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铸团结>> 家乡史

新疆多民族聚居格局的稳定与发展

作者:

    蒙元明时期,是新疆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蒙古的兴起及其对新疆和中亚地区的统治,打破了地区及民族间的壁垒,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大融合。在这一时期,一些古代民族消失了,一些现代民族产生了。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语言等多方面的统一,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的众多民族逐渐融合为现代维吾尔族。经过长期的融合与发展,现代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等民族也逐渐形成。

    清代从其他省迁入新疆的民族

    清政府统一新疆以后,新疆各民族大家庭中又增添了不少新成员。其中,从内地省区迁入新疆的主要民族有满族、锡伯族、达斡尔族、回族。

    满族 族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肃慎、汉晋时期的挹娄、隋唐时期的靺鞨和元明时期的女真。

    公元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公元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后金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夺取中央政权,定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

    随着清军入关和清朝统一全国,大批满族人或为官,或驻防,遍及全国各地,形成了满族与汉族及其他各少数民族杂居的局面。

    公元1759年,清朝统一新疆后,在伊犁、乌鲁木齐、古城(今奇台)、巴里坤设置满营,驻防军队,并定期到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今莎车)、乌什、阿克苏等地换防。

    清政府派驻新疆的官员,如伊犁将军以及各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等,也主要由满族人担任。

    这样,满族就成了清朝新疆的主要民族之一,而且分布地域广泛。

    锡伯族 初游牧于今西拉木伦河与洮儿河之间。公元17世纪末叶以后,陆续被清政府编入满、蒙八旗,遣往东北三省及京师等地驻防。

    公元1764年,为了加强和巩固边防,清政府决定从盛京(今沈阳)抽调锡伯族官兵1020名,连同家属共3275人,移驻伊犁,屯垦戍边。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于公元1765年7月20日、22日先后抵达目的地。

    清政府把西迁的锡伯族官兵及其眷属安置在伊犁河南岸,也就是现在的察布查尔,并建立锡伯营。锡伯营下设8个牛录,承担着驻牧屯垦和守护台站、卡伦的职责。他们为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维护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达斡尔族 历史上曾经被称为“达瑚哩”、“达呼尔”,居住在黑龙江上游北岸。

    公元17世纪中叶,由于沙俄的入侵,达斡尔和鄂温克被迫南迁到嫩江两岸,后被清政府编入满、蒙八旗。

    清政府统一新疆以后,为了加强和巩固边防,1763年,清政府调黑龙江索伦(鄂温克)、达斡尔两部官兵1300名,携眷移驻伊犁河北岸,屯垦戍边。

    索伦、达斡尔两部官兵抵达伊犁后,组成“索伦营”。索伦营下辖8个牛录,分别驻守在奎屯、霍尔果斯等地游牧屯田,守护台站、卡伦。由于“索伦营”以达斡尔人为主,只有少量的鄂温克人,所以在1954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将“索伦”改为达斡尔。

    回族 是由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以及中亚各族人与汉、蒙古等民族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

    元明时期,回族被称为“回回”。为了与维吾尔族相区别,清代称新疆的回族为“汉回”。

    乾隆时期,新疆大兴屯垦,陕西、甘肃等地的回族居民开始移入新疆。其中有三次移民规模比较大,人数比较集中——

    一是公元1777年,河州王伏林“聚众念经,拒捕伤差一案”中,受到牵连的妇女、幼童2万人被发遣到新疆,被安插在乌鲁木齐、昌吉、米泉一带。

    二是公元1781年,甘、宁、青地区哲合仁耶(新教)穆斯林举行反清起义,被清政府镇压后,有大批的起义回民家属被发配到新疆伊犁。

    三是公元1877年,刘锦棠将在轮台、库车一线截获的被阿古柏裹胁的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地的回民及收服的白彦虎残部安置在焉耆,焉耆由此成为回族聚居较为集中的一个地区。

    据新疆《三史》教育简明读本

    (请关注下期:清代从国外迁入新疆的民族)

克拉玛依网 Copyright © 2018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