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油田故事
让“黑色血液”磅礴奔涌
——记新疆油田人的跨年夜
马世军 刘奕汝 郭海婷

元旦当天,采油二厂81号联合处理站员工坚守岗位,保障设备设施平稳运行。新疆石油报通讯员  郭海婷 摄


从星空俯瞰地球,在广阔的太平洋西岸,中国国土的颜色,随着自东向西的位移,呈现着多彩的变化:绿色-浅绿-黄色-灰白,直到新疆北部,完全被白色的雪原包裹。

2023年12月31日19时42分,在准噶尔盆地西北方向,银装素裹下的新疆油田公司油区公路上,一辆印有“中国石油”字样的运输车与下班的车流逆向而行,石油人驾驶着运输车正前往目前国内陆上油田设计规模最大原油的处理站——采油二厂81号联合处理站。

在2023年最后一天的寒夜里,该站新油人站好2023年的最后一班岗,在岗位上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当时针与分针在凌晨12时重合时,崭新的一页就此翻开!

守好第一道关卡

在采油二厂81号联合处理站,白班与夜班员工一起开完会,进行工作交接,短暂的热闹后一切归于平静,夜班成员迅速切换到临战状态。

水处理区工艺操作岗的傅吉和高明亮随即开启了元旦当天的第一项工作——前往生物池进行排污。

跟随石油从地层深处被抽到地面的液体里夹杂着大量的泥沙,进入原油处理的第一步,就是将这些泥沙来液进行初步分离,通过沉淀的方式排除于下一个流程之外。

两人裹紧棉衣,压低安全帽,迎着寒风走出值班室。“不知道今天的来液情况怎么样?白班的时候好像泥沙比较多,不知道晚上会不会好些?”两人一边走一边讨论如何开展当晚的工作。

排污工作说起来并不复杂,考验的是操作工对水质变化的清晰认识。但这“功夫”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不同区块、不同地层、不同地质构造的来液,其泥沙含量、泥沙类型有所不同,需要操作工在实践中不断验证总结,积累丰富经验,直到凭借肉眼就能实现准确判断。

正说着,两人来到生物池,一人关闭正在运行的污泥泵,一人随后启动生物池排污泵,并进行取样。来液冒着寒气,蒸腾在空中,两人仔细观察着取样液,稍微沉淀,他们又走到排污池旁,查看整体来液泥沙情况。寒风顺着衣领直往衣服里钻,两人不禁打了个寒战,“进九了,天气还是有些冷。”高明亮说。

按照两人的经验,放满第一个排污池至少需要一个半小时,当天的来液至少要放满3个排污池,才能保证污泥排除干净,如此一来,两人就必须在露天的排污池旁值守至少4个小时。“工作嘛,我们都习惯了,夏天再热,冬天再冷,排污工作都不能停。作为处理站的第一项工作,我们必须站好第一班岗,守好第一道关卡。”两人同声表示。

炼就“火眼金睛”

“外操岗工作很辛苦,我们进行监屏的工作人员要保证整个系统运行正常,也绝不容许出现丝毫马虎。”采油二厂81号联合处理站夜班班长白庆华说。

49岁的白庆华是个“老石油”。她是个土生土长的“石油娃”,父辈就在采油二厂工作,她对采油二厂有着特殊的情感。19岁参加工作的她,在该厂工作了整整30年,在当班长的20年里,“干工作利索,看问题稳准狠,处理问题绝不拖泥带水,管理非常严格”是站内人对白庆华一致的评价。

元旦当天,作为晚班的主监屏和班长,她要负责整个处理站的运行维护工作,责任不可谓不大。监控室内负责监屏的人员都打起十二分精神,睁大双眼搜寻着屏幕中闪现的每一个“BUG”,并随时与在场监屏人员交流,做出正确判断,迅速果断决策,确保运维顺畅。

2023年,采油二厂原油产量再一次突破历史最高水平。今年,采油二厂的生产任务更加繁重,81号联合处理站将承接更多的处理任务。

“注意了,大家快看看,油水界面数值是不是还在往下掉,含水还在升?”白庆华随之皱起眉头,快速翻屏查看其他相关数据。

“水阀开了没有?”

