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油城纵深
抢占创新高地 助力高质量发展
——克拉玛依市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综述
谷 胜 林宝来

市云计算产业园区的云计算能力和数据存储能力位居西北前列,已具备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强大的云服务能力。(本报资料图,本报全媒体首席记者闵勇 摄)

2019年7月,第六届新疆创新创业大赛(克拉玛依赛区)暨第四届克拉玛依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选手在陈述参赛内容。 (本报资料图,彭召勇摄)

2021年11月26日,丝绸之路创新发展研究院揭牌成立。 (本报资料图,本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浩然摄)

“宝鸡钢管”是第一个落户市石化工业园区的大型加工制造企业,它可生产各种规格的钢管,供应各大重点工程市场需求。 (本报资料图,江池摄)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近年来,克拉玛依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将克拉玛依打造成全疆副中心城市的步伐,立足北疆西部区域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和石油城市的资源禀赋等坚实基础,提出并积极践行“一主多元”发展思路,紧抓克拉玛依创建国家级资源富集地区转型创新试验区、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石油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机遇,全力推动石油石化工业强基增效和转型升级。

    同时,克拉玛依市围绕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两个转型”,大力抓好科技创新、新能源、数字经济、开放型经济等重点工作,深度参与并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积极构建具有克拉玛依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十三五”期间:

    持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发展,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十三五”期间,克拉玛依出台一系列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搭建创新发展平台,筹措创新发展资金,内引外联,积极鼓励、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深度融合,力促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扶持园区、企业快速成长。“十三五”期间,克拉玛依科技事业大步前进,高科技企业数量快速增长,科技产出增加值表现突出,在创新创业大赛中屡创佳绩,万人专利数始终位列全疆前列。

    据克拉玛依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推进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克拉玛依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首先,积极培育创新土壤。“十三五”期间,克拉玛依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措施》《克拉玛依市推动人工智能发展若干措施》等28项科技创新政策,主动适应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促进传统产业优化提质、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其次,着力打造创新平台。围绕科技创新要素,克拉玛依积极进行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发展,科技园区水平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克拉玛依石油石化产业园区晋升为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克拉玛依市农业园区通过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验收;云计算产业园区蓬勃发展。截至2020年底,克拉玛依拥有创新平台20家,其中包括自治区重点实验室5家、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自治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家;拥有双创服务平台6家,其中包括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市级众创空间1家;拥有自治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

    自2016年起,克拉玛依市创新创业大赛地区赛事蓬勃开展。一系列的“双创”大赛,有效发挥了政府的统筹引导作用,最大化激发了市场创新活力。

    再次,深入加强科技合作。克拉玛依充分利用“科技援克”政策,主动与科技强市(省)取得联系,先后与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科技日报社、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开启“1+4”区域合作新模式,克拉玛依市4个区主动寻找科技合作对象,并在相互合作中结出硕果。“十三五”期间,克拉玛依积极统筹疆内外创新资源,通过建立双向、多边等方式,形成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促使克拉玛依产学研合作不断向纵深推进。

    通过政策环境优化、搭建高质量创新平台以及开展广泛科技合作,克拉玛依科技创新在“十三五”期间得以快速发展。科技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到2019年底,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4.2件,位居全疆第一,超过全国平均值;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20年11月,克拉玛依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1人,入选国家重点人才工程4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专家12人,同时,有上百人入选自治区“天山雪松”“天山青年”“天山英才”以及“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带动孵化“石油加工助剂研究”等科技创新团队16个,带动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1000多名,全民创新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更令人鼓舞的是,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产业技术创新取得丰硕成果。石油开发技术领域,凹陷区致密砾岩、页岩油勘探理论技术获得突破,发现了玛湖、吉木萨尔两个十亿吨级大油区;浅层稠油SAGD技术、火驱技术不断成熟,环烷基稠油稳产能力持续提高。石油化工技术领域,千吨级重质油悬浮床加氢、PX/MX循环分离中试技术验证成功,打破国外核心技术垄断;研发成功高品质食品级、化妆品级白油加氢加工技术,实现了油田乙烷裂解生产乙烯技术的工业化应用;建成百万吨级高档润滑油生产基地,启动世界最大的20万吨级白油生产基地建设,有望成为克拉玛依经济新增长点。石油工程技术领域,超深钻井技术获得突破,钻成亚洲第一深井,拓展了深层勘探领域;水平井钻井和体积压裂技术快速发展,推动了非常规油气规模开发。新兴产业和农业、医疗等技术领域,建成了国内最大的油田污泥处理装置,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物联网技术应用快速发展;旱稻种植试验获得初步成功;新疆畜牧兽医大数据平台在全疆推广应用,有望纳入国家农业农村部推广计划;远程医疗、大数据分析等智慧医疗技术应用,增强了医疗保障能力和水平;开发的城易健康码系统为我市新冠疫情防控发挥了积极作用。

    不断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涌现的科技创新成果,有力支撑和引领了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为“十四五”期间克拉玛依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成立先科院:

    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体系

    2017年,参考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创新模式,克拉玛依市先进科技联合研究院(以下简称“市先科院”)正式成立。以此为开端,我市开始构建有别于传统研究院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

    市先科院紧紧围绕“集聚人才在克创新创业、建设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和平台、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导向和支撑”三大功能定位,对标国内外前沿创新生态,以重大创新项目为引领,以市场化科技投资为驱动,与科技投资及中试基地运营公司——克拉玛依市先进能源技术创新有限公司联手,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创新模式,即以研究院/公司为平台,依托创新基地、科技投资基金、全球技术协作网络,优选具有先进性、前瞻性的能源化工和装备制造技术项目,联合社会战略投资人,以项目法人化的形式组建项目运作公司。

