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试油的“中国路径”更闪亮
刘红艳

    姓名:谭文波

    年龄:48岁

    单位:西部钻探试油公司

    族别:汉族

    感言:尊重自己的岗位,不要成为岗位的废人

    获奖感言

    27年,我从一名普通的技校生到“大国工匠”,这一路走来,付出和坚持、艰辛和不易自不必说。但我觉得,还是我自己运气好,一个普通的操作工,能获得这样的荣誉,确实是因为我们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在我看来,在这样的时代,只要心怀理想,执著追求,就能取得一番成就。

    榜样力量

    “听诊大地弹指可定,相隔厚土锁缚气海油龙。宝藏在黑暗中沉睡,他以无声的温柔唤醒。谭文波,你用黑色的眼睛,闪亮试油的‘中国路径’。”

    这是今年3月1日央视“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中,给谭文波的颁奖辞。这段话,仿佛是给他的一个人生定位。

    走向奖台,谭文波走了27年。

    27年来,同机械工具耳鬓厮磨感到沮丧时,他曾经问过自己:一个普通操作工,在石油工具创新创造这座大山上,他到底能攀多高?谭文波用他的实际行动,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谭文波在工作室做实验。本报通讯员 王鑫 摄

    1992年,谭文波从四川石油技工学校测试专业毕业。按照父亲的意愿,他从重庆来到遥远的大西北。在新疆石油管理局试油公司,谭文波成了作业小队的一名试油工。

    找到坐标

    谭文波生得一双巧手,只要劳动工歇之余,他随手捡点石块、木头,就随性雕刻起来。

    “小谭啊,心灵手巧,要是你能把心思用在发明创造上,肯定了不起。”时间长了,队上的一个老师傅对他心生欢喜,总这样鼓励他,可是谭文波却不以为然。

    “搞发明那是科学家干的事,和我一个技校生有何相干?”他满不在乎。

    但时间长了,每到晚上,一个人躺在铁皮列车房里,听着狐狸的尖嚎声,风的呜咽声,他越想越觉得不甘心。“难道仅仅完成工作就够了吗?难道我真的就要一直这样下去吗?”

    “河水知道它要去的地方,才会不断向前。以前我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也不知道努力的目标,现在,我找到了。”有一天,谭文波和朋友闲聊时,突然顿悟。不久后,他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以前“完成工作,及格就行”的标准,被他废除了,“完成工作只是刚及格,勇于钻研,才能更优秀”成了他人生的新坐标。

    1998年底,谭文波从试油队调到新技术服务公司后,从动力钻、螺杆钻、混浆撬,到机械桥塞、电缆桥塞、连续油管……每干一个项目,他都觉得有太多东西值得他去探究和琢磨。

    工作之余,他总抱着专业书籍翻看,自学工程与技术的相关知识,光读书笔记,他就整理了二十多万字。

    小试牛刀

    2008年的一天,谭文波在南疆塔河油田施工,一辆装载着德国力士乐液压系统的电缆车的液压泵发生了故障。经检查,需要换泵。

    换泵不但价格昂贵,耗时还长,少则仨月,多则半年。每耽搁一天,企业就要遭受很大的经济损失……

    “只能换,不能修,这简直不讲道理!”谭文波不服气。

    “德国人能做的,我们也能做,不然让我试试看。”谭文波揽过了这个“磁器活儿”。

    他查阅了大量资料,把自己关在厂房里三天三夜,拿出了一套修复方案。随后,拆了液压泵,用废旧材料,排除了故障。改“换”为“修”,谭文波直接为公司节省成本一百多万元。

    从那之后,很多人都知道,试油公司有个“土专家”。

    不断钻研

    2017年6月28日,由谭文波主导研制的新型环保抽汲防喷盒在百34井进行首次试验。

    “出油啦!”

