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油城纵深
曾经是戈壁荒漠,如今鸟多了、树绿了、野生动物更近了
探寻克拉玛依生物多样性蝶变“密码”
郝建美 涂锦娜

黑鹳

灰鹤

黑颈鸊鷉

疣鼻天鹅

红嘴鸥

大白鹭

(本版图片由本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闵勇 摄,除“黑颈鸊鷉”均为资料图) 鹅喉羚

2021年8月,新建成的城南带状公园绿意盎然。

2021年10月,一群飞鸟在古海生态公园水面掠过。该公园占地13.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约500多公顷,总蓄水量达989万立方米,每到春夏秋三季,这里都会成为鸟的乐园。

    为候鸟栖息繁衍提供得天独厚条件

    建成古海生态公园,使其与市区城南红山湖水域、西南郊火车站水域、西郊凤栖湖水域、东郊金龙湖水域等共同构成分布合理的生态格局。推行河(湖)长制工作,确保河流、湖泊的管理责任落实到人,严格落实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工作

    进一步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管理

    积极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工作,成立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和市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加强林区巡逻,坚持“疫源疫病”监测和健全联合执法监管长效机制。积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在全疆率先启动中心城区外围荒漠戈壁生态建设

    绿化工作让植物“家底”愈发丰厚

    引水工程全线通水,为绿化工作和新优植物引种驯化注入活力,大规模的新优园林植物开始被源源不断引进。“绿化工程”“荒漠化治理”等一系列生态项目快速推进,极大扩展了环城市外围生态圈。将园林绿化纳入“林长制”,持续加大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草原资源力度

    “快看,水上有几只黑颈鸊鷉宝宝,太可爱了。”5月22日早上,在市南郊的古海生态公园里,一对黑颈鸊鷉正带着3只刚出生不久的黑颈鸊鷉宝宝慢慢向水域中央游去。

    晨晖下,一潭春水、一滩芦苇和可爱的黑颈鸊鷉一家外出觅食,这温馨美好的画面在引起游人惊叹的同时,也被正守候在芦苇荡旁的克拉玛依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闵勇的镜头所捕获。

    “这是我们首次拍到黑颈鸊鷉幼鸟,今年它们将在古海生态公园这片湿地水域平安长大。”闵勇高兴地说。

    黑颈鸊鹈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据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迁徙至我市的黑颈鸊鹈已经有七八十只,为克拉玛依历史之最。该鸟类每窝产卵约4至6枚,相信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黑颈鸊鹈宝宝与市民“见面”。

    近年来,我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通过提升城市绿化覆盖率、对中心城区外围荒漠进行生态修复、建设一批生态公园等一系列举措,为动植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有效保护和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目标。

    截至目前,我市城市周边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吸引了鸬鹚、银鸥、白鹭、赤麻鸭、绿头鸭等大量野生鸟类来此栖息繁衍;已有野生动物约570种,鹅喉羚(黄羊)、盘羊、狐狸等野生动物成了市民熟悉的“常客”;截至2021年底,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4.53%,实现了“四季见绿、三季有花”的生态目标。

    今时今日,曾经“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克拉玛依,已经成为人类和动植物的共同家园,也在第29个“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来临之际,交出了一份亮眼绿色答卷。

    珍稀鸟类来访不“稀奇”

    上月底,很多市民的微信朋友圈被一张克拉玛依日报社推出的“‘鸟中大熊猫’黑鹳现身我市”的新闻海报刷屏。图片里,一只黑鹳在古海湿地上空盘旋,另一只在芦苇中栖息,其翩然美丽的身姿,给克拉玛依的候鸟迁徙季增添了一抹靓丽风景。

    黑鹳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在全世界不足3000只,我国仅有1000多只,已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物种,因其数量稀少,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据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记录显示,这是时隔10年黑鹳再次“到访”我市。

    除了黑鹳,今年3月,我市摄影爱好者还发现了4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疣鼻天鹅在古海生态公园的芦苇深处游弋、觅食。

    “鸟类是环境的晴雨表,对生态环境和水体中的水生生物多样性要求较高。黑鹳、疣鼻天鹅等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一般会在迁徙途中选择水质、生态环境极佳的地方歇息。”市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主任刘建说,久未露面的珍稀野生鸟类近来频频出现,与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密切相关。

