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油田故事
磨平了指纹 “抛光”了人生
——记中国石油第二届“感动石油人物”新疆油田公司实验检测研究院岩石制片师李裕杰
谷胜 姜晶华 张睿 马聪

李裕杰的这双缺少指纹的手,就像岩石磨片一般,平滑之处如抛过光的玉石,散发出耀眼的光泽。

记者拍摄到,李裕杰左手无名指指纹因多年打磨已被磨平。

李裕杰反复调整双手的力度,使磨盘上的石片达到最佳打磨效果。

李裕杰展示研磨完成一片石片,其厚度仅0.03毫米,相当于一张A4纸厚度的三分之一。

年近60岁的李裕杰是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实验检测研究院岩石制片师,由于长期从事岩石制片工作,他双手的无名指指纹已经被磨平“消失了”,食指和中指的指纹也比常人更平滑。

“岩石制片要经历切、磨、烘、泡等多个环节,手指受伤很正常,指纹被磨掉也很正常。”9月23日,李裕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从事岩石制片工作35年,李裕杰精打细磨出近10万片高水准的岩片,每一片都达到了0.03毫米的精度,这种精度的岩石薄片更有利于科研人员分析岩石的矿物组合,为油田发现提供理论依据。而这些岩片接续起来,构成了准噶尔盆地14万米深的地下岩心。

9月25日,李裕杰荣获中国石油第二届“感动石油人物”荣誉称号,这双一直被磨,被泡且经常受伤的手,这双灵巧坚韧、精益求精的手,虽然被磨平了指纹,但却像抛光后的玉石,让他的人生散发出耀眼的光泽。

手划破了

缠个创可贴接着干

1990年,26岁的李裕杰从当时的测井公司调到研究院,干起了岩石制片工。

第一天学习,看着师傅轻轻松松就磨制好了十来片岩片,李裕杰觉得这太简单了,第二天一上班就打算自己上手干。但在刚进行第一个步骤“接样”时,他就被师傅艾力·麦麦提打断了:“这些岩石都是从地下三四千米深的地方取出来的,每块岩石对应不同深度,你一定要多核对几次样品的编号和顺序,千万不能出错,一旦错位了,后面鉴定人员的结果就会错,科学家就找不到大油田了。”李裕杰这才明白,自己手里看似普通的岩石竟如此重要。

师傅不仅教他岩石制片技术,还带着李裕杰观察磨好的薄片。透过显微镜,李裕杰从薄片里看到了淡蓝色的油散发着荧光,一闪一闪的光流进了他的眼,也淌入了他的心。李裕杰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打磨好每一片岩片,帮助科学家寻找到大油田。

在外人看来,他在磨盘上轻松拿捏着岩片,却不知那飞速旋转的磨盘上,玻璃片锋利如刃。手稍轻,岩片不受控就飞出去了,而且厚度也不易达标;手稍重,就会触及利刃,手破血流也是常有的事。李裕杰年轻时常常划破手指。“干这活可不能矫情,遇上急样,即使手划破了,缠个创可贴也要接着干。”他说。

岩石制片一共有13道工序,切、磨、烘、泡4个程序环节会让岩石发生极大的改观,对于手来说,同样也会发生变化。让李裕杰最难忘的,是师傅艾力·麦麦提退休时大家请他谈感受,那一刻,从事岩石制片工作30年的他一言不发,只摊开了双手,年轻的同事看到这双没有指纹的手,都惊呆了。

制片室曾来过很多“学徒”,但受不了“切、磨、烘、泡”的磋磨,干上两三个月就走了;也有很多人介意制片师的工人身份,干上两三年就转岗了。

李裕杰一直在坚持,他认为,石油的勘探开发是个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要衔接好,最起码自己的工作不能“掉链子”。师傅的那双没有指纹的手对他也影响特别深,那双手不仅体现了岗位的坚守,更体现了石油精神的坚毅。他敬佩师傅这样的人。

0.03毫米

磨成薄片只需1分钟

岩石制片流程早已形成清晰的操作手册,看似谁都能对照手册磨出岩片来,实则不然,每一步都需要格外用心。用李裕杰的话说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

20世纪90年代,新疆油田生产迎来新的高峰期。干这行没几年的李裕杰每天接到的样品量翻了几番,收到的差评和返工也越来越多。“怎么看不清?”“这是怎么磨的片?”各种批评声此起彼伏。他请教师傅后才明白,薄片稍微厚一点,在显微镜下便看不清楚;稍微薄一点,又容易把一些矿物磨掉,必须得是标准的0.03毫米,这样的薄片在显微镜下显示的结构才最清晰、信息最完整。

