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驿站】安心“宅”家 静待花开——专家详解居家休息期间市民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方式

  本报记者 张晶

  当前,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正处于关键时期。在这场人类与病毒的较量中,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受到了考验。我们既要运用科学的防治手段,也离不开正确的心理疏导。

  2月14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克拉玛依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协会会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培文,为广大市民朋友详解居家休息期间的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方式。

  记者:陈老师,你能谈谈为何要开展心理援助吗?

  陈培文:本月3日起,市卫健委牵头组织我市各大医院及各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协会陆续开通了市民心理援助咨询热线。启动心理援助,是为了缓解人们居家观察期间的心理压力,建立互助互爱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热线电话,专业心理咨询师可以给求助者提供支持信息,帮助求助者接纳身心反应,消除心理伤害;帮助社区建立心理援助平台,营造良好、安全、温暖的居家氛围;同时,引导求助者通过自我初步评估,提高心理免疫力,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

  记者:如何解释部分人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产生的恐慌情绪?

  陈培文: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传染性强,潜伏期也可传染,使我们无法确认身边的人是否被感染,以及自己出现的症状属于普通感冒还是新冠肺炎。大脑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认知联想,形成关系框架网络,将感冒与新冠肺炎联系起来,进而激发各种情绪,关系框架网络会放大我们的恐惧情绪。

  对负面信息的关注大于对正面信息的关注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为了减少恐惧,我们要增强勇气,提高信心。市民要看到新药的研制、居家休息、集中医学观察的方法、确诊和疑似患者增长率减缓、全国总动员等事实等正面消息。

  记者:市民在居家休息期间会出现哪些心理问题?

  陈培文:在面对危及生命的灾难时,我们每个人都会表现出与平常不同的心理行为反应,大致可分为情绪、躯体、认知和行为四个方面。

  情绪方面,有无法控制的紧张、恐惧,害怕被传染;或是抱怨和愤怒,情绪变得不稳定,对待他人变得没有耐心,感到无助无望,没有价值感;每天惶惶不可终日,感到无聊至极、郁闷、烦乱。

  躯体方面,每天接收疫情方面的负面信息,可能引发血压上升,反复出现心慌、胸痛、气紧等症状;或是一些人出现轻微的头痛、低热、干咳、乏力、出汗等疑似新冠肺炎的症状;有人可能出现各种躯体的不舒服,如易疲倦、食欲下降、睡眠变差等,这些都可能是应激状态下出现的躯体反应,但不一定是感染新冠肺炎的症状。

  认知方面,可能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不停地刷手机看疫情数据变化,看相关新闻,担心自己被感染,对身体的某种感觉特别关注。

  行为方面,重大应激事件会导致人们行为的改变。如反复消毒、洗手,频繁测体温,有个别居民要求社区工作人员帮他们采购大量的蔬菜米面,到医院代开大量药品囤积等。

  面对突发事件,我们必须要有相应的情绪反应、行为反应以及思想上的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疫情。要避免过度恐慌、焦虑,持续的恐惧和焦虑会使我们行为失当,还可能引发后续的一些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问题。

  记者:如果有市民在居家休息期间出现以上心理问题该怎样应对呢?

  陈培文:首先,我们要实事求是,理性、客观认识疫情。关注从权威平台获得的信息,避免因片面、不实、情绪化的疫情信息引起情绪波动。

  其次,要适度活动,让情绪得以宣泄。尽管你的生活空间有一定限制,但你仍然需要通过安排一些活动来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和愉悦的感受。当你悲伤、低落时,或者因为恐慌而时刻关注着疫情的发展和自己病情的变化时,需要通过安排更加丰富的活动来防止情绪进一步恶化。比如,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读书、做饭、打太极、练广场舞等,最好能带动家里的成员一起参与。

  此外,就是要营造安全感,保持放松。尽管现在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存在很多未知的风险,但通过积极关注、放松心情,可以帮助自己重建安全感。要清楚,适度的恐惧是有好处的。在大事件爆发时,这种恐惧情绪是正常反应,要勇敢面对情绪,不要回避。同时,要认知解离,阻断恶性循环。要学会正念生活,活在当下,关注自己的生活,体会生活的美好,找到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要接纳自己的心理反应。人们对于突如其来的未知会感到焦虑、恐惧、愤怒、无助等,甚至有人会出现心慌、头昏、胸闷、出汗、颤抖等生理反应,这些都是人们面对重大危机事件时的正常心理反应。居家休息期间,每天要学会监测和识别自己心理反应,尝试接纳自己的情绪、生理反应,允许这些反应的出现,而不是否认和排斥,接纳当下发生的一切,运用放松技术来缓解焦虑。

  还要注意保持人际联系,激发内在力量。市民在居家期间内心要和外界保持连接,常与家人、朋友打电话或发微信,从他们那里获取支持和力量,调动内在资源,增进积极情绪,提升心理弹性。

  记者:专家将通过怎样的方式帮助求助者?

  陈培文:通过前期的调查,我们大致将求助者分为三类人群——第一类人是感染者、确诊者、一线医务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第二类是预防疫情的居家休息人员,第三类是内地返克集中医学观察人员及亲属。不管面对哪一类人群,心理援助师一般都是通过以下方式提供帮助——

  一是稳定化技术。求助者由于过于恐惧,会出现注意力狭窄的情况,当注意力狭窄时只能关注到负性信息,这样会进一步造成恐惧,产生恶性循环。首先,我们会帮助求助者打破这个循环,专业心理援助师可以通过带领求助者练习正念意向、腹式呼吸、安全岛等方法来稳定求助者的情绪。

  二是正常化技术。心理援助师会向求助者解释哪些症状属于正常反应,让他们认识到恐惧本身是正常的,正如发烧这种症状在功能上来说也是正常的,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

  三是积极倾听。耐心倾听求助者的各种情绪和不满,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倾诉,减少他们的负性情绪。

  四是积极关注。关注求助者积极的一面,关注他目前的状态,尝试去理解求助者的反应。

  五是资源支持。依托政府、社区等渠道,解决求助者日常生活、求医用药等基本需求,使其得到心理安抚;向求助者提供有助于减轻他们心理焦虑、恐慌情绪的音频、视频等;帮助其主动联系好友,解除自身的不合理的信念带来的心理负担。

  记者:心理援助热线会架起一道怎样的桥梁呢?

  陈培文:我市现在开通了多路心理援助热线,24小时在线为广大市民提供服务。我们在这次心理援助工作中主要扮演好以下几个角色:首先是陪伴者,让他们觉得在这场疫情斗争中自己不孤单,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人在默默地陪伴与支持;其次是理解者,理解他们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的不容易,理解他们的担心、紧张、害怕、恐惧甚至无助与无望,让他们去感谢那个没有被困难和问题摧毁的自己;第三是坚定的相信者,相信他们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去战胜这场凶险的战役;第四是点亮心灯者,点亮希望,让他们看到自己内在的光,看到在面对这场灾难时自己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勇气与力量。

  在遇到问题时,市民朋友可以通过电话求助。让我们一起安心“宅”家,静待花开,一起正确面对疫情带来的心理应激,陪伴彼此度过这段不平凡的时期。

时间:2020-02-15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