    近年来,我市在保护利用原有植被和戈壁地貌的基础上,强化水域治理,因地制宜在城市南郊的原九公里湿地进行了分期改造建设,打造了占地13.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约500多公顷,总蓄水量989万立方米的“城市之肺”——古海生态公园。

    目前,该生态公园已蓄水多年,公园内零星分布的大小水域都被芦苇、红柳、梭梭以及新种植的灌木林包围,环境静谧、水质清澈,吸引了鸬鹚、银鸥、白鹭、凤头䴙䴘、赤麻鸭、绿头鸭等大量野生鸟类栖息繁衍,在调节我市小气候、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海生态公园的建成,与市区城南红山湖水域、西南郊火车站水域、西郊凤栖湖水域、东郊金龙湖水域等共同构成分布合理的生态格局,也为候鸟的栖息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作为一位爱鸟人士和专业摄影人,闵勇被圈内人称为“克拉玛依的鸟类活地图”,克拉玛依哪里可以拍摄鸟、都有什么种类的鸟儿和每种鸟的生活习性他都如数家珍。他最喜欢去的拍摄地,就是我市的各个生态公园。

    “这些年,随着水域环境的改善,迁徙途经我市的各种鸟类明显增多。除此以外,目前已经有10种以上候鸟在我市繁衍,这也说明了我市正在从候鸟迁徙途中的中转站向繁衍地转变。”闵勇说。

    此外,2017年,我市开始推行河(湖)长制工作,确保河流、湖泊的管理责任落实到人,严格落实了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工作。如今,各个水域水草丰茂,漂亮的绿头鸭、环颈雉在芦苇荡里嬉戏玩闹,不时还有三五成群的野生鸟类在上空飞过,与碧水蓝天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据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统计,仅今春以来,迁徙至我市的候鸟已经超过40种,数量达到历史新高,珍稀鸟类来访已经不再“稀奇”。

    野生动物与人越来越近

    “小家伙儿,我又给你带吃的了。”5月18日下午,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会长赵兰生带着一袋生肉来到市区西郊的一处半坡上,等待狐狸的出现。

    春夏来此投喂狐狸一家,赵兰生已经坚持了两年。

    2020年夏天,在一次驾车返回市区途中,赵兰生发现了一只骨瘦如柴、走路摇摇晃晃的狐狸。

    “它这是饿得吧?”赵兰生想着,随即下车从兜里掏出4块低血糖时救急用的牛轧糖抛给了狐狸。狐狸小心地看了他一眼,吃掉其中一颗糖,叼起另外3颗糖迅速跑了。

    顺着狐狸跑的方向望去,赵兰生发现半山坡上还有3只小狐狸。原来,狐狸“省”下3颗糖是要喂养孩子。

    “这样一只骨瘦如柴的狐狸是很难养大三个孩子的。”赵兰生想。于是,此后他再去西郊戈壁滩上拍照,都会给狐狸带些吃的,即使见到狐狸的概率很低,他也从未放弃。

    今年70岁的赵兰生曾经是一名出色的猎手。后来,他放下了手里的枪,开始从事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也经常到野外拍摄野生动植物。在他的镜头里,有矫健的羚羊,有漂亮的狐狸,有凶猛的狼群……很多人受他影响,也加入到了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列。

    “在缺衣少食的年代,野生动物在很多人眼里是‘行走的肉’,捕猎情况时有发生,导致后来大家很少能看到野生动物了。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民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不断增强,很多野生动物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赵兰生说。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为加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管理,我市积极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工作,通过利用全市24个管护站120名国家公益林管护人员加强林区巡逻、坚持“疫源疫病”监测和健全联合执法监管长效机制等做法,为野生动植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环境。

    2017年、2018年、2021年,我市相继成立了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和市野生动物救助中心,进一步加强了野生动植物的宣传、保护和救助工作。

    “这些年,我们经常收到市民热心救助野生动物的信息。为给野生动物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很多人还会自觉在戈壁荒滩上捡拾垃圾。”赵兰生说。

    此外,我市积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2017年在全疆率先启动了中心城区外围荒漠戈壁生态建设。“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人工造林6.31万亩、封山育林8.95万亩,森林抚育4.5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16.375%,荒漠化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林业和草原生态持续改善,进一步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分布在我市辖区的野生动物已有570种,其中陆生脊椎动物154种、无脊椎动物49种、昆虫367种。鹅喉羚(黄羊)、盘羊、狐狸、狼等30余种野生动物已经成为了克拉玛依的“常驻民”,它们不仅可以在戈壁滩上尽情撒欢儿,个别调皮的小家伙儿,还不时到市区和油田厂区里“串门玩耍”,被摄影爱好者们用镜头记录下矫健轻盈的身姿。

