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恩人,更是一辈子的亲人
——油建公司员工罗俊良援助叶城小伙阿迪力· 阿卜都拉的故事
本报记者 刘红艳 通讯员 李媛

2011年,阿迪力· 阿卜都拉专程来克拉玛依看望罗俊良时两人合影留念。本报记者 刘红艳 摄

    相处感言

    “本科当然要读,但也别这样苦自己呀。你是不是又缺钱啦?你放心,我再借给你5000块钱!这钱不用还了,但你一定要好好学习。”

    ——罗俊良

    “如果没有罗大哥的帮助,我当年不可能顺利地完成学业,更不可能开办起现在这个一千多平方米的康复医院……他是我的恩人,也是我永远的大哥。”

    ——阿迪力· 阿卜都拉

    8月7日晚上8点多,看着最后一位做完理疗的病人一脸轻松地走出院门,叶城县赛瓦凯普康复医院的负责人阿迪力·阿卜都拉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而每当这时,罗俊良那张温暖、憨实的脸,便会不自觉地浮现在他眼前。

    “如果没有罗大哥的帮助,我当年不可能顺利地完成学业,更不可能开办起现在这个一千多平方米的康复医院……他是我的恩人,也是我永远的大哥。”阿迪力· 阿卜都拉动情地说。

    罗俊良是油建公司路桥事业部施工处负责人。一个在克拉玛依,一个在叶城;一个53岁,一个38岁,罗俊良和阿迪力· 阿卜都拉之间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又是什么让他们的情谊延续到现在?这件事,还要从14年前说起。

    诊所相识

    2005年初,新疆油建公司中标了和田—布雅公路改建工程第二标段,作为项目负责人,罗俊良长期带队驻扎在荒芜的野外。近八年的艰苦野外工作,罗俊良的身体出现了不小的状况。

    寻医不难,问诊难,关键是语言不通,无法让医生了解自己的病情,这可咋办呢?

    “我来翻译,好吗?”解难的是一个维吾尔族小伙子。

    第二次再去时,罗俊良就注意到了这个年轻人。虽然老医生的助手有五六个,但只有他最忙碌。他晃着右臂空空的袖管,不停地配药、发药,是诊所里耀眼的一抹亮色。这位小伙子就是阿迪力· 阿卜都拉。

    送罗俊良到门口时,阿迪力· 阿卜都拉说:“这里病人多,师傅又经常不在。你路远,来之前,先打电话嘛。”

    此后,阿迪力不但及时给罗俊良传递信息,还帮他排队。罗俊良谢他,阿迪力· 阿卜都拉就笑笑:“你路上来回七八个小时,远嘛。”

    见过几次后,罗俊良就请阿迪力· 阿卜都拉吃拌面。见他总穿着一件旧得看不出本色的夹克衫,罗俊良说:“有困难就吭声。”

    难于开口

    转眼翻过年头,已是2006年的初春。这天,送罗俊良出诊所后,两人默默前行,一时无话。但阿迪力· 阿卜都拉满腹心事——

    半年前,阿迪力· 阿卜都拉从和田维吾尔医高等专科学校毕业。他的梦想是:继续读本科。上大专时,为了缴纳学费、补贴家用,他先后在5家诊所打过工,在山里采过玉。毕业好几个月了,阿迪力· 阿卜都拉才补齐欠缴的学费,拿回了大专毕业文凭。现在要读本科,昂贵的学费让他一愁莫展,这是他短时间打工无论如何挣不够的。

    来诊所的有钱人并不少,但阿迪力· 阿卜都拉总觉得和他们之间有堵墙。但罗俊良却不同。阿迪力· 阿卜都拉为他做点小事,他都要感谢。见阿迪力· 阿卜都拉用下巴压着药包,一只手艰难捆扎时,罗俊良就跑来帮忙,并一再嘱咐他要学会照顾自己。见他到点没吃饭,就掏钱请他去饭馆。阿迪力· 阿卜都拉相信,这位大哥,是个好人。

    可阿迪力· 阿卜都拉没勇气开口。他知道,这个在布雅煤矿附近修路的大哥并不富裕,而且,谁会把这么大一笔钱借给一个不熟悉的人呢?这个念头在阿迪力· 阿卜都拉心中千回百转,让他寝食难安。他几次想开口,话到嘴边又咽下。这次,他命令自己必须开口,不然就要错过报名时间了。

    求助学费

    “有事吗?”罗俊良看出了阿迪力· 阿卜都拉的异样。

    阿迪力· 阿卜都拉嗫嚅了好一会儿才开口:“我想上本科,缺4000多块钱学费,你能不能借给我?”

    深深地看了阿迪力一眼,罗俊良沉默了。

    这些年,罗俊良的经济负担很重,家中四位老人和弟妹需要他接济,自己一家三口也靠他的工资过活,所以每花一笔钱,他都要反复掂量。最主要的是,他不了解萍水相逢的阿迪力· 阿卜都拉。他会用这笔钱上学吗?他真的家庭困难吗……这些问题,罗俊良无法求证,也不能去求证。因为,罗俊良知道,他可以选择不借钱,但不能表示不信任。在很大程度上,怀疑就是羞辱。

    应该拒绝。罗俊良这个念头一萌生,就被脑海中另一个声音压住了:如果他的话是真的,这钱就能改变他的前途和命运;如果他的话是假的,也就当做自己丢了一笔钱,并不会严重影响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是“大功德”,一个是“小损失”,这个账还不好算吗?

