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油田故事
王光荣:铁人式的共产党员
李高阳 口述 熊晓丽 记录整理

●人物生平

王光荣

中共党员,1946年11月出生于四川泸县。1965年9月入伍,5次荣获“五好战士”称号,2次荣立“三等功”。1967年6月在援越抗美战场上火线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复员,同年招收到四川石油管理局泸州气矿当工人,先后在5011钻井队、3263钻井队等当泥浆工。1978年10月随井队调入新疆石油管理局钻井大队。被追授为“自治区劳动模范”“全国能源工业劳动模范”。

宣传科在机关大门口悬挂学习标语。通讯公司党委宣传部门采用堵报、简报等形式介绍王光荣的先进事迹。


王光荣的先进事迹在报纸上刊登后,原新疆石油管理局生活服务总公司组织各族职工学习。


原石油部副部长、局市老领导李敬,在看望“铁人式的共产党员”王光荣的家属时,挥毫题词悼英魂。


王光荣在钻井现场工作照。


20世纪90年代初,钻井二公司员工正在进行钻井作业。


1989年10月19日,在共和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是个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日子。这一天,对所有曾经投身于塔里木石油会战的钻井队员来说是刻骨铭心永远难忘的日子——塔中1井中途测试。当强大的天然气流带着浅褐色的轻质原油从3582米的地层深处呼啸而出,顷刻间,油气化作火龙,映红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上空,整个井场一片沸腾。人们在欢呼呐喊中相拥而泣,他们用安全帽敲击出动人的旋律,抓一把原油抹在脸上,让喜悦的泪水和着这黑油肆意地流淌。

他们不曾忘记,从1988年5月进入沙漠踏勘井位,到1989年5月5日开钻,仅钻前准备工程就耗时一年时间;他们不曾忘记,因没有路,钻井设备沿塔里木盆地绕行2000公里后穿越沙漠280公里,才把钻机运到井位;他们不曾忘记,为了支撑正常钻井,在沙漠上修建出了一条钢板铺就的跑道;他们更不会忘记,有一名队友在这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战风沙、斗严寒、抗酷暑,用生命书写了传奇。

他就是王光荣。

功夫不负有心人

泥浆,被公认为油田钻井的血液,在钻井作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泥浆工就是钻井工种中最苦最累的工种。可王光荣非常热爱这份工作,在别人眼里既脏又累,单调、重复的工作在他的眼里有着奇妙的乐趣。泥浆配比需要每小时测一次比重和黏度,每4个小时测一次全套数据,他都仔细观察着,随着地层的变化不断调整泥浆性能。泥浆中各种化学药品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呛得人喘不过气,熏得人睁不开眼。可是为了仔细观察泥浆的变化情况,王光荣常常在泥浆池边一蹲就是一两个小时。

王光荣先后在6个钻井队担任泥浆工18年,对工作精益求精,没有一口井因泥浆失误而造成事故。他把毕生精力和生命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石油工业。

为了处理川南8井复杂地层情况,他一人冒雨一锤一锤打碎400公斤固体烧碱配制特殊泥浆,手烧烂了也全然不顾。

打长11井煤层这个危险地层时,他突然接到妻子发来的电报,儿子重病发烧要他赶紧回去。他怕钻井出事故,坚持打完这个地层才返回,那已是10天以后了。

在南疆巴楚地区打陆1井时,正值隆冬季节。为了观察和处理泥浆,他白天工作在井场,晚上守在井场,实在困了就钻进装泥浆材料的箱子里打个盹儿。

新来的青年工人往泥浆池中加提高黏度的生物聚合物,往往性子急,控制不住加料的速度。王光荣接过料袋,亲自示范,手把手地教。一袋20公斤的生物聚合物在他的手上可以加到两个多小时。

1987年4月,王光荣所在的7015钻井队初上塔里木打的第一口井——轮南1井开钻了。这口井是甲乙方合同管理模式的新井,一家外国公司承包了井上的泥浆工程。作为队上的泥浆大班,王光荣遇到了新的困难——语言不通,怎么办?

“几十个洋字母我就不相信学不会!”

于是,年过40的王光荣买了一个小收录机,开始学起了英语。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王光荣竟能打着手势,用不连贯的英语同外国雇员交谈。

在完成外国公司雇员的工作指令过程中,他很注意学习和研究外国泥浆公司的工作方法和经验。他一边看,一边用自己的方式整理记录。“我要弄明白,外国人到底高明在哪里,弄懂了,好自己干!”他要建立一套自己的泥浆资料。

位卑未敢忘忧国

1987年4月5日至16日,是轮南1井最困难的日子,泥浆体系不适应地层岩性,接连卡钻。王光荣提出加氯化钾,改善泥浆性能。可是外国公司雇员仍然按照原设计打砂岩的泥浆体系操作——往泥浆池内加清水。王光荣果断地让人把水关了,并立即向上级领导反映。

有人劝他:“出了问题,‘老外’要负责。”

王光荣火了:“他们能负什么责?还不是我们国家倒霉!”

