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油城纵深
向军旗敬礼 向英雄致敬
——庆祝“八一”建军节特别报道

本版图片由本报全媒体记者 非尔代维斯·热夏提 摄

    忘我付出护安宁

    ——姚磊宏的战斗故事

    英雄档案

    姚磊宏,党员,1982年6月出生,2000年12月应征入伍。2008年赴海地执行联合国维护和平任务,获联合国和平勋章、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等功奖章。2018年12月转业至我市工作。

    本报全媒体实习记者

    李利利黄富国                      

    2008年初,入伍7年、25岁的姚磊宏毅然选择报名参加联合国维护和平任务。

    通过业务考核、体能测试等实战性选拔,姚磊宏从上千人中脱颖而出。当年8月,他成为中国第七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的一员,踏上了执行维和任务的征途。

    海地政治动荡,时常发生暴力恐怖事件。姚磊宏到达海地任务区,一站上执勤岗哨就注意到,执勤瞭望台玻璃上布满弹孔。

    “我们需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无论是执勤、巡逻还是参加保障工作都必须保持全副武装,几十斤重的防弹装备一直在身上。”姚磊宏说。

    有一次,姚磊宏与随行车队人员在海地首都太子港执行巡逻任务时,突遇黑帮聚众闹事。他们发现一位平民受伤,全身开放性伤口达七八处,鲜血从伤口汩汩流出,他们不顾危险对其展开了救助。

    那时,太子港艾滋病的感染率高达60%。救助伤者之后,姚磊宏身上沾满了血迹。为了降低感染艾滋病的风险,他一回到营区,就立刻按要求做了全身检查,回国后又进行了3天的隔离检测。看到“指标正常”的字样,姚磊宏才松了一口气。

    2009年,姚磊宏结束了为期10个月的联合国维和工作,被授予联合国和平勋章、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等功奖章。

    执着奉献不言苦

    ——崔睿君的战斗故事

    英雄档案

    崔睿君,党员,1987年6月出生,2009年12月应征入伍。2011年10月荣立集体一等功,同年12月退役后在我市工作。

    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哲

    实习记者 鲁嘉鹏

    实  习 生冯家伟                  

    2009年10月,21岁的崔睿君穿上军装,一路辗转前往喀什,投身国防工程建设。

    施工地点在海拔高达6200米的高原,“吃”成了个大难题。高原上,水只能烧到40摄氏度左右,战士们常年吃的是夹生饭。

    由于缺水,衣服没法洗,洗澡更是奢望。

    为了抢抓被封山期耽误的工期,他们不敢浪费一分一秒,早晚两班倒,加班加点干。

    很多战士的高原反应强烈,头痛欲裂无法入睡,他们有个止疼的“妙招”:用绳子箍住脑袋,再让两个战友反方向拉扯。很多人的头上为此留下了一圈圈疤痕,但他们始终没有流下一滴泪。

    可后来,这帮“有泪从不弹”的战士们却不约而同地哭了。崔睿君说,他永远记得那一天。

    2011年10月的一天,部队圆满完成任务,被授予集体一等功。上级部门来到崔睿君所在的部队慰问,现场播放了他们战天斗地的纪录片。

    刚开始,大家笑得很开心,可笑着笑着,大家都抹开了眼泪……眼泪里有喜悦也有辛酸。

    2011年12月,崔睿君离开了部队,印着“中国人民解放军69098部队”的义务兵退出现役证被他放在了家里最醒目的位置。他说:“我永远都是一名军人。若有战,召必回!”

    危急时刻显担当

    ——李盛华的战斗故事

    英雄档案

    李盛华,1979年11月出生,1998年12月应征入伍。2000年7月在部队入党,2002年3月在扑灭大河沿镇棉麻站特大火灾中表现英勇,荣立二等功,2018年退伍后到我市工作。

    本报全媒体记者 姚继东

    非尔代维斯·热夏提            

    2002年3月19日凌晨2时,大风来袭,李盛华所在的吐鲁番地区消防支队市中队突然接到出警命令:大河沿镇棉麻站发生了特大火灾,急需救援。

    李盛华所在中队迅速出动4辆消防车共20余名消防员赶赴火场。路上,消防车的车顶挡板被吹跑,前挡玻璃也被碎石头击碎,远处的火光照亮了半边天。

    到达火场后,已有多个棉区陷入火海,火借风势,下风方向火势尤其大,人无法靠近,而在上风口则很难阻止火势的蔓延。

    作为班长,李盛华主动请缨,带领战斗员深入下风方向。他们把全身淋湿,爬到下风口处一个约8米高的棉花垛上灭火。火势不见小,火星时不时钻进他们的脖领子,但他们的手依然紧紧握着水枪……

