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油城纵深
雷锋精神 魅力永恒
——克拉玛依“雷锋式人物”的暖心故事
    编者按:3月5日是第五十八个“学雷锋纪念日”。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深刻的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但雷锋精神焕发着永恒的魅力,激励着人们常怀善心、助人为乐、无私奉献。

    习近平同志指出,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多时代楷模。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学雷锋并没有特定条件,只要你愿意,从身边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人人都可以是“雷锋”,随时随地都可以作奉献。

    在克拉玛依,也有一群默默奉献的“雷锋式人物”。本期“特别报道”,让我们走近“身边的雷锋”,聆听他们的动人故事,感悟他们的心路历程,学习他们身上熠熠闪耀的雷锋精神。

    “油苗公益”将爱传承

    全媒体记者  王雯婧

初治含获得荣誉证书。

    人物简介

    姓名:初治含

    年龄:49岁

    身份:市油苗公益协会会长

    事迹:2014年4月5日,初治含发动爱心人士成立了克拉玛依市“油苗公益”协会。目前,“油苗公益”协会注册会员已有236名,累计开展志愿服务55000小时。

    人物故事

    “谢谢!”

    做慈善的这些年,初治含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在众多的“谢谢”背后,是初治含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她坚持用自己的行动,让这个世界变得再美好一点。

    有一句“谢谢”,让初治含至今记忆犹新。这句“谢谢”出自白血病患者张建华口中,直到今天,初治含和张建华一家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张建华是江苏南通人,患病前热衷于公益事业,常常做义工。由于身患重疾,张建华不得不停下做慈善的脚步,专心治病,但高昂的医疗费很快压垮了他的家庭。

    一次偶然的机会,初治含了解到张建华的情况,虽远隔千里,却仍想要帮助他。“好人要有好报”,秉持着这个想法,初治含向素未谋面的张建华伸出援手,捐助了2000元钱。随后,初治含联系到自己认识的江苏志愿者团队,请他们代替自己去南通看望张建华,并通过视频通话向张建华许下承诺:“只要你需要,我会一直帮助你。”

    2014年至2016年,初治含所在的油苗公益协会每月向张建华捐助500元钱,初治含本人也会不定期地对张建华进行捐助。2017年,张建华的排异反应愈发严重,身体情况每况愈下,于是油苗公益协会将每月500元的捐助款提高至每月1500元,初治含更是经常与张建华进行视频通话,鼓励他战胜病魔。

    2020年,张建华告诉初治含,自己的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可以挣钱养家了,所以他不再需要捐助了。“别再给我捐钱了,把钱留给更需要的人吧!”张建华说。

    张建华的行为让初治含很感动,她说:“虽然我们协会停止了对张建华的捐助,但我本人还是会一直帮助他。”更让初治含感动的,是张建华的女儿也做起了义工。

    在初治含看来,这才是她做慈善的本意,让爱不断传递下去。

    对话初治含

    想让世界更美好

    记者:有些人说,做慈善就像学雷锋,“雷锋叔叔三月里来四月走”,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初治含:对我而言,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就是学雷锋。

    至于有些人说的,“雷锋叔叔三月里来四月走”,我觉得还是因为他们对学雷锋这件事流于表面和形式,不知道为什么、怎么样学雷锋。学习雷锋精神,应该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融入日常的工作生活。

    以我为例,我想把慈善事业一直做下去,是因为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所以我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这不就是将雷锋精神融入到我的事业中来吗?

    记者:做慈善的这些年,您的收获和困惑是什么呢?

