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至5月,我做好“征程·迎接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书法大展”作品文稿的采访、撰写等前期准备工作后,便进入了《活界碑》这幅隶书作品的创作阶段,整个创作过程耗时13天。
其实在准备作品文稿时,我已经在考虑如何书写这幅作品。我认为,创作这幅作品的总原则是书写风格和技巧要体现时代精神、流露真情实感、彰显“时代楷模”魏德友老人的人格魅力。
现代书法家已经和古代书法家不同,古代书法家是将自家文本、书写技巧和情感表达同时体现在笔下,创作的作品可能是一篇文章草稿,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鲁公的《祭侄稿》和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等,完全是作者的笔墨功夫、文本创作与性情表达的统一。而现在不一样了,现代书法创作者大多只是抄录唐诗宋词,这样做也就容易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虽然学习了古人的书法技巧,但是作品体现出的感情是古人的或别人的,不是作者自己的。
还有的人写杜甫的诗用楷书,写李白的诗还是用楷书;写篇古代书论用篆书,写篇现代文章也用篆书……这样写出的作品,其实已经脱离了创作的本质。
如今,中国书法家协会提倡浸入式感受、体验式书写、主题性创作,就像这次展览主张的“将书法寄情抒怀表达方式与记言录史时代功能相结合,文本呈现形式与时代表达内涵相融合,书家主题创作与社会生活相贴合,精品力作与展览展陈中国风格相契合。”
从这个理念出发,我认为创作这幅以魏德友老人守边戍边感人事迹为主题的作品时,要抓住他守边戍边的精神表达,既要有文本的可读性,又要让作品风格的可视性在国家博物馆这样的大型展厅中呈现在观众面前,从而感染参观者。
所以,我努力紧扣主题,倾情投入,剖析文本,潜心创作。创作其间,我对作品的内容、形式和风格的契合做了大量思考和尝试,最终决定用古质雄强而不失灵动,朴素正大而清新刚健的汉碑隶书来书写这幅作品。
为什么这样选择呢?因为汉碑隶书可以体现一种正大的气象,体现苍茫雄浑质朴的气质,甚至能让人联想到新疆广袤无垠的土地,能令我想起魏德友老人的那双手——那双布满老茧的粗糙的双手,似正和隶书风格相契合。
这幅作品是六尺整纸,前(右)边部分即主体部分是用隶书《张迁碑》的方整体式为主书写。在取法上,有的地方还有意无意地借鉴了简书的意味,使之浑朴而有书写性,当然,里面还加入了行书和篆书的笔意。后(左)边部分则采用两行行书落款,这两行行书款有反衬主体的作用,左右略自然摇摆,形成的动势与前半部分以静态为主的写法呈现动静对比和动静统一。
同时,我又力求形式不花哨,一张整纸不做剪贴拼接,使作品的整体面貌朴素自然,浑然一体。在处理作品细节的时候,我对线质、字法、章法尤其是气息等要素进行反复调整,比如作品中的几处飞白非常重要,用笔时疾时徐,用墨时润时枯,字与字正欹顾盼。当然,我在书写的当下,未必会考虑得这么仔细,更重要的是我将自己置于了饱满的精神状态中,以满怀激情的书写状态完成了这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