    “班长,我们不会要永远留在这里吧?”有人问李盛华。

    “我一定把大家都安全带回去!”他大声喊。

    一整晚,没有人要求撤离,直到太阳升起,火势才被控制住。这时大家已在火场坚持了8个多小时,身上都结了厚厚的冰层,李盛华却备感欣慰,“每个人都完好无损。”

    当兵20多年,李盛华说,他收获很多,但最亏欠的是家人,“妻子一个人包揽家里的大小事,连摔伤了脊柱都没有通知我。”

    千里奔波取汽油

    ——孔宪刚的战斗故事

    英雄档案

    孔宪刚,1949年6月出生,于1969年入伍,1970年在部队入党,1974年因在一次拉练中表现突出而荣立三等功,1978年退伍后到我市工作。

    本报全媒体实习记者

    李灿雅张洁英                      

    “我是班长,我必须冲在最前面。”今年73岁的孔宪刚,说起30多年前的军旅生活,依旧记忆如新。

    1974年,在一次拉练比赛时,孔宪刚所在的5营必须在40分钟内带着全部设备,从内蒙古包头东河区磴口转移至新基地。

    路途遥远崎岖,车辆耗油量激增,到达新基地后,战士们发现汽油和柴油所剩不多,无法完成接下来的拉练活动。

    这怎么办!拉练比赛事关全营的荣誉,这种时刻绝对不能掉链子。

    “我可以开车返回取汽油!”孔宪刚拍着胸脯对营长立下军令状。

    此时已是夜晚,新老基地之间往返路程近800公里,中间还需经过内蒙古包头固阳县,一路都是盘山土路,陡峭难行,荡起的漫天灰土遮住视线。另外,这段路程位于边境线,孔宪刚不仅要争分夺秒地赶路,还要保证自身与参谋员的安全,任务十分艰巨。

    路上,孔宪刚全程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与参谋员互相配合,最终在第二日凌晨,拉着一车汽油平安地返回了新基地。

    十年军旅生涯,孔宪刚精湛的车技多次为团行军提供了坚实保障。说到这里,孔宪刚大手一挥,仿佛还在军营里,他的头微微扬起,眼睛里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敌人面前抢物资

    ——顾学定的战斗故事

    英雄档案

    顾学定,1956年7月出生,1974年11月在河南省唐河县应征入伍,1977年入党,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因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1980年转业至我市工作。

    本报全媒体实习记者

    胡雪婷  侯婧婧

    实习生赵汀鹤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年仅22岁的顾学定踏上了战场。2月19日,他所在的486团接到重要任务:暗夜夺孤山,拔掉敌人据点。

    孤山,山如其名,是公路旁一座孤立的石山,其山势挺拔,山上岩洞密布,连日来越军借助地势居高临下扼守公路,给战士们造成了巨大威胁。

    当晚,顾学定和战友们为攻打孤山做准备时,遇到了最大的难题:附近水源有的被越军投了毒,有的被腐尸严重污染……战士们已经很久没有喝上干净的水了,马上就要开战了,不能让战士们喝不到水啊。

    顾学定主动请缨,带着一个战友去找水。

    天渐渐黑了,埋伏在丛林中的敌人不断地袭击公路上的车队和部队,枪弹乱飞,十分危险。但为了让战士们喝上一口干净的水,顾学定和战友抬着一口锣锅,摸着找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一处干净的水源。

    装满!抬走!顾学定和战友接了满满一锅水,抬回了阵地。战士们在进入阵地前,终于喝上了一口“鼓劲”的清水。事后他们才知道,他们接水的水源地附近就藏有一股敌人。

    2月20日凌晨,总攻正式打响,顾学定和战友们不负“猛虎团”的威名,如猛虎一般,勇猛冲杀,最终夺下孤山,难啃的“硬骨头”被他们成功拿下。

时间:2022-08-02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