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在《书法艺术漫谈》讲座中,故宫博物院研究院、中国书法研究所所长、书法家张志和与我市书法爱好者、市民们交流探讨了对书法学习意义、书法艺术以文史哲等学科相互贯通等问题的见解,还以中国古代书法字体演变过程为切入点,与大家分享了他关于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史的研究成果。
汉字诞生历史
影响书写规则
张志和认为画作通常有描绘对象,有相对客观的评判标准,但书法中的汉字却比较抽象,美与不美很难有客观标准可以把握。因此,学书法最好要了解书法历史、汉字字体演变史,做个明白人。“只有心里明白了,才能由浅入深的学好书法。”他说,“就向给你一张旅游地图,只有看了实景才知道这里到底美不美。”
张志和介绍说,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出现于商朝后期。而其产生的环境、书写的形式,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后世的书法书写规则。
“甲骨文一般可在龟甲、兽骨之上,由于载体较为狭长,所以甲骨文的刻写方式是从上至下竖着排列。又由于镌刻前需要先写字打样,为了不在刻写时磨蹭掉打好的字样儿,因此刻写顺序为从左到右。”张志和说,“而这样的书写规则,如今的书法写作仍在沿用。”
字体的结构意义,有时也影响着书法的书写规则。张志和说,“群”字本为“君”与“羊”并排,为何书法作品《兰亭序》中却写成“君”在上,“羊”在下呢?这是因为在古代人眼中,君子与牲畜不能平起平坐。
同样的例子也发生“伏”字上。张志和说,“伏”字像一个人身边趴着一条狗,但若是在一些书法作品中,形容人伏地而跪时则不加“犬”字上的一点,以示人与动物的区别对待。而这些书法艺术的细节,全都得益于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史、汉字字体演变史的学习。
了解字体演变
选择学习目标
此外,张志和还按照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向大家讲解了甲骨文、铭文、篆体、隶书、楷书等书法字体的演变过程,为大家了解书法知识、选择合适的学习字体提供了参考。
张志和表示,李斯小篆看似符合黄金比例,结构疏密得当十分好看,但只需运笔均匀画出即可,没有笔法变化,艺术性相对不高。其主要难度集中于篆体字形上的记忆,而非技法、心态上进步。而要想学习隶书,则最好不要以唐朝之后的隶书书法作品为范例。因为唐朝之后楷书已经出现,书写者会不自觉按照楷书笔画顺序写隶书,不如汉隶正宗。魏碑体虽然相对简单易学,但这是隶书向唐朝楷书演变的字体,艺术性相对不够。
他表示,艺术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其难能可贵,不难能则不可贵。所以,书法爱好者若想进步,就不能畏难,最好将高难度的书法字体学好,才能真正体现个人的能力。
“书法艺术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财富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文化创造,它把文字变成了与舞蹈、绘画同等的艺术。”张志和说,“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将这种艺术断了、丢了,人不是靠吃饭穿衣就能过得好,还需要有丰富的精神世界,需要文化艺术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