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出“城市记忆”
闵勇

贺依娜和妈妈体验在“小卖部”购物。

贺依娜在“绿皮车”前留影。

    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克拉玛依到底是怎样的光景呢?

    小卖部、售票处、邮政信桶、缝纫机、老式收音机、黑白电视机、上海牌手表、绿皮火车、凤凰牌自行车……都是很多克拉玛依人念念不忘的美好回忆。

    如今,一幅幅展现建市创业期的矿区面貌和老百姓吃穿住用行的彩绘作品,悄然印在了市文化馆外西侧空地中的一堵堵矮墙上。

    自上月初开放以来,彩绘墙不断地吸引着市民前往,尤其家长携孩子或老人前来体验、打卡。

    11月16日傍晚,我市第五小学三年级学生贺依娜和妈妈专程来到这里。

    “真有意思,咋跟小区的商店不一样呢?”贺依娜一下车,就朝着一个叫“马路边边”的小卖部跑去。妈妈紧跟其后,向贺依娜讲述自己儿时的经历。

    随后,她们漫步这片打卡地,欣赏起一幅幅彩绘作品。每到一堵墙前,好奇的贺依娜不停地问东问西,还在站台长椅、绿皮车门、手工竹凳等3D作品体验一番。妈妈当起了解说员,紧跟其后,讲述儿时的所见所闻,还不停地给她拍照。

    “在抖音上看到网友发视频后,我特意把孩子带来看看,让她看看我曾经坐过的火车,看看爷爷奶奶曾经生活的场景,看看克拉玛依艰苦创业的年代。”贺依娜的妈妈说,这里的一幅幅彩绘作品,再现了自己孩提时的美好回忆,看过之后亲切而感动。

    今年9月,市文化馆专门邀请本地艺术创作团队,对场馆西侧暂时闲置的矮墙进行彩绘创作,在旧物利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给市民创造一个特殊打卡地。

    “绘画面积有三百多平方米,由4名专业人员连续创作10天完成。”创作团队负责人刘大彦说,“我们前期精心设计了石油类、生活类题材两套方案。为确保墙体和窗户原封不动,避免与现有的彩绘作品雷同,我们最终确定了体现以老百姓生活为主、石油生产为辅的主题彩绘方案。”

    “彩绘墙不断地吸引市民前来参观,尤其是在周末、节假日,前来参观体验的家庭特别多。”市文化馆办公室工作人员陈芬静说,这里不仅成了市文体中心的网红打卡地,而且让青少年认识油田创业史和城市发展史,让中老年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石油精神、克拉玛依精神代代相传。

 

时间:2020-11-23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