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油城纵深
我的觉醒和改变, 让女儿变得更自信
朱芸

    欣桐(化名)口述  

    家庭情况

    30岁的欣桐(化名)和爱人在我市政府单位工作,女儿芊芊(化名)不到3岁。

    家教问题:

    ●对女儿要求过高,达不到就苛责、吼叫甚至惩罚。

    ●我的母亲极其严厉,原生家庭让我从小胆小自卑。

    ●我无意间在自己女儿身上复制了母亲的教养方式。

    家教经验

    ●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成长特点,调整养育方式。

    ●自我调整后,给予孩子正面、积极的鼓励和引导。

    ●被温柔和爱包围的孩子,会更自信、阳光和积极。

    那天,我转身去厨房扔果皮的短短十几秒,客厅里的芊芊又一次把牛奶洒在了地上。

    “这已经是多少次犯同样的错误了!”看着芊芊手里滴滴答答的牛奶盒,我气不打一处来,喊道:“告诉过你多少次了,吸管插进去以后不能使劲挤,你记不住吗?知道妈妈每天洗衣服收拾房子多累吗!”

    我的音调越来越高,随即抓起她的手狠狠打了两下,“再记不住还要打手!”

    苛责的爱

    我不是第一次打她手了。每一次挨打,芊芊都会放声大哭。

    然而那天,芊芊没有哭,只是默默放下牛奶盒,一手捂住挨打的地方,红着眼圈小声说:“妈妈,你不要生气……”

    看着她柔弱无助的神情,我心里一酸,愣住了。我吼她,用力打她,她应该委屈才是,可她关注的不是洒了牛奶这件事,也不是自己挨了打,而是担心我生气。

    那一刹那,我感受到了芊芊的敏感、害怕。

    直到我把她揽进怀里紧紧抱住,她才大声哭出来。

    我突然明白了,这个紧紧的拥抱,让芊芊确定,妈妈依然是爱她的,不会因为洒了牛奶就不爱了。

    那天中午哄睡她后,我躺在床上辗转难眠。

    芊芊一直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虽然只有两岁多,但遇事豁达、坚强勇敢,有时像个男孩子一般。能有这样一个女儿,我心里是很骄傲的。

    自从升级当了爸爸妈妈以后,我和丈夫一直都认为,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想尽办法创造条件将孩子性格中的优势放大,这样孩子就能更自信、果敢。

    然而,那句“妈妈你别生气”,却无情地告诉我,过多的苛责不会让孩子自信……

    随着年龄的增长,两岁多的芊芊有了探索一切的需要,比如刷牙时不再愿意由我帮她倒水、挤牙膏,而是什么都想自己来,可她自己来就会把洗手台搞得一塌糊涂……

    几次折腾下来,我就常常崩溃地吼她训她,芊芊只好在大哭之后交出牙刷,由我帮她完成。

    这样的小事比比皆是,让她赶紧吃完饭准备出门上课,她却晃悠悠慢吞吞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然后在我的责骂声中含泪吃完饭……

    我为什么要这样苛责一个不满三岁的孩子?

    极严的爱

    深刻反省时,儿时的成长经历不断在我脑海中闪现。

    我是独生女,父亲常出差,母亲陪我长大。

    母亲对我要求极严,严到常让我怀疑我做不好一件事。每当我犯错或者并不知道犯什么错时,母亲总用一个凌厉的眼神、一次严厉的批评和中止我正在做的任何事为惩罚,这些常常让我处于惶恐不安中……

    上小学的一次周末,母亲带我回姥姥家。快到中午了,姥姥、妈妈、姨姨们正在厨房做饭,我跑进厨房询问何时开饭时,不小心踢翻了蒸锅的玻璃锅盖,玻璃碴洒了满地。我愣住了,极度害怕地望向母亲。

    那天,我照例“收获”了母亲非常严厉的眼神和几下狠打,还被要求在所有亲戚面前罚站。

    我又不是有意踢翻锅盖,却被母亲如此责罚,我委屈极了,眼泪止不住地流。

    姥姥姨妈们看不下去了,替我帮腔,但母亲却说:“她就是故意来捣乱的!不罚不行!”

