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油城纵深
雷锋精神更应注重传承还是创新?

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当雷锋精神更应注重传承还是创新的观点发生碰撞,有人认为守住雷锋精神的质朴本色,才不会让其被偏误思想解构;有人认为如果拒绝用新技术、新手段进行传播,怎能让雷锋精神的火炬照亮数字时代的迷茫?是让老故事有新讲法,还是让新实践不忘老根基,请看各方观点如何“交锋”。


雷锋精神内核不可替代

刘奎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人质疑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认为集体主义情怀应当让位于个人价值实现。这种将奉献精神与个体发展对立起来的思维,本质上是对文明演进规律的误读。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文明道德基因的现代表达,蕴含着超越时空的精神内核,在人类文明坐标系中始终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

雷锋精神展现了个体与集体的共生智慧。它既不否定个人发展,也不排斥主体意识,而是提供了个体与群体共生共赢的行为范式。当人们将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服务之中,实际上是在创造超越生物性存在的精神价值。人类文明的进步从来不是孤胆英雄的独角戏,而是依靠无数个体在互动中构建的群体智慧。

雷锋精神构筑着中华文明特有的伦理秩序。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推己及人,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担当,雷锋精神延续着中华文化“修齐治平”的精神脉络。它不同于宗教救赎的彼岸寄托,也区别于契约社会的权利义务,而是以朴素的人性光辉构筑起现实世界的道德基石。这种基于人性本善的价值取向,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化解原子化危机的文化方案。

雷锋精神在数字时代彰显出更强大的生命力。算法社会容易陷入价值计算的工具理性陷阱,而超越功利的奉献精神恰是治愈异化的良药。当物质丰裕消解了生存压力,人们反而更需要通过利他行为获得精神满足。这种需求不是外力强加的道德规训,而是人性深处对意义追寻的本能渴望。雷锋精神提供的正是突破物质主义牢笼的精神通道。

站在文明演进的高度审视,雷锋精神早已超越特定历史时期的符号意义,升华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启示我们:真正的现代性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否定,而是在传承中创新;文明的高度不仅体现在技术飞跃,更取决于精神境界的升华。当世界在多元价值碰撞中寻找共识,这种扎根人性又超越功利的道德自觉,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纽带。


雷锋精神需要革新传播方式

张婉婷

2023年3月3日的《教育导报》报道了这样一个例子:河北省张家口市明德路小学学生罗劼的妈妈李敏在给孩子讲雷锋雨夜背着老大娘去医院的故事时,孩子问她:“妈妈,雷锋为什么不打120?”

这个场景折射出当今的时代命题:在“数字原住民”成为主流的今天,承载着集体记忆的雷锋精神,正面临着传播失效的危机。按照家长小时候听的雷锋故事给孩子讲雷锋精神,他们不仅理解不了,也不会感兴趣。想要破解这个困境,需要我们顺应趋势,革新雷锋精神的传播方式。

雷锋精神的传统传播路径偏向于单向输出,如纪念馆的静态展陈、教科书的文字叙述、报告会的个人宣讲等。对于成长于新媒体时代,主要以碎片化、视觉化、交互性形式来接受信息的“Z世代”(1995年至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来说,这些传播方式显然有些“无味”。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精神价值的传承都需要媒介形态的同步进化。从甲骨文到活字印刷,从无线电到互联网,人类文明的每次跃迁都伴随着传播载体的革新。雷锋精神想要在数字时代延续生命力,必须进行与时代相适应的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许多官方媒体和机构已经开始探索传播雷锋精神的新路径。2023年3月5日,共青团中央在“哔哩哔哩”视频网站上发布了短视频《谁是雷锋》,当“搭把手”的善举被演绎成地铁让座、外卖延时谅解等现代生活片段时,雷锋精神在观众的情感共鸣中完成价值传递。

抚顺市雷锋纪念馆于2022年推出了线上“云”参观和线下VR虚拟纪念馆。在线上展馆,浏览者可以详尽地了解雷锋成长历程、生平史料、精神内涵等。在线下VR虚拟纪念馆,体验者可以通过佩戴专业VR眼镜设备,获得身临其境的参观体验。这种时空穿越体验所产生的共情效应,远超文字描述的感染力。当“Z世代”通过这些新媒介深入了解雷锋精神时,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文化的共建者。

