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闵勇 摄环顾克拉玛依市区中心,各类楼宇都被绿色所包围。克拉玛依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城市建设,将曾经的戈壁小城奇迹般地改造成了绿化覆盖率高达43.83%的生态宜居之城,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闵勇 摄市民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业务。作为全疆“最多跑一次”改革试点城市,从2018年起,我市开始“放管服”改革,建成了全市统一的政务服务事项库,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和市民办事。
我市一渲染农场工作人员介绍渲染进度。我市已打造成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影视动漫基地,吸引了160余家信息技术类企业和项目落户。(本报资料图,本报全媒体记者 蒋剑 摄)
改革,是一场继往开来的深刻革命,是一条永不停歇的进取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克拉玛依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党中央以及自治区党委各项改革决策部署,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谋划推动一批关乎当前、影响长远的改革举措,一路蹄疾步稳、锐意进取、勇毅笃行、全面发力,在新起点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成效,为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让改革红利惠及各族群众。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2017年,参考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创新模式,克拉玛依市先进科技联合研究院(以下简称“市先科院”)正式成立。以此为开端,我市开始构建有别于传统研究院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
通过近5年的实践与探索,市先科院集中攻关与我市产业链密切相关的能源化工领域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实现资源的高附加值综合利用。目前,已有4家科技型企业进驻中试基地并开展中试实验,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克拉玛依先能科创重油开发公司的重质油悬浮床加氢全转化成套技术,在千吨级/年中试装置上,完成了以乙烯裂解焦油为原料的首次试验,已产出柴油、石脑油、蜡油等产品;克拉玛依华澳特种油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1000吨/年固定床高压加氢中试装置,完成了费托蜡加氢异构生产高档润滑油基础油技术开发;克拉玛依安耐吉分离技术有限公司的2000吨/年循环分离技术中试项目,完成首次72小时吸附分离连续试验,工艺流程得到验证,分离MX纯度已达98.76%……
这份优异的“成绩单”,是克拉玛依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克拉玛依市坚持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任务,不断完善创新主体培育和激励机制、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持续释放创新动能,激发创新活力。
其中,克拉玛依市积极培育创新土壤,先后制定出台了30余项科技创新政策,目前已实行20项;着力打造创新平台,科技园区水平不断提升,克拉玛依高新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市先科院、丝绸之路创新发展研究院、丝绸之路创新发展研究院(深圳)、克拉玛依(深圳)离岸孵化器(人才科研飞地)相继揭牌;深入加强科技合作,先后与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科技日报社、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开启了“1+4+N”区域合作新模式,克拉玛依市4个区主动寻找科技合作对象,并在相互合作中结出硕果。
尤其是,2021年,旨在成为全疆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制度创新示范平台的丝绸之路创新发展研究院在我市成立。该院将推进“N+1”发展战略,即以空天信息产业、石油石化产业、生物基材料产业为代表的N个大方向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及产业应用人才的培养,为克拉玛依搭建起科技、人才、服务等要素双向流动的桥梁。
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我市全民创新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截至2020年底,克拉玛依有上百人入选国家、自治区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带动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上千名。截至2021年底,克拉玛依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63件,位居全疆前列。截至2022年上半年,全市“专精特新”企业数量53家,获评国家科技型中小型企业50家,62家高新技术企业获得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奖励。
赋能城市转型升级
前几天,从外地来克拉玛依做生意的张琳,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了电子营业执照。从申请注册到领上执照,她只用了1个小时。而且,在商事登记的自助服务区,全程有人为她指导操作,注册过程中也没有收取任何纸质材料。
“太方便了,太高效了!”张琳之所以享受到便捷的服务,得益于我市推进“数字克拉玛依”改革的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把握数字化变革趋势,以打造新型智慧城市为契机,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升级了“人口库”“法人库”“诚信体系库”“空间地理信息库”等基础数据库,开发设计了“市域综合治理智能综合平台”“一张图”等10余个重点项目并落地建设,推动了“放管服”改革,大大提升了行政效能。如今,不管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在克拉玛依“办事快”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尤其是作为全疆“最多跑一次”改革试点城市,从2018年起,克拉玛依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推进超级APP建设,全面推开行政审批制度、商事登记、不动产登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纳税、住房公积金、医疗服务等一批改革举措,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务服务事项库,按照事项名称统一、设定依据统一、申请材料统一等“八统一”原则,累计公布5批“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事项目录,超过99%的政务服务事项可“网上办、掌上办、指尖办、自助办”,107项服务事项实现“全市通办”,86项市级政务服务事项、107项区县级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企业开办环节由6个压缩至4个,开办时间全流程压缩至2个工作日内。克拉玛依商事制度改革获得2020年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
现如今,克拉玛依在数字经济方面持续发力,发展势头强劲。云计算产业园建成了5座数据中心,打造了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影视动漫基地,吸引了160余家信息技术类企业和项目落户,成功开通西北地区第一条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全疆首批智慧小巡车投入使用,智慧巡防联创中心正式揭牌,克拉玛依已具备承载我国“东数西算”示范工程所需的算力、存储和网络能力,并具有了打造面向全国的“前店后厂”算力基地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商业航天产业中心的巨大潜力。
另外,自国家提出“双碳”目标以来,我市积极抓住电力体制改革契机,全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全疆第一张增量配电网并实现并网,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绿电产业园区项目即将发电运行并稳步提升智能化调节能力,全市积极打造工业电价“洼地”,一批新能源新材料项目相继落户我市,绿色能源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形势也非常喜人。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全面启动。1至7月全市货物进出口9092.1万美元,同比增长134.2%,增速高于全疆101.2个百分点,实现利用外资2081万美元,同比增长168%。
我市还获批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通过绿色金融理念创新、产品创新、机构创新,引导培育出一批围绕新能源、油田污染治理、生态环境治理等绿色产业的新兴企业,并逐步形成行业规模效应,为城市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更多助力。
