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油城纵深
文化建设结硕果 文化成果惠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文化建设成果综述
张悦

2021年9月,作为我市重点打造的文旅项目之一,独山子大峡谷跻身国家4A级景区行列,成为独库公路上的又一重要景观。(本报资料图,本报全媒体记者崔文娟 摄)

2022年6月26日,小朋友在市科技馆体验热带雨林实景生态展。(本报资料图,本报全媒体首席记者李浩然 摄 )

2017年8月20日,西南科技园区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基地,外来务工人员在观看由克拉玛依区文体旅游局组织的惠民文艺表演。(本报资料图,本报记者崔文娟 摄)

2021年7月2日,大型原创舞剧《油城往事》的盛大上演,成为讲好“克拉玛依故事”的一次有益探索。(本报资料图,本报全媒体记者 努尔买买提·艾山 摄)

2022年3月13日,两位市民在克拉玛依区图书馆阅读。目前,我市已建成市、区、街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克拉玛依区图书馆即是其中的区级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本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浩然 摄

    小暑刚过,克拉玛依科技馆里,“森林物语·虫现江湖”热带雨林实景生态展对外开放。走进展馆,遒劲树木矗立,绿藤彼此缠绕,水雾盈盈弥漫,构成了一幅别样的热带风情画。天堂鸟、美人蕉、蒲葵、非洲牛蛙……湿润苔藓间,各色别样动植物充盈眼间。

    家住康城平安苑小区的三年级学生齐原昊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与鹦鹉零距离接触。这个暑假,他亲近自然,观看文艺表演,参与社区暑期活动,打卡研学基地,过得开心又充实。

    在市文化馆里,一支平均年龄56岁、队员大多为退休人员的舞蹈团队正在忙着排演新的曲目。今年6月,这支团队表演的舞蹈作品《盛世》斩获2022年“舞蹈世界”全国网络舞蹈大赛特金奖。队员陈永红说,自从参加了舞蹈队,她的老年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

    10年来,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文化润疆工作,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不断丰富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大文艺精品创作、文化活动开展;守护城市历史文脉,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克拉玛依正做深“文化”这篇大文章,焕发一座城、一城人的创新创造活力,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

    文化空间遍布城乡社区

    “一刻钟,能干点什么?”如果要问生活在克拉玛依区迎宾街道的居民黄女士这个问题,她会说:“一刻钟,可以和艺术‘偶遇’。”漫步在市文化馆,可以与各式各样的文艺展览撞个满怀。

    “一刻钟,能干点什么?”如果要问克拉玛依区天山路街道天山小区的居民这个问题,他们会拉着你去小区门口的克拉玛依区图书馆。这里窗明几净,满室幽香。一排排书架整齐地立在墙边,书架上摆满了文学、历史、教育、种植技术等书籍。原木色书桌旁的软椅上,几个学生捧着书,沉浸在阅读的乐趣中。在棋牌室,老人们悠然自得地下象棋、打扑克;在活动室,居民们安静地学剪纸、书法。

    15分钟,我市在这个细小刻度上反复“研磨”——纵向看,构建“市、区、街镇、居村”四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横向看,各领域、各行业、各类别的公共文化设施均有布局。我市鼓励街道乡镇建设活动阵地、邻里中心、街区中心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并鼓励相关单位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结合基层综合服务功能,融合、城市数字化转型功能落地等,加快空间功能迭代升级。

    广大城乡基层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末梢,既是重点领域,也有薄弱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

    2012年,我市制定了《关于开展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的通知》,正式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2016年,我市成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10年来,我市始终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始终把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保障基本文化权益作为文化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基层,有力推进了基层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通过持续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打造“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实践点”四级服务阵地,我市已建

    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4个、实践所15个、实践站112个、实践点3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1个,并均已投用;通过不断打造基层公共文化空间,提升公共文化品质,完成6个社区书房、5个文化驿站建设。同时,克拉玛依区总工会已建成城南社区、长征社区、佳福社区、和谐家园社区、西月潭社区5家职工书屋。

    目前,全市已建成市、区、街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街道文化站、乡文化中心、社区(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置率达100%;启动乌尔禾区文图两馆建设,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全市8个公共文化机构,7个国家一级馆;整合全市各类文体设施1337个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免费开放全部公共文化设施;整合各级图书馆、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图书资源292.33万册,在全市202个分支场馆实现通借通还,全面建成“10至15分钟”可达的标准化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文化活动彰显美好生活

    “村里来了戏剧团,家家户户像过年。”小拐乡和谐村村民巴哈提古丽这样形容过去村民对文艺演出的那种稀罕劲儿。

    近两年,村民们的那种稀罕劲儿渐渐淡了。不是村民们“口味”变刁钻了,而是村里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多,曾经的“文化大餐”已成为村民们的“家常饭”。

    10年来,我市以百日文化广场暨社区(村)文艺展演、“我们的节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传统文化进校园、非遗展示周等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展现各族干部群众锐意进取、砥砺奋进的新时代精神风貌。全市每年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3000余场次,惠及群众约49万人次。市歌舞团的“文艺轻骑兵”与市文化馆的“传统文化服务队”、市文联的“文艺志愿服务队”,通过开展“下乡村牧场”“进油田一线”“走边缘工区”“访社区军营”“亲特殊人群”等活动,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至末梢,年均开展服务200场次。