    初治含:当我看到那些被帮助的人,他们的眼神从惊慌、无助,甚至绝望,慢慢变得安定、温暖,充满希望,他们开始感恩这个社会,重拾对生活的信心,用爱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是我最大的收获。

    谈起困惑,可能是有些人对我们帮扶的对象产生质疑,会提出“为什么帮A不帮B”这种问题。我认为,理性做慈善才是慈善事业长久之道。我们也是普通人,财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将有限的资源,妥善运用到慈善事业中,而不是单纯地看谁可怜就帮助谁,那是做不长久的。

    善待每一位老人

    全媒体记者  郭雪梅    实习生杨兰亭

丁建波为老人义务理发。 (图片摄于疫情前)

    人物简介

    姓名:丁建波

    年龄:45岁

    身份:私营业主

    事迹:经营秀丝贝贝美发店,连续7年到黑油山老年社区为老人义务理发。

    人物故事

    两名护工托着老人的背,老人的上半身和床形成三四十度夹角,丁建波一手托着老人的头,另一只手里的电动推子快速在白发间游走。

    两分钟后,老人的头发理完了。

    别看只有短短两分钟,护工和丁建波都累得满身大汗。

    丁建波用温热的毛巾为老人擦净碎发,老人转了转眼珠,努力为他竖起了大拇指。

    为瘫痪在床的老人理发只是丁建波7年来免费为老服务的一个缩影。

    从2014年起,每个月第三周的星期一,丁建波都会闭店“失踪”一天,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去黑油山老年社区给老人义务理发。

    尽管这样的“失踪”每月都会让他损失一两千元,但他从未放弃,并努力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每次为老人理发时,丁建波都会主动和老人唠家常。时间久了,老人也喜欢上了热情的丁建波,把他当自家孩子看,对他嘘寒问暖。

    丁建波的团队里,除了自家店员,还有3位从事美容美发工作的朋友,有时他的妻儿也会去帮忙。为了不耽误一百多位老人的正常休息,丁建波和小伙伴们每次去都忙得片刻不得歇,甚至无暇喝水、上厕所。

    由于老年社区里的椅子无法升降,有些老人还坐轮椅,丁建波和小伙伴都弓着腰理发,一上午下来,常常累得腰酸背痛。

    老人心疼他们,就为他们泡咖啡、送水果,还经常往丁建波口袋里塞糖。

    “忙完我们每个人都会吃一块,这糖吃到嘴里,甜到心里。”丁建波笑盈盈地说。

    老年社区里住着一对老夫妻,丈夫是一位老红军。每次给夫妇俩理完发,老夫妻都要拉着丁建波去他们的房间喝茶,妻子还拿出自己做的手工作品送给丁建波当礼物。

    2018年的秋天,丁建波再去给老人理发时,却得知这位老红军叔叔去世了。他心里难过极了,突然意识到,这7年的相处间他已经把这些老人当作了亲人。

    “我常常对自己说,老人的现在,就是我们的未来,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未来的自己。”丁建波说。

    对话丁建波

    温暖是坚持的动力

    记者:是什么让您坚持学雷锋做好事?

    丁建波:温暖。我18岁离开家乡到克拉玛依生活,在这里无亲无故。养老院的老人很像我的父母,每次去为老人义务服务就像走亲戚一样,让我倍感温暖。我还带儿子去过几次,他也学会给老人理发了,我们都觉得坚持为老人服务很有意义。

    记者:这7年中有想过放弃吗?

    丁建波:没有。不只我没想过,我们团队也没有一个人想过。每次说去,大家都很自觉地推掉身边的事,从不爽约。

    记者:您怎么理解雷锋精神?

    丁建波:我觉得雷锋精神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可能是你为外卖小哥主动打开单元门,可能是你随手将地上的垃圾扔进垃圾桶……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雷锋”。

    义务磨刀十八载

    全媒体记者  郝建美 实习生 王语萱通讯员  王烁涵

马言义展示自己的磨刀工具。(图片摄于疫情前)

    人物简介

    姓名:马言义

    年龄:80岁

    身份:南泉小区居民、“铁老汉”志愿服务协会副会长

    事迹:从2003年起,无论寒冬酷暑,义务为小区居民磨刀。

    人物故事

    “马叔,您给磨下刀,两个多月没磨了”“马叔,把我这刀给磨磨,剁肉觉得钝了”……

    大家口中的“马叔”,名叫马言义,是南泉社区的一名居民。今年80岁的他,已经为大家义务磨刀18年。

    “小时候,我就常陪奶奶去找马爷爷磨刀。现在,我都结婚生子了,马爷爷还在为大家磨刀,他真的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南泉社区居民李静动情地说。

