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优秀代表,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是时代的领跑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新时代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崇高品格的生动体现,是激励广大职工团结奋斗、勇往直前的重要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
为激励我市各族职工立足岗位、奋发工作,努力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让我们聚焦劳模,倾听身边最美劳动者的故事,感受他们带给我们的精神力量。
人物名片
姓名:郭旭光
年龄:38岁
职务: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勘探所所长
荣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开发建设新疆奖章、克拉玛依市劳动模范
心声:劳模意味着“光”,是一种能照亮黑夜,温暖人心的希望之光。在特殊时期,我们就要勇于承担起社会责任,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传递社会正能量。
郭旭光:冲锋在保障能源安全最前线
3月2日,准噶尔盆地今年首个勘探“春雷井”——玛湖26井,在世界最大砾岩油田的玛湖地区炸响。这个消息让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勘探所所长郭旭光激动不已。
玛湖26井在中浅层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是西北缘玛湖规模高效勘探的延续,是玛湖地质认识创新的延伸。对于一名油田勘探工作者来说,还有什么能比油井出油的消息更令人振奋的?
接过重任
2008年,26岁的郭旭光作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的硕士毕业生,拒绝了留在北京工作的机会,来到新疆开启了他的石油探索之旅。
在随后的十几年里,郭旭光和团队接过老一代石油人的接力棒,足迹踏遍了38万平方公里的准噶尔盆地,他们跨越石油勘探禁区,发现了玛湖和吉木萨尔两个10亿吨级大油田,为国家能源安全牢牢加上了一道保险栓。这是我国陆相石油勘探近十年取得的最大成果,郭旭光和团队打开了这座地下宝库的大门,实现了几代石油人为祖国再找大油田的夙愿。
岁末年初,一场疫情席卷全国,随后,疫情防控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郭旭光毅然扛起了防疫保产的重担,他说:“我是劳动模范,劳模意味着‘光’,是一种能照亮黑夜,温暖人心的希望之光。在特殊时期,我们就要勇于承担起社会责任,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传递社会正能量。”
2月3日开始,郭旭光搬进了勘探开发研究院疫情防控指挥部,主要负责编制疫情应急预案、摸排收集员工健康状况、组织推进新疆油田公司勘探科研工作。
解决难题
此前,干科研工作的郭旭光因为工作原因也常常吃住在单位,但这次不一样。他要在前沿指挥防疫战斗,还要参与勘探工作。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玛湖地区500万吨上产稳产开发方案是油田公司增储上产的关键,也是中国石油保证1亿吨红线的关键。可这场无情的疫情来袭,使院里大部分科研人员无法正常在岗工作,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缺乏研究的相关办公设备。”郭旭光介绍。
喜欢“较真”的郭旭光决定用自己惯用的“创新工作”方法来解决。于是,他和值守在岗位的同事一起讨论研究。经过几天的努力,加上中国邮政、社区等多方社会力量的积极协助,终于,办公设备被及时送到了有关科研人员家中,并全部配置好了远程操作系统。
随后,在郭旭光的带领下,科研人员克服人员、信息不畅等不利因素,充分组合相关项目组的科研力量,通过“分层切块”快速完成了控制预测储量区块下一步建产方案的编制。
角色转换
2月20日,第四版的新疆油田2020年首轮风险探井论证材料完成,这是郭旭光和同事们二十多天努力的成果。
吃住在办公室的郭旭光,白天,他要负责疫情防控和各种科研项目的视频会议及日常工作;晚上,他又全心投入到科研项目细化和打磨的工作中,常常一熬就是整个通宵,身份角色也不停地从科研人员到统筹科研管理者来回转换,但他累并快乐着。
从2月3日到3月8日,郭旭光吃住在办公室的二十多天里,除了风险探井论证,他主要参与编制的一项重要科研项目——“准噶尔盆地综合地质研究进展及下步工作安排”汇报材料,已提交中石油股份公司,这为新疆油田2020年准噶尔盆地研究思路提供了智力支撑。
