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报记者/盖有军
“过去村里人忙一年,只求吃饱穿暖有个零花钱,过年了扭扭秧歌、跑跑旱船,也只能说是穷乐和。如今我们种‘绿色田’,养‘有机畜’,开起客栈挣钱,日子越过越好。逢年过节,村里人自发舞龙耍狮、扭秧歌,真开心!”村民郭菊花刚表演完节目,一边穿着棉衣一边说。
1月27日,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年货节在月亮地村如期举行。
平日里种地养畜是好手,年集上舞龙耍狮、扭秧歌也是行家。当天,参加传统文艺表演的300多人,全部是从乡里5个村选拔出来的农家媳妇和庄稼汉。舞动花扇子,走起十字步,锣鼓声中,村里的年味儿更浓了。8000多名村民和游客逛古村、赏美景、看演出、购年货、品年味,体验着记忆中的年味和乡愁。
进入农历腊月,木垒的年货节在各个乡镇依次拉开帷幕,这一传统沿袭了好多年。
年货节的主角自然是年货。不得不说,现在木垒的年货节,“货”的内容也在发生变化。
这不,村民张中仁把自家养的1头牛和1头驴宰了,在年集上出售,不到2个小时就售卖一空。“都是我自己养的,绿色天然品质好,顾客看中的也是这一点。”张中仁介绍,这几年他每年都会养上三五头牛、几头驴,年集时宰了卖,每年能带来1万多元纯收入。
“过去,我们木垒人冬闲了是忙着喝酒,现在是变着法子忙增收。”张中仁笑着说,村民们的思想观念变了。
年货节上,村民闫向斌的生意特别火。自家手工制作的馒头、麻花、锅盔、花卷、油饼、粉条等,林林总总,一上摊就被顾客抢购装进大包小包。“这些东西以前家家都是自己做、自己吃,现在变成了畅销的特色年货。”闫向斌开心地说,他在村里第一个开起民宿客栈,名气大,口碑好,服务优,因此很多顾客慕名而来,生意自然就火了。
月亮地村保存着较为完整的传统村落和传统民俗,也曾是藏在山沟沟里的穷乡僻壤,如今已经沧桑巨变。近年来,木垒投入3000万元,整村推进,实施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使月亮地村成功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之一。
古村落“颜值”变高,旅游业也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闫向斌的民宿客栈,就是由传统拔廊房改造而成。去年,他家收入达到20万元。他说:“因为发展旅游业,我们农民现在也变成了文化人、生意人。”目前,村上发展民宿客栈的有32家。
村民叶修文带着自家种的椒蒿、黄花菜,自家晾的茄子干、辣椒干,自家养的土鸡等来参加年货节,这些土特产十分抢手。每有顾客光顾摊位,他都会递上一张自己的名片,名片上写着两行字:一食一粟,出自耕耘之手;一草一木,尽是自然馈赠。“我们现在打的是‘绿色牌’,发的是‘绿色财’。”叶修文说。
月亮地村党支部书记闫向福介绍,每逢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日子,村里都会举办赶集活动,拉动旅游业和“年节经济”发展。伴随旅游业兴起,201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预计2018年同比增加2000多元。
“不变的是醇厚的乡土年味儿,变化的是人们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这种变与不变,促使木垒人的思想和生活发生着深层次变化。”木垒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阿依古丽·夏热甫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