    想到这里,罗俊良心中豁然开朗。他拍了拍阿迪力的肩头说:“放心,5000元,我借给你!”

    在借条上只写了开头两个字,阿迪力· 阿卜都拉的手就颤抖得写不下去了。接过笔,罗俊良特别注明:“保证把这5000元用于学业(本科),并在今后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归还此款。”

    再次借款

    2007年冬天,和田奇冷。看到阿迪力· 阿卜都拉租住的小屋门窗透风,寒如冰窖,而且只有一桌一椅一土炕,罗俊良心里发酸。“本科当然要读,但也别这样苦自己呀。你是不是又缺钱啦?”罗俊良这话让阿迪力· 阿卜都拉落了泪。

    阿迪力· 阿卜都拉的父亲病危,母亲的心脏病常犯。虽然他边上学边打工,节省到一天只吃一顿饭,但收入依然远远不够自己和家里的用度。他虽然无数次转动念头,想再度向罗俊良借钱,但前面的钱还没还上,若要再借,实在无法开口。

    “你放心,我再借给你5000块钱!”罗俊良咬咬牙说。

    这时,油建公司的公路改建工程结束,施工队伍已撤回克拉玛依。罗俊良履行诺言,回家后的第三天就从还房贷的卡里挤出5000元钱划转给阿迪力· 阿卜都拉,并且打电话告诉他:“这钱不用还了,但你一定要好好学习。”

    阿迪力· 阿卜都拉在电话那端泣不成声:“罗大哥你放心,我一定好好学,毕业后好好干,这钱我一定还,一定还!”

    家庭风波

    刚回家中的罗俊良,本想等忙完手中的工作,再将自己和阿迪力· 阿卜都拉的事告诉妻子罗婕。可他晚了一步。

    家里的钱少了一大笔,让罗婕诧异。洗衣服见到两张借条,让罗婕生气。因还房贷资金不够在银行留下了不良记录,更让罗婕震怒。

    看到妻子黑着脸,罗俊良一边讲着原委,一边赔着不是。但罗婕仍然心潮难平。她说:“你做好事,帮困难的人,我支持。你当初心里的矛盾和选择,我也理解。可是,你总要看一下他的身份证吧,你总要打电话给新疆医科大学和田分校问问有没有这个人吧。”

    这话说得罗俊良低下了头。但罗俊良说,我相信他。

    罗婕叹了口气说:“这么多年了,你总是这样信人帮人。好,我也相信他,因为我相信你。”

    离开和田后,罗俊良不知多少次想起阿迪力· 阿卜都拉,猜想着他的近况,但却从来不拨手机里的那个号码,生怕主动联系,会被阿迪力· 阿卜都拉误认为是催他还钱的暗示。

    艰难选择

    转眼到了2011年5月,有一天,公司政工干事告诉罗俊良,有个自称阿迪力· 阿卜都拉的人找他。几分钟后,阿迪力· 阿卜都拉就打来了电话。原来,他把罗俊良的手机号丢了。

    作为叶城县第一个维吾尔医的本科毕业生,阿迪力毕业不到3年,就已是叶城县维吾尔医医院公认的技术骨干。该院党总支负责人王莉说,他不但创办了康复科,医治了上千名患者,而且治愈了二十多个其他医院治不好的病人。

    2009年,阿迪力· 阿卜都拉收养了一位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少年吐尔逊江·曼苏尔,一边为他治病,一边教他医术。他告诉罗俊良:“是你的信任和善良教育了我,所以我要把这个孩子培养成善待他人、造福社会的人。”

    2010年初,阿迪力· 阿卜都拉结婚生子。但随着儿子的出生,阿迪力· 阿卜都拉也陷入了苦恼。产后生病的妻子和体弱早产的儿子急需用钱,但是借罗俊良的钱,他更希望早日还上。该怎么办呢?他决定,先顾妻儿,因为他们此时更需要钱。

    于是,满心内疚的阿迪力辗转找到了罗俊良,向一直信任他的大哥说明了自己的苦衷和选择。罗俊良听了后马上说:“兄弟,你做得对。一定要照顾好家人。我还是那句话:钱,你不用还了!”

    阿迪力· 阿卜都拉立刻急了:“不行不行,我已经筹划好了,这些钱一年半内我一定能一次性还给大哥。”

    一切值得

    2011年8月28日,在母亲吐拉尼莎·阿尤甫的催促下,阿迪力· 阿卜都拉带着礼物和专门给罗俊良配的药出发了,他要代表母亲和妻儿,当面把钱还给大哥,他要谢谢大哥一家人。

    “没有大哥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阿迪力见到罗俊良后反复地说着这句话。

    2016年4月19日,阿迪力· 阿卜都拉再次来到克拉玛依,看望罗俊良。此时的他,已是叶城县赛瓦凯普康复医院的负责人。今年3月,38岁的阿迪力又来到克拉玛依,他想罗俊良了。不过这一次,他还带着一项任务,那就是到中心医院康复科学习先进经验。如今看到他事业有成,工作之余努力进修MBA课程时,罗俊良回想起当初自己所做的决定,觉得一切值得!

 

时间:2019-08-20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