    方罐上有人大声喊。

    谭文波一直紧皱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来……之前连续10天鏖战的情景,又一幕幕浮现在他的眼前。

    6月19日,刚从成都出差回到单位,谭文波接到了任务:研制新型抽汲防喷盒,解决油井抽汲求产施工中,常规防喷盒密闭不严、抽出的油水飞洒井场从而污染环境的问题。

    他只有10天时间——10天后,作为中石油的技能专家,他必须要去集团公司参加技能培训教材的审核。

    连续4天,谭文波吃住在工作室。他先后试了四种方案,但又一一否定了。

    神经一直高度紧张,谭文波觉得脑袋都快炸了。

    22日凌晨1点,一直工作的谭文波觉得有些累了,便来到厂房门口抽烟。

    防喷盒与抽汲绳该如何实现完全动态密封呢?望着静谧的夜空,这个问题一直在他脑袋里纠结。

    仿佛鬼使神差一般,他想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灵感瞬间迸发——围堵不行,疏浚行不?

    他摁灭烟头,回到厂房,启动电焊机,连夜开始加工。又是三天三夜!经过不断试验、改进,一个新型抽汲防喷盒出炉了。

    勇于尝试

    当然,在谭文波所有创新专利中,最出名的、同时也是让他最终获得“大国工匠”称号的,就是地层封闭工具——桥塞座封。

    在这之前,地层封闭工具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动力依靠火药,不仅安全隐患大,而且处处受制于人。

    “耽误油田开发进度,那就不是能用钱来衡量的了,必须要有我们自主产权的技术。”谭文波心想。他决心发明新的地层封闭工具,用电动液压替代火药作为动力,这就需要重新设计一套传动设施。

    然而,这种技术,在世界上没有先行人。

    谭文波也犹豫过。

    “拳头大小的空间里面,要产生30吨的压力,这不是一般的结构能完成的……”谭文波也有过畏难情绪,但一想到作业过程中那些复杂、危险甚至失败的经历,他便不再理会这些议论。

    查资料、拆解设备……那段时间,谭文波几乎天天泡在厂房里,通宵达旦已是工作常态。厂房最里面的一个隔断里,摆了一张床,还有几件简单的做饭家什,这就是谭文波的另一个“家”。

    近四个月后,谭文波手工焊制出一个设备模型。

    豁出性命

    它究竟能不能替代火工品?这就需要动力测试。

    这是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最危险的挑战,谭文波心里没有绝对把握。

    2013年初春的一个周末,谭文波决定独自开始实验。

    对于这次实验的危险性,他一清二楚——设备的密封一旦出现纰漏,随着压力的增加,便会发生泄漏,一旦发生闪爆,冲击波会相当于半个火车皮砸在人身上,后果不堪设想……

    谭文波豁出去了,桥塞座封能否升级换代,在此一举。

    实验之前,谭文波让门卫老杨远离场地,敞开大门。

    他在手机拨号界面上输入“120”三个数字后,郑重地将手机交给杨师傅:“你要是看到里面情况不对劲,就赶紧拨出去……”

    一切安排妥当后,谭文波启动了装置。

    压力一点点增加,时间,仿佛凝固了,谭文波紧盯着压力表,额头渗出了汗珠。

    30兆帕,50兆帕,70兆帕……

    当压力达到80兆帕时,装置仍安然无恙!

    改写历史

    成功了!谭文波的心都快跳出了嗓子眼儿。他来不及欢呼,立即将拉断力、切割力等数据,一一记录到笔记本上。握笔的手,是颤抖的,他的鼻子,也止不住的发酸……

    2013年6月1日,动力设备第一次上井,一次成功,且效率大幅提高。第一代桥塞座封正式诞生了!

    “就像电动车代替了燃油车,这是历史性的变革。它彻底消除了火药在采购、运输、使用和储存管理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不但社会效益显著,还有力地提升了在国内地层封闭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当时有媒体这样报道。

    世界首创的电动液压地层封闭技术获得成功,谭文波为世界石油技术实现了一次重大革新。一个普通操作工,用他的坚持和努力,让试油的“中国路径”更加闪亮。

 

时间:2019-05-17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