“没开,班长,分离器油水界面已经到2790,油出口含水29%了。”

“赶紧通知外操岗,进行分离器冲沙,要快!”

“好的班长,可是分离器现在并没有报警?”

“听我的没错,分离器需要赶紧排沙。”

“收到。”

在白庆华与同事的一番交涉后,外操岗传来消息,确认了分离器的泥沙情况,经过冲沙清洗,数值回归了正常值。

这种“抢在数据报警前预判”的感知能力,是白庆华多年来反复观察摸索实践得来的。将经验一次次注入到实践中进行反复验证,使白庆华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屏幕上扫一眼,便知道哪里出现了问题,或哪里即将出现问题。

在81号联合处理站投运之时,为了熟练掌握工艺流程,熟悉每条管线、阀门、仪表的独特特性,白庆华一次次地记录、比较,摸索他们的“性格特点”及引发的连锁反应等,“在最初的那一年,我们几乎没有去食堂吃过一次饭,都是托人将饭带到现场。”白庆华说。

站里的员工无不对白庆华“火眼金睛”的“超能力”由衷敬佩,对她的“犀利”评价也绝非空穴来风。这其实都源于她对人生一直以来的固有态度——做事就做到最好。

今年10月,白庆华就要退休了。她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所学经验乃至“秘诀”传授给班组员工,“赶紧把我的本领学会,否则我退休了,你们没个看家本领怎么能行?”临近退休,她经常这样督促班里的成员。

“运维小白”逆袭

进入后半夜,气温也下降得快,阀门、仪表冻卡多发生在这一时段至天亮前,监屏人此时尤其需要注意,翻屏需更加仔细。

“班长,这个阀门有点问题,是不是冻住了?”监屏员李成兵说。

“我也注意到了,怎么处理会吧?”

“嗯,那我去去就来。”

穿上棉工服,戴上安全帽,李成兵离开了监控室。找到故障仪表后,李成兵先调整到手动开关,然后反复启动,再拨回自动开关,仪表恢复正常。

去年5月,白庆华班里转岗来4名新成员,他们的年龄均在四五十岁,此前完全没有接触过油气处理运维工作。

白庆华将他们安排在监控岗轮岗,对数字敏感的人,便留下来进行监屏工作。李成兵就是其中一员。

“只要愿意学,我只要教三遍,保证你能够学会”,在教学方面,白庆华非常自信,她不仅教工艺原理、实际操作,还让每个学生动手反复操作,直到熟练于心。对于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李成兵非常感激:“没想到这把年纪,还有机会学习新本领。”

在白庆华的带动下,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李成兵就从一个“运维小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监屏人。面对满屏的数值,李成兵能够熟知每一处的操作位置,工艺流程中的作用,易出现哪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等。为了解决数值多、变化快、难以记忆的难题,白庆华也有办法,她让李成兵用本子随时记录,再与下一次翻屏进行比较,这样一来就加快了熟练记忆的速度。“这个办法虽然是个‘笨办法’,但确实非常有效。还是班长有章法。”李成兵说,他希望自己也能够成长为像班长白庆华一样“看问题稳准狠,解决问题干脆利索”的人。

月夜下的81号联合处理站,正静谧地屹立于准噶尔盆地荒原中。在看似冰冷、纵横交错的钢铁管线里,正奔涌着“黑色的血液”,它们将地层深处的能量转化为能源保供的磅礴力量,经蜿蜒千里的地下管网,送抵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而81号联合处理站里的石油人们,正是这股磅礴力量的源泉,他们伫立在祖国的荒凉沙漠、戈壁荒滩,将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

“夏天再热,冬天再冷,排污工作都不能停。作为处理站的第一项工作,我们必须站好第一班岗,守好第一道关卡。”

时间:2024-01-02    来源:新疆石油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