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修期间,苟基华在井口端实时观测压力变化。张茵淼 摄
“bD22050井压力出现异常!”收到地质组发来的消息后,新疆油田公司百口泉采油厂检188采油作业区热化清负责人苟基华迅速调出电脑里的数据,开始分析这口井的热化清周期。
“产量不低呀!得尽快想办法。”苟基华一边忙,一边想琢磨,近3个月来,bD22050井日产量稳定在4吨以上,按常规热洗周期推算,该井还远未到需要处理的节点。“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带着疑问,苟基华决定叫上老搭档周长东和关小男,立即赶往现场。
4月11日一早,经过一路颠簸,3人带着水车、扫线车和电气焊车着来到井场。为找到“堵点”,他们打算先拿卷尺进行测量。从计量站到井口直线距离为400米,异常点距离计量站100米,由于该井附近管线使用的是柔性软管,抗压力较弱,经过商议后,3人立即确定了抢修方案:先从爆发问题的异常点下手开挖,将管线暴露出来,再一截一截进行“清扫”,最终确保全线通畅。
400米的管线虽然不长,但因为使用的是柔性管线,承压具有特殊性,因此管线疏通工作干起来必须小心细致,这也意味着,苟基华与同事面临的是一场考验耐力的持久战。
4月的准噶尔盆地劲风阵阵,像是混入了干燥剂一般,不断偷走他们身体里的温度和水分。但苟基华、周长东和关小男显然身经百战,他们提溜着1升容量的水壶,准备对抢修任务和恶劣天气奉陪到底。
抢修过程中,苟基华负责在前端观察井口扫线压力,周长东负责在中段监护挖掘进度,关小男则负责在后段盯紧电气焊质量,3人时不时地隔空挥手致意、沟通进度。此刻,3名具有丰富抢修经验的作业区党员拧成一股绳,冲在前、战在前,用实际行动彰显着党员的担当与使命。
当天晚上9时,苟基华、周长东和关小男终于完成了抢修任务,bD22050井顺利开井,后续热洗工作也提上了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