    通过近5年的实践与探索,市先科院集中攻关与我市产业链密切相关的能源化工领域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实现资源的高附加值综合利用。目前,已有4家初创型科技企业进驻中试基地并开展中试实验,且大多已开花结果——

    克拉玛依先能科创重油开发公司的重质油悬浮床加氢全转化成套技术,在千吨级/年中试装置上,完成了以乙烯裂解焦油为原料的首次试验,已产出柴油、石脑油、蜡油等产品;

    克拉玛依华澳特种油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1000吨/年固定床高压加氢中试装置,完成了费托蜡加氢异构生产高档润滑油基础油技术开发;

    克拉玛依安耐吉分离技术有限公司的2000吨/年循环分离技术中试项目,完成首次72小时吸附分离连续试验,工艺流程得到验证,分离MX纯度已达98.76%;

    克拉玛依森禾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1000吨/年农林废弃物制备生物航油联产高附加值化学品中试研发项目,正式入驻中试基地。

    在高端装备制造方面,市先科院紧密联合本地油服龙头企业,共同组建高端能源装备制造创新中心,不断提高本地装备制造竞争力。

    为抢占下一代技术创新高点,市先科院针对城市优势及本地产业发展趋势,整合上海市相关资源,聚焦解决制约企业产业转型、技术升级的关键重大技术问题,已承担3项自治区、市本级重大科技项目:国家轨道交通综合实验与系统测试验证环境研究、低真空管道磁悬浮列车研发项目、智能网联车测试基地项目。

    在克拉玛依“产业链地图”研究方面,市先科院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紧抓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自治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2019年以来,市先科院、市工信局积极对接驻市央企,完成了具有战略意义的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设计框架,为克拉玛依未来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具体路径参考。

    丝路创新院:

    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

    2021年11月26日,丝绸之路创新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丝路创新院”)在我市揭牌成立。

    丝路创新院是由国家科技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深圳市与中国科学院共同推动,由自治区科技厅、克拉玛依市与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共同合作建设。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分党组书记陈曦在丝路创新院成立时表示,希望丝路创新院打造成推动克拉玛依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成为全疆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制度创新的示范平台。

    如此高的定位,让人们对丝路创新院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克拉玛依之所以能在丝路创新院这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中抢占先机,在于对城市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有着迫切的科技创新需求。

    2016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家科技部、深圳市、中国科学院四方签署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建设合作备忘录》,提出组建丝路创新院的设想。这让克拉玛依看到了以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产业更好转型升级的希望。

    在四方提出组建丝路创新院以来的几年中,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坚持不懈对丝路创新院的落地进行争取,持续不断与相关各方积极沟通对接,表达了对丝路创新院落地克拉玛依的强烈愿望,并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最终,2021年3月,相关各方同意由克拉玛依市承建丝路创新院。

    丝路创新院院长王炜介绍,丝路创新院将通过聚集产业创新发展新需求、建立一体化全链条创新机制、构建引育高层次人才的新平台等措施,推进“N+1”发展战略,即以空天信息产业、石油石化产业、生物基材料产业为代表的N个大方向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及产业应用人才的培养,为克拉玛依搭建起科技、人才、服务等要素双向流动的桥梁。

    2022年3月4日,科技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十四五”东西部科技合作实施方案》,该《方案》在重点任务部分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科技创新高地,深化科技援疆及“四方合作”机制,支持新疆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联合建设丝绸之路创新发展研究院、高水平智库等创新平台。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方案》的发布令人振奋,说明丝路创新院的建设已经进入中央各相关部门的视野,意味着克拉玛依科技事业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丝路创新院的成立,为把克拉玛依打造成为北疆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西北地区科技创新高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城市奠定良好的基础。

    抢抓新机遇:

    打造北疆区域科创中心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将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科技部《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提升克拉玛依等区域特色地级市创新能力,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高地。

    “这些都为克拉玛依创新驱动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克拉玛依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克拉玛依将围绕建设北疆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目标,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和完善城市创新体系,提升现代产业技术水平,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城市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城市升级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十四五”初期,克拉玛依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业已取得振奋人心的成果:2021年,克拉玛依市与上海市正式开启“1+4+N”区域合作新模式,克拉玛依胜利高原机械有限公司备案为我市首家“科技小巨人”企业,20项成果荣获2020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奖;2022年上半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克拉玛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编制完成《克拉玛依市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并通过专家论证会论证;丝绸之路创新发展研究院(深圳)、克拉玛依(深圳)离岸孵化器(人才科研飞地)相继揭牌成立;全市19家127台套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实现共享;技术合同成交额19687.70万元,技术交易额19473.60万元,分别同比上升12.6%、18.2%。“十四五”以来,克拉玛依在创新平台方面,新增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获批组建3家;双创服务平台方面,新增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市级星创天地2家。

    2022年5月13日,克拉玛依市科技创新大会暨数字克拉玛依工作推进会召开。会议强调,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克拉玛依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科学转型升级从资源要素驱动转移到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着力打造“一基地三高地”,即自治区的重要科技创新基地、产业技术创新高地、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开放协同创新高地,不断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创新实力,力争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石油石化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到2035年,建成我国西北地区科技创新高地、面向中北亚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科技创新,正为克拉玛依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动力;科技创新,正为克拉玛依民生福祉带来更多福音。

时间:2022-07-28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