可是一点一点慢慢磨,光磨好一片岩片就得十几分钟,加上其他工序得一个多小时。当时,他每天收到100余块岩样,勘探现场根本等不起。

为了提高磨片速度和质量,李裕杰利用周末时间去戈壁滩捡石头,然后用石头在磨盘上练手感。从1毫米到0.05毫米再到0.03毫米,一点一点磨,一点一点试。他的手感越来越准,速度越来越快,打磨一片岩片的时长从10分钟缩减至1分钟,制片合格率从之前的60%提高到99.9%。

如今,他这双“精益求精”的手已经练出了绝佳的手感,一片薄片打磨到一定程度后,他一摸便知厚度,并能说出大概是零点零几毫米,在显微镜下观察后的结果与他预测的相差无几。

不仅把岩石磨成一个个精品,李裕杰还苦心钻研磨制的方法。

2012年的一个酷暑,现场送来一批富含稠油的松散砂样,李裕杰按照常规流程操作了一遍,发现这批油砂无法吸收普通胶水,定不了型,根本没办法进行后续的磨制。他又是试了好几种胶水仍然无效,琢磨了几天都没有结果,这可愁坏了他。

一天中午,同事拉他去食堂吃饭,走在路上的他仍一心惦记着这批样品,暴晒在太阳下却不自知,被热得满头大汗时,他灵光乍现:“加热样品,让样品也发发‘汗’,或许就能‘吃’进去胶水了。”说罢,他立刻调头回到操作间继续捣鼓起来,午饭自然又错过了。

为了保证加热后疏松的砂子不散开,细心的他找了一片纱布将其紧紧包裹,随后放入煮胶锅内开始操作。最终,李裕杰成功磨制出了这批样品,并形成了“疏松含油岩石煮胶胶固法”,保障了一大批稠油油砂样品的成功磨制,为科研人员开展稠油油藏精描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新疆油田稠油效益开发提供了助力。

他创新提出的“疏松含油岩石煮胶胶固法”,写入了最新版本的岩石制片行业标准,为全国同行提供了指导。

小小磨片

佐证了玛湖大油田

2017年,为了证实玛湖地区碱湖成因理论,新疆油田必须拿出“看得见、摸得着”的证据。而“在显微镜下找到碱性矿物”,就是那份“看得见”的证据之一。

此前,科研人员在多次推演论证中都认定存在这种碱性矿物,然而蹊跷的是,在实际观测中却怎么都找不到。专家怀疑问题出在岩石制片环节上——制片过程中,碱性矿物被制片溶剂自来水溶解了。

李裕杰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请缨,和相关人员一起展开攻关,以证实专家的猜测。

他先从13道工序开始排查,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并逐步将目标锁定在制片溶剂上。他把自来水先后换成苏打水、食盐水、氯化钾溶液等,每种溶液还要确定最佳浓度。就这样,他用40余次的实验换取到了1次成功——用饱和盐水制片,可以确保碱性矿物溶不掉。

进入最后的验证环节,李裕杰小心翼翼地将饱和盐水洒在磨盘上,屏住呼吸,开始磨片……当专家从显微镜下清楚地看到薄片中的碱性矿物,证实了碱湖生烃理论的可靠性,从而佐证了十亿吨级玛湖大油田时,他激动得说不出话。

李裕杰难以想象,十亿吨级的大油田竟通过一个小小的岩石磨片和他这个制片工人紧密连接在了一起。

在这次实验中,他总结出的“易溶盐类岩石制片法”被写入行业标准,并推广至全国各大油田。

除此之外,他还先后创造了“遇水膨胀岩石干磨法”,最大程度保留了阜东地区三叠系储层中“遇水易膨胀”的黏土矿物,帮助科研人员准确判断了储层水敏程度,减少了压裂的“试错成本”;提出“全直径岩心制片法”,帮助科研人员解决了火山岩内部碎屑粗大、无法准确识别岩性的问题,精准支撑了克拉玛依油田、克拉美丽气田新增探明储量的申报……目前,这些方法均已形成中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岩石制片的行业标准。

在准噶尔盆地,砂岩、砾岩、页岩、火山岩等多种油藏遍地开花,只要有油气发现,必须要经过岩石制片这个环节,然而,再复杂多样的岩石都难不倒李裕杰。

今年年底,李裕杰即将退休。记者问他工作35年来的感受,他说,岩石制片只是一个小工种,在实验检测研究院这样的科研单位,他并没有大成果、大荣誉。“作为一名普通的石油工人,我只想磨好每一块岩石,把它们打磨成最完美的样子。”李裕杰下意识地摊开双手说。

时间:2024-10-09    来源:新疆石油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