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铸团结>> 家乡史

左宗棠在新疆布防收复和阗

作者:

    这是一段每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历史。

    1864年,清政府终于将太平天国运动扑灭,但这场持续13年之久的农民战争熊熊大火,燃烧了晚清政权太多精力。就在同年,新疆多个地方发生动荡,先后出现了5个封建割据政权,他们不但自立为王,而且相互攻伐。

    1871年,俄国出兵侵占伊犁。新疆危机到了千钧一发的边缘。此时,湘军名将左宗棠,正在西北督办陕甘军务。

    当时,左宗棠已近六旬,多年戎马,身体不堪重负。由于水土不服,他全身长满风湿疹子,奇痒不止,夜里难以入睡。咳血的毛病也是越来越重,有时候早上起床时,吐血不止。他担心自己的身体出不了玉门关。但他明白,要索回伊犁,收复新疆,他必须出关远征。

    此后,数十年间,左宗棠一直在新疆布防。1878年1月,收复和阗,盘踞新疆十余年之久的匪帮被全歼。此时,只剩伊犁仍被俄国占据。1880年5月26日,左宗棠亲率亲兵1000余人向新疆哈密进发。抱病出征的左宗棠命人抬了一口空棺材,跟在自己身后,表明战死疆场的决心。

    1881年2月24日,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中国争取回部分主权和领土。虽然左宗棠全复疆土的愿望没有实现,但他确实为收回伊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十年戎马生涯,左宗棠明白,能够迅速收复新疆,得益于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达坂城的维吾尔族百姓冒死给西征军送情报,库尔勒的蒙古族老百姓为西征军带路渡河,库尔勒的维吾尔族老百姓告诉西征军藏粮的地点,阿克苏的各族百姓关上城门拒绝叛军,却夹道欢迎西征军……

    这就是民心走向。

    新疆收复后,左宗棠治理新疆,第一条就是强调汉族和少数民族平等对待。为了恢复被阿古柏匪帮破坏的百姓生计,左宗棠主张“为政先求利民”,在惠及百姓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新疆多年战乱,民众流失较多,为鼓励移民兴疆,左宗棠又制定特别的激励制度,新来的移民可以缓交粮税,先交六成,以后再续交。考虑维吾尔族百姓不识汉字,左宗棠又颁布律条,要求所有粮税清单,都同时使用汉维两种文体,让维吾尔族百姓一目了然。

    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兴建水利设施,在新疆尤为如此。左宗棠将修浚河渠作为建设新疆的头等大事。根据当地实情,渠道修建时,“先干渠,后支渠”;官府负责干渠,各地民众负责支渠。考虑当地民穷地薄,左宗棠让军队支援农业。哈密地区的石城子渠、镇西厅的大泉东渠……这些大型干渠都是当地驻军修建的。为了发动各族群众参与水利建设,左宗棠还引进了内地“以工代赈”的办法,由地方官招募民众,修筑渠道,秋收后向民众发放粮食作为补偿。到清朝末年,新疆共修建或疏浚干渠944条,支渠2330条。水利建设的开展,为保障农民收入和农业发展,特别是抵御自然灾害提供了有力保障。

    教育是促进民族发展的重要事业。左宗棠对新疆的教育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精力。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左宗棠下令兴建义学,让各族百姓读书识字。他还下令刊刻《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启蒙书籍,传播中原儒家文化。

    推动建省设县,让新疆地区的行政管理第一次真正接近内地的模式,是左宗棠治理新疆的一大功勋。早在收复南疆之前,左宗棠就上奏朝廷,“为新疆划久安长治之策”,必须“设行省,改郡县”。朝廷同意这个建议,新疆设省,是左宗棠治疆的一大亮点。这使得新疆从一个单纯的军事据点,变成祖国西北的大后方,极大促进了其与内地的交流,密切了各族人民的关系。

    战争取胜的因素有很多,但是人民的拥护,却是最为有力的保证。左宗棠深感只有民族平等,才能真正赢得各民众的拥护。不仅平叛需要这种力量,治理新疆,发展新疆都需要各族民众的团结拥护。

    (据中国社会科学网)

克拉玛依网 Copyright © 2018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