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油城纵深
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的“克拉玛依样板”
——我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纪实
高宇飞 周沫

“城市书屋”吸引了不少市民。全媒体记者 努尔买买提·艾山 摄

    在繁华商业区的“城市书屋”,逛累的市民可以栖息在这心灵的港湾;在社区版画课堂,居民们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亲密接触”;在数字文化体验馆,群众沉醉于美妙的音乐、戏曲、书法……这些分布在我市各个角落“小而美”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浸润着全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自2016年成功创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把握时代新发展趋势,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紧扣新疆工作总目标,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创新驱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

    5年的示范区创新发展,使昔日的克拉玛依变了模样: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论街头还是社区,无论学校还是企业,处处氤氲着浓浓的文化气息,一个个“10-15分钟文化圈”渐渐成型,公共文化触手可及,人们处处能感受到公共文化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的“克拉玛依样板”正在成为现实。石油之城、年轻的城——克拉玛依,正在蝶变为一座新的“文化之城”。

大气肃静的新图书馆里,市民置身浩瀚的书海。(本报资料图)

    设施建设提档升级,运行管理质效齐飞

    闲暇时,城南社区居民刘江涛会准时来到社区“城市书屋”,从4000余册图书里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阅读。

    这间于今年4月正式开放的书屋打通了“公共文化最后一公里”,居民们不但可以免费借阅图书,还可以参加各种读书分享交流活动。

    “在家门口就能看书阅读,还能广交爱读书的朋友,特别好。”刘江涛说。

    自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按照市委的总体工作安排,市、区两级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保障民生的重要内容,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服务内容方式,推进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市民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在建设理念上,我市从解决“有没有”“缺不缺”“够不够”到着眼“好不好”“精不精”“特不特”,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持续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特色发展。

    通过大力实施“文化赋能”和“高品质公共文化倍增工程”,我市全面推进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对全市半数以上街道、社区文化设施进行更新改造。目前,全市已建成市、区、街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街道文化站、乡文化中心、社区(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置率达100%;启动乌尔禾区文图两馆建设,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进程;全市有8个公共文化机构,7个国家一级馆;整合全市各类文体设施1337个并将其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免费开放全部公共文化设施;整合各级图书馆、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图书292.33万册,在全市202个分支场馆实现通借通还,全面建成“10-15分钟”可达的标准化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政企资源共建共享是我市与生俱来的禀赋。2016年政企分设后,我市开始实施“文化强基工程”,以此为契机,市、区两级财政投入大量资金,对老旧小区的基础文化设施进行资源整合扩建改建,在全面达标的基础上实现量质齐飞越。目前,全市石油石化企业文体设施纳入全市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及体育设施网络,与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文体设施共同构成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依据等级职能确定辐射半径,划分服务覆盖范围,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单元和网格,为“文化设施共建、文化活动共抓、文化人才共用、文化成果共享”打下了坚实基础,有力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品质化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提高,人民群众对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就越强烈。我市以打造新空间、新服务、新业态为重点,大力推进区、街(镇、乡)、社区(村)公共文化设施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融合发展,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中心等建立服务联动机制,在都市商圈、居民社区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为一体的“城市书屋”“社区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为市民打造家门口的“文化客厅”,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一体化建设有序推动。

大型舞剧《油城往事》。全媒体记者 努尔买买提·艾山 摄

    服务效能充分激发,群众满意百姓受益

    “这部舞剧既让我的父母重温了当年的奋斗历程,也让我的孩子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精神。克拉玛依能有一部这样立足本土的原创舞台作品,我们非常自豪。”今年7月的一天,观看完克拉玛依首部100%原创舞剧——《油城往事》后,市民陈秋滢给出了高度评价。

    3年来,市文体旅游局创新思维,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群众文艺创作生产与传播,完成创排《油城往事》。这部凝结了数代克拉玛依人情怀的本土原创红色作品,展现了克拉玛依创业时期艰苦卓绝、战天斗地的奋斗历程,讴歌了克拉玛依各族儿女团结拼搏、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经过40余场次公演,该剧观演人数达3万余人次,引发了观众思想与情感的强烈共鸣,成为红色剧目引导文化消费、促进文艺产业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

    随着文化服务设施等“硬件”的提质增效,在服务效能和内容供给等“软件”建设上,我市也同步发力,全面绘制公共文化“需求地图”,实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使群众文化权益得到更充分、更切实的保障。

    近年来,我市不断引导文化IP提炼开发工作,加强文创产品体系建设和推广。我市打造的新疆本土创作的具有完全自主版权的第一部动画系列剧《克拉和玛依》,2020年10月30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播,衍生的主题卫衣、手机壳、笔记本等文创产品,体现出克拉玛依活力动感的城市精神风貌。原创微电影《铁老汉的夏天》获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作品奖;原创微视频《魔鬼城》《木偶人生》《一辈子都不腻》3部作品被收录于国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原创短视频《远方来的主人》获中央网信办、原国务院扶贫办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我家的故事——脱贫攻坚奔小康”一等奖及中国摄影家协会5G全国优秀融媒体征集活动最高奖;原创小品《情缘》首次入围第十八届群星奖戏剧类作品的全国20强;本土原创歌曲《牧云独库》《一诺百年》,舞蹈《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小品《民族团结一家亲》入围“群星耀天山”自治区音乐、舞蹈大赛暨群星奖新疆选拔赛决赛;舞剧《油城往事》、话剧《非常馕坑》等一批传播广泛的有筋骨、有温度、有感染力的精品佳作,让广大市民享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通过遴选推介公共图书馆优秀阅读品牌、文化馆(站)优秀艺术普及活动品牌等,我市加强了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每年4月“世界读书日”,我市均会启动全民阅读活动,开展一系列贯穿全年的读书文化活动。每年春节、端午、中秋、国庆等节日,市文化馆(站)均会举办文创集市、音乐会、创意服装秀等系列活动。我市还打造了钢琴艺术节,目前已连续举办两届。今年5月,市文化馆启动了每两周举办一次的“走进文化馆感受传统文化”系列体验活动,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