提高民生幸福指数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多年来,克拉玛依始终把民生作为改革的关键词,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人民群众。
现如今,随着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我市切实提高了百姓的幸福指数,让“有一种幸福叫生活在克拉玛依”成为越来越多人最真切的感受。
教育优先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市以优秀等级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为所有适龄青少年提供了落差最小的公平入学的机会。2015年,在“中国教育转型期的十大变革学校”评选活动中,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被提名为全国十大“最具变革力的学校”之一;同年,克拉玛依市教育局被教育部确定为“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综合试点单位。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公布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名单。克拉玛依市入围国家级示范区,成为全疆唯一一个地州入围国家级示范区的城市,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被列为国家级示范校。
克拉玛依高等教育事业也得到稳步发展。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新疆第二医学院和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整体水平逐年提升,招生数量和质量水平也大幅提升。2020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迎来首批毕业生共435人,其中118名毕业生选择留在新疆基层,并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鼓励。
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优质医疗资源。“十三五”期间,克拉玛依市委秉持“大健康、大卫生”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信息化为引擎,强力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创出多项全国第一和全疆第一,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堪比国内先进城市:建成全国首家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全国首个“M+1+N”模式、汇集国内外38家知名医疗机构的远程医学平台和“中哈中医联合研究中心”,累计诊疗病患10余万人次;成为全疆首个“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城市、“国家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城市”。
2020年3月,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完成了首家单体互联网医院建设;6月1日,克拉玛依市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完成了基本功能建设;7月15日,全市4家公立医院全部正式入驻该平台;8月3日,市中心医院和独山子人民医院获批成为自治区首批互联网医院。2021年,克拉玛依市在全疆率先实现了二级以上医院互联网医院全覆盖。
2021年,克拉玛依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54岁,远高于2030年全国人均预期寿命79岁的目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6.5%,高于国家标准,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在保障就业稳定方面,“十三五”期间,克拉玛依市不断健全完善就业工作机制,构建了“稳就业”的责任落实体系、“保底线”的就业保障体系、“扩就业”的创业扶持体系、“终身制”的技能培训体系、“促匹配”的就业服务体系“五大体系”,并按照“四个精准”(就业对象精准、岗位开发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帮扶措施精准)、“五个一批”(考试招录一批、扶持创业一批、技能培训一批、就业见习一批、公益性岗位兜底一批)的思路,落实落细稳就业、保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打造了大就业的新格局,推动我市实现了由促进就业向稳定就业、扩大就业和高质量就业转变。
“十三五”期间,克拉玛依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41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以内。
市域社会治理创新让百姓生活更好。2020年5月29日,克拉玛依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在全市形成高位部署、强力推进、专项实施、同向发力的市域社会治理组织协调体系。
两年多来,我市以“重点创、全面建”为引领,以“抓基础、补短板,抓示范、促提升”为主线,对照中央试点任务,大力开展“五类风险”防范化解、“五治方式”融合提升。各区、街、社分层分类制定特色“菜单”,以品牌打造为原则,建成“一站式”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综合平台、“街道吹哨、部门报到”“五社联动”工作机制、“民情诊断室”“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等一批具有克拉玛依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品牌。
打造更美克拉玛依
近些年,“克拉玛依蓝”逐渐成为克拉玛依的一张新名片,很多来这里的游客都会随手拍一张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这蓝天白云的背后,是克拉玛依以最强韧劲、持之以恒地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的决心。
众所周知,对于克拉玛依这座在戈壁荒滩上建起来的城市来说,持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件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事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全市各级党委重要议事日程,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等,坚决守住生态红线,努力让克拉玛依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
以春季控尘、夏季截污、秋季治废、冬季治霾为治理主导方向,克拉玛依实施排查整治工业企业治污、锅炉淘汰或改造、施工工地、施工道路扬尘无组织排放综合治理等措施,持续强化环境监管;出台地方实体性法规《克拉玛依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以法制构建全面绿色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构筑起城市生态安全屏障。
去年,克拉玛依市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2天,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1%,较前年提高2.5%。与2014年相比,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由全国第196名提高到第102名。
作为候鸟南北迁徙的中转站,每逢秋季,克拉玛依区周边大小水域就迎来了大量野生禽鸟,这正得益于克拉玛依一直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克拉玛依按照“一河(湖)一策”方案因河施策、因湖施策,重点明确了河(湖)长巡查频次和巡查要点,严格落实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工作。
克拉玛依河、凤栖湖、金龙湖、玛依湖……这些水域成了野生动物的天堂。“是塞北却似江南,无渔舟而有晚唱”是克拉玛依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克拉玛依始终严控土壤污染风险,严禁“三高”项目进克拉玛依,引导各类资源向绿色循环可持续的资源转换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聚集,并通过造林绿化、抚育管护、捐资捐物、志愿服务等形式开展义务植树造林活动,组织适龄公民直接或间接履行植树义务,全面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国土绿化事业的积极性。
在克拉玛依人的不懈努力下,这座曾经几乎是不毛之地的戈壁小城,被奇迹般地改造成了绿化覆盖率高达43.83%的生态宜居之城,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戈壁荒滩“逆袭”成“森林围城”格局,克拉玛依无愧为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
征程万里风正劲,劈波斩浪勇向前。未来,克拉玛依将继续以只争朝夕、真抓实干的劲头和勇立潮头的志向气魄,全面提升改革创新能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续写新时代克拉玛依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