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铸团结>> 好园丁

离不开的贴心人

作者:刘红艳

波尼亚明在居民家中入户走访。

    7月8日下午18时许,当波尼亚明·巴依尼扎尔(以下简称波尼亚明)和白碱滩区跃南社区“访惠聚”工作组两名工作人员要从家里离开时,腿脚本就不方便的帕丽旦,坚持要拄着拐杖起身送他们。

    看着波尼亚明略显疲惫的背影,听着他走路时皮鞋在地上拖沓的“嚓嚓”声,再看看自家门前台阶上新修的水泥坡道,又想到再过几个月,他和工作组就要离开了,帕丽旦感到难过了——

    两年来,工作组和她家相处的点点滴滴,波尼亚明对她家的每一次帮助,都历历在目。这时,那个不止一次出现过的念头,再次从帕丽旦脑海里冒了出来。

    “不行,我要去找组织,我还想把波尼亚明老师留下来,留在我们社区。”

    连续三年下基层

    其实,在2015年底,当波尼亚明即将结束在跃南社区工作组的工作时,该社区两百多户居民联名写信,要求组织上把他留下来。

    “现在他就像我的一个亲戚,我真的觉得离不开他了。”话一出口,帕丽旦的声音也哽咽了。

    在工作组干满第一年时,波尼亚明主动提出,要留下来再干一年。干满第二年时,他又被社区居民留了下来。今年,已是他下基层工作的第三年了。

    曾经打过“退堂鼓”

    2014年3月的一天,当得知自己要被安排到“访惠聚”工作组时,波尼亚明有些郁闷。波尼亚明是市委党校的一名工会干事。

    回到家里,他向妻子阿里达·吐尔逊发起了牢骚:“是不是学校觉得我工作能力不行?还是学校不想留我了……”

    一想到从要在市区和白碱滩区之间奔波一年,再想到从党校老师到社区工作者的角色差异,波尼亚明越想越郁闷。

    知道他性子急,有时遇事也会钻牛角尖,结婚近二十年了,阿里达也受过他不少委屈,但她有“招儿”对付他。

    “你性格外向,又喜欢唱歌跳舞,到了社区,你的文艺特长就能发挥出来了。而且在社区要面对不同的人和事,每天都会有新鲜感,你难道不想尝试一下吗?”

    说完,阿里达停住了,观察了一下——丈夫的脸色显得平和些了。

    “家里有我呢,你什么都不用操心,放心去吧。”她又说。

    阿里达的话化解了波尼亚明心中的疑虑。在北坡社区工作仅一周后,他就喜欢上自己的工作了。

    每天和居民拉拉家常,为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小困难,他觉得很充实。

    引“经”据典做转化

    然而,就在他刚刚熟悉了手头的工作,一项新的工作又落到了他的头上——社区“五种人员”的转化工作。

    一开始,他对这项工作并不十分了解,几次入户接连碰壁后,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心情也变得沉重了。

    “看到那些认识不清、言行怪异的同胞,我心里很难过。如果他们再这样下去,最后受伤害的还是我们维吾尔族同胞。”

    为了做好转化工作,更有效地进行说服教育,波尼亚明利用晚上的业余时间,一遍遍地翻阅和学习《古兰经》以及伊斯兰教历史、发展等相关的书籍,再入户做工作时,他就引“经”据典,说出来的话就有理有据、理直气壮了。

    不厌其烦地言传身教,让波尼亚明的工作有了起色,三个多月后,大部分人都已被成功地转化了,但仍有几位居民还顽固地不听劝说。

    妻子给了他力量

    2014年7月的一天中午,波尼亚明给一名转化对象打电话,说下午想去她家家访。

    约半个小时后,他的手机响了。

    “我妈妈现在病倒了……”电话里,一个女孩哭着说。

    打来电话的,正是那个转化对象的女儿,波尼亚明一听,人有些懵了。他一边在电话里安慰小姑娘,一边和工作组的其他成员往那户居民家赶,同时打了急救电话。

    入户后,他们发现那个妇女似乎并无大碍,但当急救车赶来时,他还是和医务人员把那女子送到了医院。不一会儿,她的几个亲戚也赶来了,一看到波尼亚明,就表示了不满……

    波尼亚明的情绪低落极了。那天,看到丈夫一脸憔悴地回到家,阿里达忙问他出了什么事。

    “我不想做这个工作了……”说完,他一屁股跌坐进沙发。

    了解了事情的原委,阿里达说:“我理解你的心情,但只要你做的事是正确的,对得起国家,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没什么好害怕的。”

