下稳产增产。采油二厂的稳产增产比任何其他油气生产单位的稳产增产对于新疆油田公司的意义更加重要,因为产量高,所以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国家能源安全的保障就更强一分——按照新疆油田公司统一部署,采油二厂2020年需要完成原油生产任务240万吨,较2019年增加了12万吨。

    厂党委提出并严格落实了“在生产上精耕细作,在经营上精打细算,在管理上精雕细刻,在技术上精益求精”的精细开发工作要求,强化预算管理全员参与、全业务协同、全过程管控,逐级压实全员经营主体责任,实现主要成本指标持续受控,想尽一切办法提质增效、提升产量和效益。

    在这篇宏大叙事的文章中,我们不得不雪藏起一桩桩一件件采油二厂人抗疫增产、降本增效的感人故事,用成败来论英雄——

    2020年8月25日,采油二厂60年原油总产量超过了1亿吨,约占新疆油田1955年勘探开发以来累计产油量的25%。

    十一

    一甲子的岁月,一亿吨的原油。老骥奋蹄逞骏骜,新骊无须再挥鞭——

    岁月,见证了三代采油二厂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追梦情怀。

    原油,流淌着三代采油二厂人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赤胆忠心。

    阎亚州说:“作为党领导下的石油央企,采油二厂党委始终坚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聚焦稳健高质量发展,突出政治引领,强化使命担当,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推动‘六大工程’建设,精准发力‘四个示范’,切实把党的领导融入到全厂生产经营与油田发展之中,凝心聚力,为推进我厂现代化采油厂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大漠一角,

    油香润青草。

    踏遍戈壁人不老,

    风景明朝更好!

    (全文完)

    (注:文中人物职务为时任职务)

 

时间:2020-11-02    来源:新疆石油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