数字时代的雷锋精神传承,不再是简单的记忆复制,而是一场传统价值与数字文明的创造性对话。真正不朽的精神遗产永远能在时代浪潮中找到新的表达方式。


雷锋精神实践场景需要拓展

范晨露

从义务打扫卫生、理发,到如今的开展反诈宣传、提供数字助老服务,雷锋精神的实践场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这种变革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新发展。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了社会服务的形态,新的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网络电信诈骗让人民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数字鸿沟让老年人生活不便,这些新问题都呼唤着雷锋精神的创新实践。

于是,在新疆昭苏县,反诈宣传小分队深入活畜交易市场,用朴实的语言向群众讲解反诈知识;在青海果洛州,反诈民警走进军营,为武警官兵开展反诈专题讲座;在新疆克拉玛依市,民警通过网络直播开展反诈宣传,用生动案例揭露诈骗手段,社区志愿者举办助老活动,手把手教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这些实践紧扣社会需求,拓展了雷锋精神的实践场景,让雷锋精神在新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那么,雷锋精神的实践场景该如何拓展呢?笔者认为,拓展雷锋精神实践场景不仅要满足新的社会需求,还要注重对新的技术手段和平台的利用。比如,借助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网络渠道,传播雷锋精神和志愿服务活动的正能量,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学雷锋行动中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提高志愿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此外,还可以将雷锋精神与志愿服务的细分领域相结合,如将环保志愿服务与垃圾分类工作相结合,将为老志愿服务与智慧养老相结合等,实现志愿服务的多元化和专业化,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当然,在拓展雷锋精神实践场景的过程中,我们也需注意,雷锋精神的核心要义是服务人民、助人为乐,无论传播形式如何创新、实践场景如何拓展,这一核心要义都不能改变。

雷锋精神实践场景的拓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途径。从义务打扫卫生到开展反诈宣传,服务形式的创新不仅体现了对社会需求的敏锐洞察,更展示了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让我们以创新为动力,不断拓展雷锋精神的实践场景,让雷锋精神在数字时代谱写新的篇章。


雷锋精神的文化根基需要延续

沙露

今年3月5日,是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在这6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雷锋精神从一个时代符号逐渐内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成为一种集体记忆和文化基因。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让雷锋精神的文化根基得以延续,如何让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雷锋精神的文化根基在于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契合。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雷锋精神正是这种文化基因的现代延续。从“克己奉公,助人为乐”的古训,到雷锋“钉子精神”的践行,再到现代社会中无数雷锋式人物的涌现,雷锋精神始终与中华文化的内核相呼应。这种文化根基使得雷锋精神不仅是一种个人行为,更是一种集体价值的体现。它超越了时代和地域的限制,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在克拉玛依市,我们看到了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来自河北的打工者赵亮在生命垂危之际,选择捐献自己的肾脏,挽救了两名新疆尿毒症患者的生命(见2024年7月4日“克拉玛依融媒”微信)。赵亮生前曾说过:“新疆人民善良有爱,我得到过他们的帮助,我也想回报他们。”这种朴素的情感,正是雷锋精神文化根基的延续。

雷锋精神的延续,需要我们从文化层面进行传承与创新。首先,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让雷锋精神深入人心。学校、媒体和社会组织应该共同努力,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雷锋精神成为每个人的价值追求。其次,我们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雷锋精神的内涵。在新时代,雷锋精神不仅要体现在助人为乐上,还要体现在科技创新、生态保护、志愿服务等更多领域。只有让雷锋精神与时俱进,才能让它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此外,雷锋精神的延续还需要制度的保障。近年来,我国在器官捐献、志愿服务等方面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体系,为雷锋精神的实践提供了制度支持。例如,克拉玛依市通过红十字会等组织,为器官捐献提供了规范化的流程和保障机制,让“生命接力”成为可能。这种制度化的保障,不仅让雷锋精神的践行更加规范,也让社会的善意得以延续。