    这一次,又是阿里达给了波尼亚明力量。

    然而,这件事的阴影还没有完全散去,又一件事让他感到了困扰。

    “再在基层干一年”

    几天后,他接到了一位察布查尔县的老乡打来的电话,电话一接通,老乡就骂开了。

    “你简直丢尽了我们察县人的脸……”

    原来,波尼亚明做“五种人员”的转化工作,得罪了人,他的老乡最近听到不少骂他的话,也不问清来龙去脉,就和他翻了脸。

    不被朋友理解和信任,他深感委屈,但越深入基层,他就越觉得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尤其看到一些人仍然执迷不悟、一些已经被转化对象的思想又在摇摆时,他更放心不下了。所以,在为期一年的下基层工作即将结束时,他郑重地向组织提出,想在工作组再干一年。

    “我是党员、干部,又懂双语,所以有些工作,可能我做最合适。如果一些工作可能因为我个人的原因就此中断或延后了,我不甘心。”他说。

    “没事找事”忙不停

    在工作组,波尼亚明有一个工作原则,那就是“没事找事”。

    “帮助别人我感到快乐,在社区工作也更能发挥我的价值,我喜欢这份工作。”他说。

    所以,不论是在北坡社区,还是在跃南社区,走家串户、走街串巷是他每天的必做功课,很多事就被他找了出来——

    个体户买买提·哈斯木的女儿6岁半了,还在幼儿园上中班,他和妻子想让她尽快上学,但又怕不符合程序,波尼亚明带着他亲自跑到学校咨询,事情办妥了。

    沙拉买提奶奶常年独自一人生活,近几年还有老年痴呆症状,生活几乎不能自理,波尼亚明到工作组后,每天都会去她家聊天,还经常给老人买饭送去,这几天,老人能自己烧开水了。

    李阿姨家的屋顶经常漏水,因为楼上防水没做好,房屋又出租了,每次漏水都要和楼上邻居磨嘴皮子,波尼亚明就给楼上住户下了“最后通牒”,问题彻底解决了……

    一次次面对面的家访,一次次心贴心的交流,让波尼亚明在群众中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口碑也越来越好,大家有事没事都喜欢找他,遇到困难也第一时间想到他。

    “生活困难来找我”

    7月初的一天早上,波尼亚明在小区巡逻,经过沙拉依丁开的小卖部时被叫住了。

    “昨天下午,玛依拉(化名)妈妈来买东西,但她身上又拿不出钱来,我就给她送了面剂子和一点菜……”

    波尼亚明知道,两周前,玛依拉老人的丈夫患病去世了。她是退岗职工家属,收入本来就少,这几年,为了给丈夫看病,家里的积蓄都花光了,偏偏儿子不争气,几次戒毒都没有成功,经常回家问她要钱……

    想到这里,他坐不住了,起身就朝玛依拉家走去。

    “昨天儿子回来,把我身上的钱全都拿走了……”见到他,老人便朝他倒苦水。

    “你劝劝他吧,我不知道该咋办了……”

    其实,波尼亚明之前给老人的儿子找过工作,可是,才干了几天,他就撂挑子了。

    他叹了一口气,心里想着对策,嘴上安慰着老人:“老妈妈,生活上遇到什么困难,你就给我说,一定要保重好身体……”

    临走时,他从口袋里掏出一百元钱,塞进老人手里。

    “像这样自掏腰包的事,他经常干。”跃南社区工作组成员于跃说,“社区有个擦皮鞋的老人,他去擦鞋每次都给10元、20元,经常给他拿米、面、清油不说,还帮他女儿找到了工作。”

    仅2015年,波尼亚明就为跃南社区37名无业和“两劳”人员找到了工作。

    在社区居委会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排鲜艳的锦旗。这些锦旗,每一面都见证了波尼亚明的用心和努力。

    这两天,买买提·哈斯木也准备给他送一面锦旗。

    “他帮了我,我想谢谢他,但最希望的,还是他能留下来。”他说。

克拉玛依网 Copyright © 2018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