    去年至今,克拉玛依日报官方抖音号发布的《克拉玛依独库公路上惊现雪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发现狐狸》《克拉玛依高速公路收费站发现野猪“霸气出街”》等15部原创视频作品都收到了热烈反响,总播放量已经超过1800万。

    “上次我们碰到了4只鹅喉羚,它们一点也不怕人。”“我去年开车经过南湖小区时,见到过狐狸和野兔。”……在视频评论区,很多克拉玛依市民热情分享了这几年自己与野生动物的偶遇经历,其中,“野生动物与人们距离更近了”是大家的一致感受。

    “狐狸、鹅喉羚、环颈雉等野生动物在克拉玛依的频繁出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好体现,也是对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最好肯定。”刘建说。

    植物“家底”越来越厚

    春天的人民广场绿树成荫、姹紫嫣红,海棠、榆叶梅、山桃等花卉竞相开放,杨树、榆树、夏橡树等树种舒展着枝丫,尽情向上生长。植物之多、之美,令人目不暇接,如置身江南。市民也纷纷走出家门,置身在花海树海里,尽情地享受着一年中最美好的风景。

    “现在的克拉玛依花木繁茂、满城拥翠,真好!”市园林科研所所长李艳红推开办公室的窗户,看着对面人民广场上绿树成荫的美景和笑闹着的人群,高兴地感叹。

    1955年10月,克拉玛依一号井喷出工业油流,宣告了新中国第一座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的诞生,也给这片戈壁荒滩带来了生机。但因为缺水,克拉玛依在建市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截至通水前的1999年,全市主要园林植物品种只有白榆、新疆杨、沙枣等乡土植物,花卉最常见的是百日草、指甲花等,城区里连草坪都很少见。

    “当时克拉玛依的自然条件非常差,除了个别乡土植物品种,其他大多数观赏类的园林植物在克拉玛依都很难种植成活,新品种的引种驯化工作开展艰难。”李艳红说。

    克拉玛依植物多样性巨变的分界线在2000年,引水工程全线通水,为绿化工作和新优植物引种驯化注入了活力。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规模的新优园林植物开始被源源不断引进,各种品种的丁香、海棠、榆叶梅等观赏植物开始大规模种植在公园、路边、居民区乃至城市各个角落。

    尤其是近五年来,“绿化工程”“荒漠化治理”等一系列生态项目的快速推进,极大扩展了环城市外围生态圈。城市建设到哪里,树就种到哪里,花就栽到哪里。

    大叶白蜡、白榆、长枝榆……每到春秋两季植树时节,全市各族人民就共同奔赴一场盛会,在城市周围的义务植树区播种下绿色。市委、市政府更是高度重视义务植树工作,市领导在植树期间带头义务植树已经成了一种惯例。

    截至2021年底,我市城市绿地面积已达到12.95万亩,建成区绿地率为40.54%,绿化覆盖率为44.5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3.94平方米,各项绿化指标在全疆领先,先后荣获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今年,市委又将园林绿化纳入“林长制”,持续加大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草原资源力度,促进了园林绿化管理科学化。“口袋公园”建设的快速推进,也进一步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通过20多年的引种驯化,我市现在已经有园林观赏树木129种,园林观赏花卉127种。”从事园林绿化工作三十多年,李艳红说她最大的幸福,就是“克拉玛依‘三季见花、四季见绿’”的愿望实现了。

    黄沙退却,绿色铺展。曾经的荒漠戈壁已经变成“碧空万里卷流云,绿野繁花无尽头”的园林城市,初步形成了以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为核心的城市内部园林景观;以国道、省道、高速公路防护林等通道绿化为重点的城市周边防护林体系;以荒漠植被恢复和重建为主的城市外围生态安全屏障的绿化空间格局。辖区常见荒漠植物有113种,园林植物品种也增加到了256种。

    “我市植物‘家底’愈发厚实,这也为更高水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市林业和草原局负责人说,今后我市将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管能力,书写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新篇章。

时间:2022-05-23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