    2003年,刚退休的马言义就主动向社区党组织申请,加入了南泉社区刚成立不久的“铁老汉”磨刀队。

    从此,无论寒冬酷暑,每月18日,他都会扛着自备的板凳和磨刀工具到服务点,为居民免费磨刀。

    他说:“我虽然退休了,但还干得动,可以为居民做点事。”

    时光流转,岁月如梭。当年小区里的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铁老汉这支“老年散兵队”也走上了规范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轨道,吸纳了更多志愿者加入。2012年,在市、区两级文明办和志愿者协会的关心指导下,“铁老汉”志愿服务队升级注册为志愿服务协会。

    始终没变的,是马言义依然在为大家磨刀。

    “具体数字没记过,但磨了几千把刀是有的。”谈起多年的磨刀成绩和技术,马言义很是自豪。

    “你年纪越来越大了,要不就在家里歇着吧,别去了。”近两年,他每次磨完刀大汗淋漓地回家,家人经常这样劝他。他却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只要身体还硬朗,能干得动,就可以继续为居民服务。”

    丹心不辞桑榆晚,余热生辉霞满天。有一种信念叫退而不休,有一种精神叫无私奉献。马言义,这位可敬的老人,一直以自身行动践行着雷锋精神,影响着身边越来越多的人。

    对话马言义

    助人已成为一种习惯

    记者:能谈谈您当时加入磨刀队并坚持这么多年的初心吗?

    马言义:当时想法很简单,我有磨刀技术,又是一名共产党员,既然退休了,就为大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当时也没想到,这刀一磨就是18年,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但能够帮到居民,我就高兴。

    记者:据我们了解,去年根据“铁老汉”磨刀服务队真实事件改编,您本色参演的手机电影《铁老汉的夏天》,入围了第28届“金鸡百花电影节·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新影像单元”,并斩获优秀作品荣誉。您怎么看待这件事?

    马言义:特别高兴。这是对我们磨刀队和我个人的极大肯定。2015年,我们“铁老汉”志愿服务协会就受邀出席了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共产党员志愿服务现场交流会”,并作了交流发言。如今,“铁老汉”志愿服务协会已经成为全国性的志愿服务品牌,并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志愿者组织”“全国志愿服务示范团队”等多项荣誉。而这部电影的获奖,又一次让全国人民了解了我们磨刀队的故事和克拉玛依友好互助的精神。

    对此,我特别自豪,也更加坚定了为大家服务的初心,只要我还有能力,就会一直将义务奉献的事做下去。

    让公益成为“必需品”

    全媒体记者  杨艺佩杉  实习生王语萱

崔桂宝帮助邻居修理燃气灶。

    人物简介

    姓名:崔桂宝

    年龄:50岁

    身份:市鑫塔物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三平镇项目部经理

    事迹:帮助照顾腿脚不便的邻居,参加社区举办的各项公益活动。

    人物故事

    3月2日中午,忙完了上午工作的崔桂宝急急忙忙地返回位于三平路街道上游社区的家。他一边往家赶,一边在心里盘算着该买点啥带回去:早上出门的时候看到菜店今天的绿叶菜都挺新鲜,刚好多带一点给孙立(化名)……在菜店买了一些蔬菜后,崔桂宝敲响了邻居孙立的家门。

    “你上次给我买的东西还没吃完,这些你先拿回去吧。”

    “你就收下吧,这几天我工作比较忙,今天刚好有空就来看看,你有什么需要就给我打电话。”

    ……

    四年前,孙立成了崔桂宝的邻居。在孙立搬来的第一天,崔桂宝就发现他的腿脚不太方便,上下楼梯、出门买菜等常规活动对他来说都比较困难,再加上孙立的妻子常常加班,孙立的日常生活存在一些不便。

    了解到孙立的困难后,崔桂宝上了心。他经常估算着时间,觉得孙立家需要生活用品了就去帮忙买回来,有时候也会特意多做点饭让妻子送过去。时间一长,两家人就成了交心的“好邻居”。

    在帮助孙立之余,从2014年开始,崔桂宝经常利用周末在上游小区“巡逻”,若是发现单元楼道的玻璃出现污损,他就会主动清洁或自掏腰包购买玻璃进行更换。对于上游社区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崔桂宝也经常参加,如帮老人理发、修理燃气灶、水龙头等公益活动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崔桂宝的善良和热心肠,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家庭氛围,他的家人也加入到公益事业的队伍中来,将做公益变成了生活中的“必需品”。他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只要每个人都能做一点好事,那么我们的生活幸福感就会越来越高。”

    对话崔桂宝

    全家人一起做公益

    记者:您帮助邻居的动力来自哪里?