在上级和甲方监督的支持下,外国公司雇员接受了王光荣的建议,并承认“王先生很有经验!”于是,井下情况很快好转,恢复了正常钻进。

还有一次,他见外国公司雇员填写的报表数据与自己的判断差距很大,马上亲自测试,结果发现这个“洋专家”用的是虚假资料,根本没有进行过测试。他及时向队领导反映,作了纠正,保证了泥浆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就这样,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多次积极提出建议,弥补外国公司处理方案中的疏漏,使国家利益免受损害。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轮南1井完钻了,也获得了高产油气流。

也就从这时起,大家发现王光荣经常吃不下饭,身体日渐消瘦,便督促他去医院看病。他先后到两家医院进行了检查化验,得出了肝炎和胆囊炎两种不同的诊断结果。队上的领导和同志们劝他利用钻前准备这段时间回基地继续检查治疗,不能把小病酿成大病。

“库尔勒的医院也不错,我就在库尔勒看吧!这儿离塔中近,看好了,上井也方便。”王光荣说。

队长旦汉民拗不过他,只好同意了。

然而,这次检查又被诊断为胃炎。“胃炎算什么病哦!”他开了些药就搭上了飞往塔中1井的飞机。到了井场,放下行李就和同志们一起忙碌起来。

病魔缠身拼命干

在开钻期间,由于泥浆性能与塔中流沙地层不适应,只好连续3天大型调整泥浆,每次加进各种材料100多吨。当时,塔中气候异常恶劣,风卷黄沙四处飞扬。王光荣带着两个民工加膨润土时,细沙和着白色粉末一起扑来,弄得他们头发、眉毛、胡子都成了白的。加铁矿粉时,浑身上下都是铁锈色,连吐出来的痰都是黑色的。一个民工说:“王大班干活就像疯了一样,简直不要命了!”

他的身体更加消瘦了,每天吃不下饭,只能靠吞一点面条充饥。他胸口憋闷,喘不过气来,但

仍然坚持在井场上。5月中旬,井下发生漏失,外国公司雇员老比尔提出了调整方案。王光荣拿到指令,觉得不妥当,向井上监督提出了修改建议。老比尔听完详尽的解释十分赞赏,伸出大拇指连连夸奖:“王光荣,Good!”

然而,王光荣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了,咽喉发炎,胸腹胀闷。

钻台大班付文杰劝他:“王大班,别硬撑着,下去看看病吧!”

“没什么要紧,等换班再说!”王光荣回答道。

正在井上的钻井公司党委副书记说:“老王,还是早点下去检查一下。”

王光荣说:“工作放着,没人做怎么成?等换班再说吧!”

一个月过去了,他带领大家配制泥浆上千立方米,装卸泥浆材料几百吨,而他被病痛折腾得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6月8日,要换班了。见到刚来换班的技术员,王光荣叮嘱道:“你要注意,下面要进入砂岩地层,要注意降失水。泥岩地层要注意防垮塌,防缩径。”讲了这些话,王光荣累得气喘吁吁。“一切拜托了,不过你放心,我还会回来的!”至此,王光荣已在塔中1井度过一个多月。当日井深1377米。

死神难泯凌云志

1989年6月10日,医院最后确诊王光荣为“食道癌晚期”。当时,癌细胞已经扩散,肿块长达15厘米。经专家会诊,已无法手术治疗。6月下旬,经多方联系,他住进了乌鲁木齐肿瘤康复医院。

队上同志们换班下来就去医院看望他。他第一句话就问:“井上进尺多少了?泥浆怎么样?”当听说井上情况很好时,他笑了。看着同志们难过的样子,他说:“没关系,我病好了再回去!”

1989年10月,塔中1井喜获高产油气流的消息传到医院。王光荣奇迹般地从昏睡中睁开眼并坐了起来,连连说:“太好了!太好了!出油了!”

此后的一个多月里,他都陷入了昏迷状态。

12月25日下午,守望在他床边的妻子突然听到他断断续续的两句话:“……我刚下飞机……我又回来了……”

12月26日凌晨2时30分,王光荣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这一天,塔中1井钻至4413米,继上部井段发现厚油层后,又发现了新的油气显示……

有人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王光荣同志18年如一日,在钻井泥浆池边默默地奉献着自己平凡的人生。

在陆1井,他跳进齐腰深的洪水中抢救泥浆资料,冻出了病也不吭声;在曲1井处理卡钻事故时,为了便于及时观察和处理泥浆,他在井场上裹着一件老羊皮大衣一待就是7天;为了工作,他错过提干机会;因名额有限,他放弃了技师考试;评先进,他把荣誉让给他人;同志有困难,他来回200公里跑四五趟帮忙去办户口;他见困难就上,遇荣誉就让;他爱妻疼子,一生清贫。

他曾笑谈自己是一个“过河的卒子”,却没想到自己最终化身为一棵永远耸立在塔克拉玛干的胡杨。

1990年8月23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视察塔里木石油探区时说:“王光荣同志的事迹非常感人。我们的新闻、文艺部门应该好好地宣传像王光荣同志这样的各条战线上的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去教育、鼓舞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