冲锋在前
那段时间,郭旭光经常会想念家里两个年幼的孩子和妻子,小儿子刚满一岁,大儿子也才三岁,一想到将照顾一家老老小小的担子交给妻子,郭旭光常常会觉得愧疚。可是,郭旭光实在太忙了,就算和家人视频的次数也是寥寥可数。三岁的儿子正是喜欢说话的年龄,每次视频总想跟爸爸多说几句,但每次也只能匆匆结束通话。这份天伦之乐,郭旭光何尝不愿享受,可他选择将这份对家人的歉意深深埋在心底。妻子非常理解他的这份忙碌,总是安慰他说:“你安心工作,家里有我和爸妈,还有社区的工作人员帮着照顾,放心吧!相信你们的努力一定会有收获。”
从西北缘玛湖油田到腹部前哨地区,从东部吉木萨尔油田到全盆地寻找有利领域部署风险探井,作为油气高效勘探理念的传承者,郭旭光始终冲锋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前线。他说:“石油在哪里,我就在哪里,找到它是我的使命。”
人物名片
姓名:陈其亮
年龄:47岁
职务:采油二厂第五采油作业区陈其亮班班长
荣誉:开发建设新疆奖章、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集团公司劳动模范、集团公司“采油技能专家”称号
心声:我是劳模,也是一名党员,在工作需要我的时候,就要义不容辞地冲锋在前,把肩上的责任履行好,让劳模的旗帜飘扬在油区,为油田筑牢抗疫保产屏障。
陈其亮:为油田筑牢抗疫保产屏障
陈其亮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道:“我是一名采油工,是一个普通的采油班长,我们只是中国石油生产线上的小小一环。但普通人也可以依靠尽职尽责、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精神,成为撬动新疆油田这个现代化大油田的支点,为建设新疆贡献一份力量。”
陈其亮是采油二厂第五采油作业区巡检班班长。
扛起责任
1994年,陈其亮从石油技校采油专业毕业,成了采油二厂一名采油工,在荒芜的戈壁荒滩上,他一干就是26年。
26年的时光里,他默默坚守、乐于吃苦、甘于奉献、钻研创新,用青春和汗水换来了累累硕果。现在,陈其亮依然是一名“奋战”在油田生产一线的采油工,但他已经历练成了“油井华佗”、技能专家、金牌教练、创新能手、集团公司劳模、开发建设新疆奖章获得者。
2020年的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这个本该一家人温暖团聚的节日。
接到命令的那天是1月29日,正月初五。当时,陈其亮正和妻子庞希坤商量春节期间叫家人来吃顿饭。结果,话刚说到一半儿,就接到了电话。
“老婆,我得去岗位,明天就去。”挂了电话,陈其亮一脸歉意地对庞希坤说。
“就算我不愿意,你还能改变?你是劳模,肩上扛着责任,你去吧。”庞希坤实在太了解陈其亮了,她知道,这种时刻任何理由也阻止不了丈夫的选择。
“是的,我是劳模,还是一名党员,在工作需要我的时候,我就得义不容辞冲锋陷阵,让劳模的旗帜飘扬在油区,为油田筑牢抗疫保产屏障。”
其实,陈其亮内心充满矛盾。平时,因为工作忙,自己对家庭付出得很少,就想趁着这个假期陪陪家人,但另一边却是让他牵肠挂肚的油井。每到这样的时刻,陈其亮总是会毫不犹豫选择工作,因为,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重担。
1月30日,陈其亮收拾行装,来到了第五采油作业区生产一线。
关爱班员
作为一名班长,陈其亮带着班组员工冲锋在一线,为作业区疫情期间的上产稳产工作全力以赴。
那段时间,为了减少班组员工们聚集,每天早上9时,他利用视频召集分布在各个小站的班组员工们开会,给他们叮嘱要做好安全防护、安排当天的重点工作,并随时进行人员调配。在工作中,如果发现问题,陈其亮会及时与各站人员沟通,协调人员快速赶往现场处理故障。到了下午8时,陈其亮还要再次召开视频会,总结当天的重点工作,部署下一步工作,并反反复复叮嘱注意事项。
因为是24小时住井,为了保证班组员工们的休息和工作效率,陈其亮就像家长一样,统一安排员工们午休。班里有4名女员工也参加了此次抗疫保产工作,因为长时间回不了家,又一直呆在野外,她们想家的时候,难免会情绪低落。陈其亮总能通过视频及时发现班员们的情绪变化,这时,他又像兄长一样开导她们。
默默守护
班员们心疼陈其亮,觉得他太累操心太多,于是,有人建议:“班长,班组里大大小小的事你都要操心,别累倒了。我们可不能没有你这个主心骨,工作交给我们你就放心吧!”
陈其亮在井上的时间被填得满满的,班里8名员工的生活、情绪要关心,班组236口油水井还要操心,自己还会时不时想念家人,但他却并没有觉得苦累。他知道,26年前,从他成为一名真正的采油工那天起,他的人生和命运,就和油井、戈壁滩连在了一起。
从1月30日一直到3月9日,陈其亮用奉献诠释劳模担当,他带领班组员工在戈壁滩的油井守护了41天。他们和无数个坚守岗位的油田员工一样,冲锋在前,默默奉献,共同为油田筑牢抗疫保产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