    崔桂宝:首先,我是一名老党员,帮助他人是我应该做的事情,而且我愿意帮助他人,不求回报。不仅仅是我的邻居,只要有人需要我帮忙,我就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与精力。

    记者:您在做公益的过程中有什么收获或者感受?

    崔桂宝: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每当我能够帮助其他人的时候,就会发自内心的高兴,心里感觉特别踏实,因为助人为乐是我毕生的精神追求。

    记者:您认为雷锋精神应该怎样传承下去?

    崔桂宝:我认为想要传承雷锋精神就必须要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不仅仅要在社会中大力宣扬雷锋精神,更要发动鼓励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一起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这样做,才能让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加入其中,使我们的公益队伍良性发展、不断壮大。

    记者:您的家人是否支持您做公益?

    崔桂宝:我的家人很支持我,而且我工作比较忙的时候他们也会主动接替我,有时候我们是全家人一起去做公益。

    义务献血26年

    全媒体记者郭阳    实习生  努尔夏提

工作中的王利春。

    人物简介

    姓名:王利春

    年龄:46岁

    身份:新疆油田公司重油公司员工

    事迹:自1995年开始献血,26年来无偿献血或血小板近百次,挽救多名急需输血、输血小板的危重症患者。

    人物故事

    2021年3月4日一大早,王利春和往常一样来到我市中心血站,开始了捐献血小板的准备工作。

    我市有位女性癌症患者需要定期输入血小板,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王利春每两周就要为她捐献一次血小板,截至目前已经捐献了六十多次。几千毫升的血小板流进病患的身体里,患者的病情也由此前的每况愈下到如今渐渐有所好转。

    患者感激地说:“我的命都是王利春帮我续的,没有他定期给我献血小板,我根本支撑不到今天。”

    二十多年前,王利春的朋友遭遇车祸,因未能及时输血不幸去世。“当年献血的人很少,血库血液告急,我想给朋友输血,可血型不匹配,只能眼睁睁看着朋友离世。”谈起多年前的悲剧,王利春几度哽咽。朋友的遭遇让王利春下定决心做一名无偿献血者,尽管力量微薄,他也想尽己所能避免悲剧重演。

    从1995年始,王利春开始无偿献血。26年间献血总量达到两万毫升,相当于4个成年人全身血液的总和。2017年,王利春被国家卫健委和中国红十字总会授予“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荣誉称号。同时,他还加入到克拉玛依血液捐献者行列。

    对于自己常年义务献血,王利春总是轻描淡写:“我的力量微不足道,只要能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我就心满意足了。”

    对话王利春

    我做了我该做的事

    记者:在献血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自己是如何坚持的?

    王利春:每次献完血,身体还是会有一点不适,但缓几天就能恢复。为了不影响献血,我平时也会加强锻炼和营养,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每当想到自己献血、献血小板能救人,我就发自肺腑地感到高兴和自豪。

    记者:您的家人是否支持您这么多年无偿献血?

    王利春:为了不让家人担心,我一开始也没告诉家人,当拿回献血证书的时候,妻子才知道这件事。好在家人非常理解我的想法,也对我表示支持。

    记者:血液对人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您怎样看待“无偿献血”?

    王利春:能够帮助别人分担忧愁、减轻痛苦,使更多病人及时输入救命的鲜血,帮助更多的家庭,我感到内心非常充实。我是一名党员,理应有社会责任感,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我也从不觉得自己是“无偿奉献”,因为在奉献的同时我也得到了很多。

    本版图片由本人提供

时间:2021-03-05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