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现场200余名市民和线上近5000人齐“聚”克拉玛依日报社新闻发布厅,聆听了陈大恩的讲座,让我们回顾一下讲座现场的精彩瞬间——
再次聆听校长授课
“再次聆听陈校长讲课,感觉十分亲切。”讲座互动环节中,现场一位男士举手示意,拿过话筒,谈起了自己的感受。
这名男士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以下简称“校区”)2020届毕业生董昊菲,如今是百口泉采油厂的一名青年员工。
董昊菲的老家在山西,毕业后,他响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选择留下。
“在校期间,我很珍惜聆听陈校长教导的机会,没想到如今参加工作了,还能听他讲校区的建设故事。”董昊菲激动地说,得知陈校长开讲,他和老同学相约一起前来听讲,太多关于校园的回忆涌上心头,“师者教诲如春风,将一直铭记于心。”
真情手书赠给校长
和董昊菲一样,毕业于校区的学子纷纷带着感恩之情,赶到现场再次聆听校长的教诲。
“听您讲学校的建设过程、师资队伍培养过程时,我一度哽咽……”这是讲座结束后,在观众簇拥着与陈大恩校长合影时,一位校区毕业生偷偷塞给陈校长的手写字条里写的内容。
“想到您办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深知这所大学成长的不易……很心疼您,也很受感动。”朴素的话语传递了一位毕业生对母校的一腔热忱。
收到学生手书的陈大恩非常感动,他说:“大美无言,我无法用语言描述这种感动。学生的手书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礼物,我会好好珍藏。”
循着光的方向努力
一大早,讲堂现场已是座无虚席,放眼望去,一片整齐划一的校服映入眼帘,他们是来自市实验中学和市南湖中学的学生。
“之前总觉得大学遥不可及,听了讲座之后,为自己生活的城市有这样一所高水平的大学而感到骄傲,也对未来有了规划,那就是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争取在家门口上大学。”市南湖中学高二学生孙韵淇说。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扎根边疆、报效祖国,这是‘准噶尔大讲堂’‘丝路讲坛’最让我感动的话语。我们的祖辈就是响应号召,奔赴到祖国边疆,投身发展建设的。如今,校区的毕业生们也在积极响应号召,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值得我们学习。”市实验中学高二学生夏庆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