    母亲的冤枉让我内心生出了绝望:我最爱的母亲,竟然连这点小事都不相信我,只是凭她的感觉来评判我。

    我停止了哭声。

    我突然觉得,为一个并不信任我的人哭,不值得。

    类似的事,在我成长的阶段,无数次遭遇——

    放学途中和小朋友回家晚了,我会被母亲反锁在家门外面,只能在楼道里坐一中午,没有饭吃,下午只能饿着肚子去上学;想和同学一起吃晚饭向母亲告假,母亲不问原因就直接拒绝;想买一个和同学们一样的文具或玩具,母亲认为没必要……

    有一次我急着跑向母亲时,不慎摔倒,膝盖蹭在了路沿石上。疼得龇牙咧嘴的我不是去看自己的腿,而是抬头望向母亲……

    在母亲极其严格的管教下,我却愈发容易“犯错”,挨打挨骂的机会越来越多,我变得越来越胆小和自卑,总是害怕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做错了,就会招来母亲无情的“管教”,对母亲的依赖和信任也日渐减弱。

    这种胆小和自卑的性格,工作后到岗位上被放大:那就是工作中不自信,思路容易受限制,更不敢创新……

    积极的爱

    成家后,尤其是芊芊的出生,让我和母亲的关系渐渐缓和,我们常常在一起探讨养育孩子的话题。

    我发现自己无意“复制”了母亲的教育方式而伤害了芊芊后,和母亲有了一次深度聊天。

    当我把小时候那些被她责骂的故事和感受说出来时,母亲沉默了很久后跟我说:“你既然知道妈妈做错了,就不要重蹈覆辙,让芊芊遭遇跟你一样的痛苦……”

    母亲的话,让我内心无比释然和感动,那条横亘在我们之间的鸿沟突然消失……

    随后,我和丈夫深入沟通后发现,他的成长过程中也不乏同样的经历。

    于是,我和丈夫商定,从零开始,不断学习提升当父母的能力,时刻自我觉察反思自己的行为。

    大量学习了解0—3岁孩子成长规律和特点之后,我们从“要求低下来、语速慢下来、态度软下来”等多方面进行自我调整,并竭尽全力给芊芊正面积极的鼓励和引导。

    仅一个多月,我和丈夫忽然发现,芊芊变了:喝牛奶时主动抓起一张纸巾,一旦挤出来会自己擦干净;刷牙、洗脸等平时需要一再督促的事情,能够主动完成;玩过的玩具不再是乱撒一气而是主动收纳到玩具箱里了……

    这些变化,让我和丈夫与芊芊的交流沟通变得更加温柔,态度也更加积极,家里的氛围也变得甜腻起来……

    上周的一个晚上,我忍不住夸赞地问芊芊:“你最近怎么这么棒呀,妈妈觉得你把每件事都做得很好!”

    芊芊停下手里的动作,抬头认真看着我说:“妈妈,我很爱你,你也爱宝宝!”

    她表达得并不明确和清楚,但我懂了。她感受到了来自她最爱的人最信任的人的正面、积极的爱,也感受到了我对她的爱的回应,因此我们都变得越来越好。

    极严的管教 是爱的伤害

    ●吴安君

    1996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心理系。克拉玛依市第六中学心理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每个人都有两个家庭。第一个家庭是自己出生并成长的家庭,我们称之为“原生家庭”。第二个家庭是自己与恋爱对象组成的的家庭,我们称之为“核心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联系原生家庭和核心家庭的一个纽带。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会把在原生家庭的经历、情绪体验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自觉地“复制”在核心家庭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中。

    案例里芊芊妈在原生家庭里,主要受母亲的管教。根据芊芊妈的回忆,她的母亲是一个要求极为严格的妈妈,只要芊芊妈犯错,无论大小,都会受到严厉的苛责和惩罚。在这样极其严格的管教小,芊芊妈陷入愈怕犯错愈容易犯错的恶性循环中,逐渐形成了芊芊妈妈胆怯、自卑,不敢创新的性格弱势。

    深受“极严管教”危害的芊芊妈妈在做了母亲后,不自觉地“复制”了妈妈的养育方法,对不到三岁的女儿要求极严,动不动用“打手”的方法来惩罚女儿因能力不足而犯的错误。

    庆幸的是,芊芊挨打时一句小心翼翼的话,惊醒了芊芊妈。这种不关心自己疼痛只关心妈妈是否生气的情景,和曾经的自己如此相像。

    经过反思以及和母亲、爱人交流后,芊芊妈从无意识“复制”母亲的养育方式逐渐向自觉学习科学养育方式过渡。

    当芊芊妈自己“要求低下来、语速慢下来、态度软下来”后,芊芊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仅是芊芊行为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芊芊在妈妈那里,体会到了被信任、被支持、被爱的感觉。

    我们要祝贺芊芊妈的觉醒和改变,更希望芊芊妈随着芊芊年龄的增长,不断地去学习育儿知识,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身心发育特点,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要求是否科学,继续和善而坚定地陪孩子一起幸福成长。

 

时间:2019-05-31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