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铸团结>> 家乡史

新疆奇台历史故事

作者:

    新疆奇台在历史上曾据五路要冲之地,东至哈密,进玉门关到内地;西走乌鲁木齐,连接伊犁到中亚;北通阿尔泰;南有间道可至吐鲁番、鄯善;东北通到蒙古,有一条草地驼运商道直通山西归化城(现呼和浩特),是归化商驼队的货物集散地,号称“旱码头”,与哈密、乌鲁木齐、伊犁并称为“四大商业都会”,无论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清代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起,古城(今奇台)开始驻扎满营和绿营兵,当时巴里坤满营驻满兵二千,因运送军粮十分困难,粮料不够,清庭遂从巴里坤拨兵一千名移驻古城,奇台从此有了满营。

    满营兵丁,大部分携带眷属长期驻防,小部分定期换防,先为三年一换,后改为五年一换。由于古城(今奇台)人口增加,并且奇台堡(现老奇台)城垣狭小,地高无水,于是清政府决定在古城修建新城。

    清代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清政府在唐朝墩南建汉城,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修建孚远城(即老满城),城周四里(合760丈),高一丈八尺,设城门四,东宾旭、西庆武、南景燕,北拱丞,各置栅门卡房,驻古城领队大臣,管理满营官兵差操等一切事务。

    同治年间,奇台战事连绵,同治三年11月(1864年)回民军万余围攻满城,城内一部分满旗兵逃离满城,惟有领队大臣保垣、惠庆率老弱满兵六百余人,竭力据守,至同治四年四月初六,回民兵暗用地雷轰陷城墙,涌入城内,全城官兵民众,拼死巷战,力不能敌,满城失守,遂被焚毁,此后荒芜,十多年间,断壁残垣,荆棘丛生,人迹罕至。

    至光绪十年九月(1884年)新疆建立行省,清政府在旧满城东北又续修孚远城(即新满城,遗址在今新疆地质大队一带),城高一丈八尺,城墙宽厚,上面可行驶马拉炮车。周长八百零三丈,炮台八处,城门四,东升曦,西挹清,南景福,北拱宸,并设城楼四,鼓楼一。

    满城钟鼓楼高18米,共三层,底层台基,上两层鼓楼,第二层四角,挂铁制风铃,遇风吹动,呤呤做响,颇为壮观。鼓楼正面外挂“吴天阁”匾额,往里有“文光射斗”四个戽斗大字,再往里面最高处供奉着玉皇大帝塑像,左右书童侍立,依次还有“文魁星”等塑像,每日分早、中、晚,楼上钟鼓阵阵,报时做响,清军闻声,列队出动,旌旗招展,演武操练。1939年5月5日,驻奇台骑兵20团以“减少战时敌方攻击的军事目标,便利汽车通行”为由,拆除了钟鼓楼。

    城内建筑规模十分整齐,巷道笔直,房舍排列都为方形,庭院之间均有小巷相通,修有城守尉衙署一所,佐领、防御、骁尉衙署十八所,兵房五百所(内一院三间九十二所,一院二间四百另八所),堆放六所,转角厅四所,粮仓、火器、步军营、总学堂各一所,同时还建有万寿宫、关帝庙各一所。

    光绪十三年(1887年),将乌鲁木齐、巴里坤和古城三处满营官兵一千余名,合并于古城。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于人口繁盛,清政府又将靖远城(汉城)和孚远城(满城)两城扩修,将西南两墙连接一起,城周长2677米,高8.3米,城门六,其中西南各有城门二,东曰朝阳,西城门一名通济,一名挹清;南城二门,一名承薰,一名景福;北门名拱极。据健在的老人讲,当时满营是不准其它民族随便进入的,如有误入,即有鞭笞之苦。

    宣统元年,随着清朝的覆灭,满城的政治地位随之没落。解放后,随着各族人口的增加,满城地段渐成为各民族的聚居区,旧房逐渐拆除改建新居,至今保留老城墙数段。(据亚心网)

克拉玛依网 Copyright © 2018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