1990年9月,新疆石油管理局追授王光荣“铁人式的共产党员”称号。

1990年11月10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党组号召全体石油职工向王光荣同志学习。

1991年1月19日,自治区人民政府追授王光荣为“自治区劳动模范”。同年,又被追授为“全国能源工业劳动模范”。

王光荣的先进事迹先后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巡展。

编审:申广志

顾问:王新明 郭仲军 王连芳

杨建堂 余世庆 尹文忠

蒲光勇 刘宝宏 丁仲贻 覃建华(图片据新疆石油报资料图)


时代回声

@郑向阳

火线光荣加入党,

赤诚丹心一片红。

复员成为泥浆工,

困难面前带头冲。

总结经验摸规律,

攻克外语更从容。

病魔缠身不退缩,

精神丰碑永高耸。

@胡泽焕

王光荣同志的事迹很感人,他病逝后李指导员正在党校基层干部班学习。我作为教师请他向全体学员做了详细的介绍,受到热烈的欢迎。(据新疆油田微信公众号)


光辉岁月

克拉玛依春色美

——新疆三大油田巡礼之一

50年代,克拉玛依油田热火朝天,一首《克拉玛依之歌》,唱遍神州大地;60年代,大庆油田东部崛起,克拉玛依似乎失去了昔日的魅力。3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如今,克拉玛依再度崛起,意气风发,迎来了明媚春光。

新技术发现新油田

六七十年代,克拉玛依的勘探踌躇不前,新油田不行,新储量不增,一片阴霾飘过上空:克拉玛依的石油只能开采60年。于是,城市停建、楼房停盖、远期事业停办。

是准噶尔盆地石油枯竭,还是我们找油的技术力量不行?放开眼界,很快找到了科技上的差距。80年代开始,克拉玛依在学习国内先进经验的同时,又率先从国外引进、吸收一系列先进技术,盆地模拟、圈闭描述、油藏描述等,使勘探工作很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使地质学家的眼睛更亮了,对地质资料的解释水平不断提高。短短几年功夫,发现了十多个油气田。亿吨级油田,连下“三元”:小拐油田、石西油田、玛湖油田。准噶尔不再迷雾漫漫,而是一片曙光初露的艳阳天。

1997年3月,在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勘探技术座谈会上,新疆石油局局长戴明梓指着准噶尔盆地勘探形势图形象地用一个“日”字作了解说。过去几十年的勘探,仅写了左边的一竖,即盆地西北缘的克拉玛依、百口泉、乌尔禾一带,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0亿多吨。时间花了30多年,是艰难的一“竖”。1986年至1990年,写了右边的一竖,发现了火烧山、彩南油田和五彩湾气田等。

“八五”期间,进军准噶尔盆地中央陆梁隆起带,发现了亿吨级规模的石西油田、石南油田,写了上边一横。1996年,在呼图壁发现了天然气储量300多亿立方米的大气田,达到了国家大型气田的标准,又写了下面一横。几乎与此同时,在地中央隆起的莫索湾背斜,已经打的几口井获得良好的油气显示,从而在“口”字中间又重重添上了一笔,成为一个大“日”字。克拉玛依焕发了青春。

新体制开发新油田

面对油气新发现,如何开发,如何管理?克拉玛依大喜之后是新的思索:借鉴国外“油公司”的管理机制,结合中国国情,断然告别过去的旧模式,形成有克拉玛依特色的“油公司”体制。

新体制开发新油田的思想一确立,克拉玛依就大刀阔斧地将附属机构剥离,组织起一个多种经营董事局,管理“油外”事务。将与油气打交道的,成立天山、西北缘、塔西南、南缘、准东、玛湖六大项目经理部,即六大公司。采用包投资、包质量、包效益的形式,促其“瓜分”准噶尔盆地13万平方公里的勘探面积。一时间,群雄逐鹿,竞试身手,问鼎“油魁”。结果是产量大增,效益大增。1997年总产再攀新高,效益从1994年亏损2.3亿元到去年盈利约2亿元,创利税近20亿元。

除展开内部竞争,克拉玛依油田还引进外资,与香港石油有限公司、美国DBS公司等合作,组建了黑油山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资数十亿元,开发准噶尔盆地的稠油区块,预计年产稠油60万吨,使克拉玛依又迈出了资本经营的第一步。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的举措是,1997年,在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部署下,克拉玛依人跨出国门,与哈萨克斯坦合作,投资数亿美元,勘探开发阿克纠宾斯克州的扎纳若尔、肯基亚克等油田。10月21日,我国在哈萨克斯坦生产的第一批原油运抵独山子,经过加工后已返销国外。

如今,克拉玛依人已确定了2000年新目标:探明石油储量6亿吨,控制天然气储量2000亿立方米;石油年产量突破1000万吨,天然气年产量30亿立方米……

——本文摘自《人民日报》1998年3月31日1版


时间:2023-12-05    来源:新疆石油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