雷锋精神具有现实警示意义

景璐

当无良商家将“雷锋”二字用于商业宣传,推出“雷锋会员”“雷锋社区”;当个别商业平台将“学雷锋”当做流量密码,进行品牌营销;当部分人将雷锋简化为刻板符号,将雷锋精神降维成过时标签……人们对雷锋精神的传承正面临危机。

对此,笔者认为,对于雷锋精神的传承,正本清源比形式创新更重要。同时,时代的变迁并不影响精神的永恒,如今,雷锋精神仍然具有现实警示意义。

雷锋精神没有过时,只是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以更加多元、更具活力的方式,融入了社会的每一处细微角落。重新翻看《雷锋日记》,那些朴素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誓言,至今仍在叩击心灵。在武汉抗疫前线,“90后”护士写下“请战书”时的坚毅眼神;在脱贫攻坚战场,黄文秀把年轻生命献给大山时的身影,这些不都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延续吗?

雷锋精神没有过时,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发扬不再局限于特定场景。中国志愿服务网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4日,全国已有实名志愿者2.38亿人,服务时间总数为53.5亿小时。这些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工作岗位、不同地域籍贯的用志愿行动温暖基层社会的人民群众,不都是雷锋精神的继承者、实践者吗?

事实证明,雷锋精神不仅没有消失、没有过时,还犹如一记警钟,时刻警醒着我们坚守初心。

服务人民、助人为乐是雷锋精神的核心要义,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并非没有助人形式大于助人内容的案例。2016年9月,《长沙晚报》曾报道了某街道组织的全国科普日活动。其间,居民和孩子们可以通过VR技术在虚拟空间里当“雷风侠”,用超能力扶老人过马路。诚然,用先进科技提升雷锋精神的传播效果是件好事,但相较于在虚拟世界中做好事,不如走进困难人群家中,针对他们的真实需求,送去一份实实在在的关怀和帮助。

在消费主义浪潮冲刷传统价值的当下,物质的满足无法充实精神的空虚,技术的革新无法解决精神的困境,因此,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守护这份精神遗产。


雷锋精神内涵正在深化

张苏行

2025年春节档,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以127亿元票房跻身全球影史前十,登顶动画电影票房榜首。然而,比票房数字更震撼的是片尾字幕中的138家中国动画公司名单。

这些企业以“亏本接单”“技术开源”“驻场死磕”的协作模式,托举起这部中国动画史上的超级工程。可以说,《哪吒2》不仅是中国动画工业化的里程碑,更折射出新时代雷锋精神内涵的升华:从传统助人为乐的个体奉献,升级为知识产权共享、产业链协同、专业制作等维度的集体实践。

《哪吒2》有2427个镜头、1948个特效镜头,远非一家公司可以完成。为此,主创团队可可豆动画联合138家国内企业,以分包协作模式完成电影制作。为了做好这部电影,苏州红鲸影视投入160人,耗时26个月,完成了电影四分之一的场景制作。深圳黑屋文化创意公司的7人团队为5分钟特效迭代修改了20余版,日均工作达15小时。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业合作,而是不计成本的“使命共担”。

《哪吒2》导演坦言,许多公司明知报酬微薄甚至亏损,仍选择加入,“大家抱团取暖,只为做出一部好作品”。而这种超越商业逻辑的奉献,恰似《雷锋日记》中“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现代演绎——个体让渡短期利益,成就集体价值的最大化。

《哪吒2》使用的最具突破性的“粒子水墨”特效技术,源自电影《深海》团队田晓鹏的开源共享。这项耗时7年研发的核心技术,被无偿用于《哪吒2》的“洪流大战”场景,正如雷锋“甘当螺丝钉”精神在数字时代的进化——企业不再固守技术“护城河”,而是通过共享加速行业整体进步。

138家企业打破竞争关系,选择技术开源、资源共享;4000名动画人选择协作,甘当片尾字幕里的“无名者”,这些选择本质上都是雷锋精神内涵在新时代的再次深化和升级。

正如《哪吒2》导演饺子所说:“我们踮脚触碰到的不仅是技术高度,更是中国动画人的精神海拔。”在这海拔之上,新时代雷锋精神正绽放出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时间:2025-03-05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