    在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过程中,我市不断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引导城乡群众在文化生活中当主角、唱大戏。每年3月,我市均会启动“克拉玛依之春”系列活动暨百日广场文艺展演;在重要节日节点,全市也会举办庙会、职工大合唱等活动;市文联持续开展“文艺小分队下基层”“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送春联,送祝福”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

    为加强对群众文化艺术的培训和教育、提升群众艺术修养和精神层次,市文体旅游局将各级文化馆(站)打造成为群众的终身美育学校。每年不同时节,市文化馆均会面向全市少儿、青少年、成年人,推出免费的语言类、戏曲类、美术类、书法类、舞蹈类、器乐类、非遗传承类等艺术培训班,深受广大市民欢迎。

    我市还进一步完善全市流动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利用流动演出、流动图书借阅、流动展览等多种流动文化服务形式和手段,延伸公共文化服务“下乡村牧场”“进油田一线”“走边缘工区”“访社区军营”“亲特殊人群”等末梢服务范围,增强流动文化服务能力,打通“公共文化最后一公里”。

    5年来,市图书馆年均接待读者20万人次,累计办理借书证6万余个,举办各类文化活动600余场次;全市文化馆年均服务17.98万人次,举办线上线下各类活动223场次;全市展览馆(博物馆)年均接待游客9.27万人次,举办各类展览55场次;全市年均举办各类文体活动3000余场次,约24万人次参与,49万人次受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独山子区独库公路博物馆。(本报资料图)

    聚焦聚力改革创新,示范引领闯出新路

    “信用借书不需要交押金,也不用担心忘带读者证,太方便了。”市民王女士说。

    今年8月底,市图书馆正式上线“信用借还”服务,市民通过信用审核并完成注册后,凭身份证即可借书。

    “用创新方式推动群众用‘信用’做抵押,有助于开启‘信用阅读’的新型借阅模式。”市图书馆负责人说。

    改革创新、示范引领,是5年来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关键词。近年来,随着数字中国建设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成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必然之选,也是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有效途径。

    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我市积极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设施管理全域化、文化服务终端智能化:完善公共文化网的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功能,加大微视频、艺术慕课等数字资源建设力度;加快实施智慧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非遗场馆建设项目,加强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在公共文化场馆的应用;加快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推广公共文化活动网络直播,培养具有高黏性的“粉丝”网络文化社群;鼓励与企业合作,探索有声图书馆、文化馆互动体验等新型文化服务方式。

    5年来,全市累计投入1100万元搭建了线上综合文化服务平台、线下实体体验空间、数字资源建设及应用、基层数字推广项目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化建设初见成效:建成“特色文化视频资源库”和“文艺演出视频资源库”等8个本地特色资源库,丰富了本地数字文化资源;建立全市艺术人才信息资源库,对55位艺术人才进行教学视频录制,完成第一批9人次的“精品课程”录制;建成可容纳100余名学员的数字文化远程培训教室,为未来的数字文化节目采编、处理和入库共享提供了手段;数字文化资源和服务系统进入云计算应用环境部署,为服务于周边地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奠定了良好基础。

市文化馆、科技馆、图书馆、体育馆和青少年科技中心5座单体建筑,构成了文体中心的主体,共占地78公顷。通讯员 聂子竣 摄

    作为群众文化服务的主要阵地,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我市以“构建全疆一流图书馆”为目标,推进提升公共图书馆馆舍空间营造、服务体系构建、阅读推广活动组织、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设置电子书借阅机、自助办证机、朗读亭、瀑布流等多种现代化高科技软硬件系统,不断扩大免费开放力度。

    我市创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精准化,建立完善“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机制,统筹做好不同群体的特色文化服务;推动区域总分馆体系,优化总分馆服务网络,实现总分馆资源共享;推动公共文化场馆在重大节日、特殊时期错时开放、延时开放;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经典文化进社区”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文化活动。

    推动文旅融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可持续供给,我市擘画了“中国人的诗与远方”新蓝图。通过树立“文化+”“旅游+”“体育+”的理念,推动“文化、体育、旅游”三者融合,我市形成了协同共进的公共文化发展新格局:推动水节、“四个月月”等品牌文化活动,带动文旅市场消费;年均举办十数次各类“体育+旅游”赛事活动,吸引近万名参赛选手,带动观众10万余人,效果显著;推出6大系列12类研学课程,吸引广东等内地研学团,推动18家单位正式挂牌研学基地;推动文创产品研发销售,延长丰富文旅产业链。今年10月,我市还征集自然景观类、历史传承类、文化艺术类等11类429个网红“打卡”点,在各类媒体平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宣传,提高各网红“打卡”点知名度,扩大区域影响力和文化消费能力。

    除了官方文化服务设施,我市还出台相关激励措施,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公共文化设施,一批民间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将非国有场馆纳入地区旅游发展计划、共建文创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平台等;鼓励文博、美术专员到民办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担任业务指导员;鼓励非国有场馆员工到国有博物馆挂职学习,促进文博事业和文化服务持续健康发展。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站在“十四五”的历史起点上,我市将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努力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时间:2021-12-10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