    2019年初,市委组织部探索打造了“文化四市”特色活动品牌,即“文化超市”“文化集市”“文化早市”“文化夜市”。“文化超市”根据居民的需求“按需下单”,提供场地设施、师资、授课渠道、学习平台、培训骨干、文艺队伍等多项内容;“文化集市”依托街道社区等公共文化场地资源,在周末、节假日以展会、游园会、庙会的形式,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文化进万家、“我们的传统节日”等主题活动;“文化早市”依托社区(村)周一升国旗仪式,开展集体文化活动;“文化夜市”是依托社区夜校开展国家通用语言和法律知识学习的同时,开办戏曲、太极拳、舞蹈、合唱、面塑、书法、国画、剪纸等课程。

    “近年来,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日益高涨。创建‘文化四市’的初衷,就是积极整合、盘活、调动、发挥辖区各方面的优质文化资源,为群众提供多项惠民利民文化服务,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得更远更广。”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主要负责人说。

    文艺创作紧扣时代命题

    时代在变,文艺作品的创作主题也在变。

    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到一步步覆盖石油文化、红色文化、乡村振兴以及民族团结工作,我市的文艺创作道路越走越宽,一步步迈上了新台阶。

    2021年7月,一部记载着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开发初期燃情岁月的舞剧《油城往事》上演。这部原创本土作品仅进行了12场公演,观看人数就达到1万余人,成为当时最受克拉玛依人瞩目的红色文化产品。而这部文艺创作精品,也成为讲好“克拉玛依故事”的一次有益探索。

    舞台艺术常演常新。原创舞蹈《盛世》获2022年“舞蹈世界”全国网络舞蹈大赛特金奖;原创小品《情缘》入围第十八届群星奖戏剧类作品全国20强;话舞剧《非常馕坑》、小品《感恩的心》等新创作的现实题材剧目在反复改进中呈现出精品水准,入选自治区文艺创作扶持激励资金项目。

    影视创作异军突起。微电影《铁老汉的夏天》荣获第33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新影像优秀作品荣誉;原创微视频《魔鬼城》《木偶人生》《一辈子都不腻》3部作品被收录于国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原创动画电影《克拉和玛依历险记》被自治区推荐申报中宣部第16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文学精品层出不穷。“访惠聚”题材小说《柳梭沟的春天》入选“新时代文丛”系列;散文《档案母亲》荣获《北京文学》2020年度优秀作品;诗歌《唯有雨水,能够拧开戈壁的季节》入选中国诗歌网与英国剑桥康河出版社合作开展的汉诗英译第一辑;网络小说《此生,让我成为你的英雄》入选“喜迎二十大”优秀网络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10年间,我市的文艺创作不断在人民当中撷取创作素材,用艺术观照现实,创作了许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艺术作品。在文艺实践中,我市共获得全国性文艺奖(入展)50余项、省部级奖(入展)400余项,编辑、出版作品集20余部。这些作品展现了文艺工作者勇攀高峰的坚实足迹,以精品奉献人民的使命担当,更全面立体地展示了克拉玛依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踔厉前行的精神面貌和生动实践。

    文化产业大踏步迈向前

    “荒野之旅·时尚之都”,这既是我市文化旅游形象和品牌宣传的口号,也是来克游客和当地民众的心声,更是10年来我市大力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结果。

    克拉玛依自然风光优美,一望无际的旷野、叹为观止的雅丹地貌、金色的胡杨、苍茫的戈壁与旷野上凛冽的风、温柔的落日,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

    文旅兴业,文化赋能。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十三五”时期,我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443.7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3.4亿元。强势增长的数据背后,彰显了我市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大突破的气势。“荒野之旅·时尚之都”的品牌效应正在逐步凸显,新疆最佳商务旅游区正在壮大形成。

    资源整合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产品开发创新是我市文旅产业坚持创新发展的3大举措。

    近年来,我市大力挖掘开发以雅丹地貌、沙漠、湖泊、峡谷等地形地貌为特征的旅游资源,重点打造建设了“西部乌镇”、独库大本营、独山子大峡谷、小拐芳香园等一批文旅项目,布局建成了房车基地、自驾车营地、旅游露营地等,不断夯实自驾游发展基础。

    同时,我市积极推进研学营地、实践基地的建设。2019年,世界魔鬼城、克一号井、克拉玛依展览(博物)馆等18家项目单位通过研学营地、实践基地评审并正式挂牌。2020年,市青少年科技(少儿)活动中心和克拉玛依黑油山石油地质景区成功获批成为自治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开始承接全疆甚至全国的中小学生研学旅游实践,成为我市对外宣传推广的另一张城市名片。

    如今,我市已成功跨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首批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单位”行列,全市旅游经济指标也实现了“井喷式”增长,“人财”双创历史新高。

    10年,在历史长河之中或许只是转瞬即逝,但对于正在蓬勃发展的我市而言,其变化可谓日新月异,短短10年中实现了文化的跨越发展。无论从体制到机制,还是从微观到宏观,不难发现,“文化克拉玛依”的名片已经变得具体而生动。

    这10年,是破除文化发展障碍、释放文化发展巨大活力的10年;这10年,是文化成为全市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部分的10年;这10年,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实现快速发展的10年;这10年,是文化产业不断壮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的10年。而下一个10年,克拉玛依的文化建设又将迈向什么样的未来?我们可以自信地站在这片年轻而充满文化韵味的土地上拭目以待。

时间:2022-08-10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