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0月,刚从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南疆分公司调入独山子矿务局不久,25岁的孟马尔就又接到通知,让他前往克拉玛依工作。虽然知道在克拉玛依工作条件很艰苦,但到了工作的地方,他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除了几顶帐篷,就是一片看不到尽头的戈壁,连生活的条件都没有,更别说搞生产了。”孟马尔回忆,当时正好赶上饭点儿,晚饭很简单,一个馍馍,一勺菜。他那会儿还年轻,饭量大。这点饭没吃饱,又不好意思说,就想着再喝点水。没想到当时负责筹建水站的主任杨本诚忙把自己的茶缸递过来说:“喝我的吧,就当给你接风。”只听说过喝酒接风的,哪有喝水接风的?但当时克拉玛依就是这么缺水。
为了改变克拉玛依缺水的状态,经过水源勘测,上级决定在中拐建立一座水站,以解油田生产生活用水的燃眉之急。1956年10月26日,一支由36名转业军人组成的队伍,乘坐卡车来到距离当时油田中心地带40余公里的中拐苇湖,去修建克拉玛依油田第一座水站——中拐水站。
当年的中拐满目荒凉,放眼望去四周都是地平线,安静得只能听到风声和偶尔飞过的鸟发出的鸟鸣。孟马尔和战友们就在这里安营扎寨了,他们把周围的芦苇割了些来,铺在牧民废弃的羊圈里。天当被、地当床,建站工作就这样在没有任何条件,靠大家创造条件下开始了。
开挖抽水池是水站建设的第一项重要任务。已是初冬季节,四处无遮挡的中拐寒风凛冽。芦苇丛中的水,早早就结了冰。可他们顾不了那么多,跳进苇湖,甩开膀子大干起来。冰层被踩碎了,立起一块块尖利的冰刀,刺破了他们的双腿,鲜血流出来染红了冰凌,可没有一个人离开;手脚冻麻木了,大家替换着到地面上烤一烤火,活动活动身子骨,缓过劲来,再接着干;天黑了,就点起火把,靠着微弱的光继续干。每天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强体力劳动,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大伙儿一心想早日建成水站,让油田生产生活用水两不误。
挖抽水池、建机房、挖输水管线……孟马尔和战友们凭借着简陋的工具推动水站工程一米一米地向着油田方向延伸。到11月底,中拐水站建成了,当清水顺着管线穿越40公里的戈壁流进克拉玛依,欢呼声如喷出油一样响彻云霄,大家端着水缸,开怀畅饮了一番。
完成了中拐水站建设,孟马尔和战友们并没有选择离开,而是留了下来。大家这一干,就是30年。
光阴荏苒,后来,克拉玛依有了引水工程。再后来,克拉玛依有了一条穿城而过的河……
早已退休的孟马尔会一个人漫步在克拉玛依河边。当他看到清清的河水,草木葱茏的绿地,他的心底无比欣慰和自豪。
人物名片
孟马尔,中共党员,1931年11月出生于山西文水县。1946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在“三五九旅”任通讯员,参加过青化砭等战役,获得过西北、华北及全国解放纪念勋章。1953年转业到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南疆分公司。1956年10月调入新疆石油管理局供水处。1991年10月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