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油田故事
张正仁:愿做油田建设的一颗螺丝钉
■张增燕(张正仁之女) 口述 李春华 记录整理

20世纪50年代,克拉玛依钻井工人正在保养柴油机。

20世纪70年代,克拉玛依供水大队员工正聚精会神地修理设备。

20世纪70年代,克拉玛依技术工人在维修机泵。

20世纪70年代,克拉玛依的修理工人正在改装拖拉机。图片据新疆日报资料图

勘探开发初期的克拉玛依极度缺水。张正仁在井队担任柴油机工,负责维修保养柴油机。他的双手、双腿沾满了油污却无法及时清洗。于是,他用沙子搓去粘在手、腿皮肤表面的油污。时间一长,油污渗进了皮肤,奇痒难忍。可他毫无怨言,一如既往地努力提高技术水平

他找来书籍、图纸,仔细研究东方红拖拉机与这台苏联产的拖拉机结构的异同。琢磨得差不多了,张正仁便寻找零配件,连夜装配。配件丝扣不合适,就自己去加工。两个月苦思冥想、东拼西凑、拆卸装配,他终于将淘汰的苏联产的拖拉机改装成了中国式的东方红拖拉机

张正仁在油田工作了几十年,只讲奉献不讲个人利益,刻苦钻研,破难关成为“大拿”。有了棘手的问题,无论工人还是领导,首先想到的便是张正仁。有一次,白碱滩泵站一台机泵出了故障,别人去都没修好。后来处长点名,让张正仁前去修理,他一去就“手到病除”

张正仁

1932年8月出生于山西榆次。1949年4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曾赴朝作战,被授予中士军衔。1956年3月转业到玉门油田,成为一名钻井工人;1958年3月,随队支援克拉玛依;1964年6月,调往新疆石油管理局供水修理部机修班当钳工,直至退休。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赤忱报国,战沙场建边疆

1949年4月,17岁的张正仁有幸加入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了出生入死、报效祖国的人生征程,先后参与了太原、宝鸡、成都等地的战役。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开始了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1951年12月,张正仁所在部队接到为朝鲜前线运送弹药的命令,他被任命为志愿军六十军炮兵团指挥连一班班长,义无反顾地跟随部队开赴朝鲜战场。

有一次,张正仁和战友们负责押送一辆运送炮弹的汽车,趁着天黑,他们顺利通过封锁线。为了不引起敌军的注意,他们没有开车灯,摸黑行驶。不料,刚驶过一座桥转弯时,他们的汽车翻了。美军发现了目标,立即开始攻击。紧急时刻,张正仁和战友们从车上跳下来准备应战。密集的炮弹迎头而来,一位战友被弹片穿透腹部,不幸牺牲。幸运活下来的张正仁发誓,以后不仅要为自己活,还要为战友活。

1953年7月,板门店停战协议签署,朝鲜战争宣告结束。同年10月,张正仁随部队胜利回国。1956年3月,张正仁脱去军装,转业到玉门油田,被分配到钻井队当了一名钻井工人,完成了从拿枪杆子到握刹把子的转变。与此同时,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开发大会战正如火如荼进行。石油部决定,从玉门油田调集钻井队伍支援克拉玛依。1958年春天,张正仁所在的1209钻井队50多名钻井工人乘坐载满钻井设备的汽车从玉门油田出发,开赴新疆。

勘探开发初期的克拉玛依极度缺水。张正仁在井队担任柴油机工,负责维修保养柴油机。他的双手、双腿沾满了油污却无法及时清洗。于是,他用沙子搓去粘在手、腿皮肤表面的油污。时间一长,油污渗进了皮肤,奇痒难忍。可他毫无怨言,一如既往地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很快升任为主任机工。

为了保证柴油机正常运转,以确保钻井进尺,他加班加点是常态,受到队领导和钻工们的好评。1958年,他被评为新疆石油管理局先进生产工作者。

肩负重担,学技术解难题

1964年6月30日,新疆石油管理局决定将水电厂分为克拉玛依电厂、克拉玛依供水大队两个二级单位,张正仁被调到了刚刚成立的供水大队三泵站,任务是为克拉玛依供水。张正仁的工作依然是维修站上的设备。无论白天夜晚,只要设备出现问题,他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加班抢修。

转眼,时间就到了20世纪70年代。当时,为了保证职工的生活供应,新疆石油管理局要求各基层单位兴办农场。供水大队计划在白碱滩地区开辟一片土地,种植蔬菜,以丰富职工的菜篮子。供水大队的农场是一片盐碱地,一脚下去就是一个碱窝窝,而且地面沙包起伏不平。要想把盐碱地变成良田,必须推平地表,对盐碱地进行改造。

供水大队经费有限,无力购买推平土地需要的推土机、拖拉机等大型设备。一台苏联产的淘汰的拖拉机成了大队开发新农场的希望。可这“洋设备”买不到零配件,只有改装成“东方红-54型”拖拉机,才能正常使用。于是,供水大队成立了以张正仁为班长的拖拉机改装修理班,他带领五六名职工开始了对拖拉机的改装工作。

虽然在部队时上过文化培训补习班,但仅有高小文化水平的张正仁面对这台苏联产的拖拉机,也一时不知从何下手。他找来书籍、图纸,仔细研究东方红拖拉机与这台苏联产的拖拉机结构的异同。逐项检查,看这台淘汰的拖拉机哪些零部件还能使用,不能用的就换掉。琢磨得差不多了,张正仁便开始寻找零配件。接着,他连夜装配,一次不成功,拆了再装。有时,配件丝扣不合适,就自己去加工。为了找齐零配件,张正仁记不清跑了多少地方,换了多少次零配件。

两个月苦思冥想、东拼西凑、拆卸装配,他们终于将淘汰的苏联产的拖拉机改装成了中国式的东方红拖拉机。修理班的工人们高兴极了,都想试试这台亲手改装的拖拉机的威力。

第二天清晨,张正仁早早来到修理部,将拖拉机擦得干干净净,然后跨上驾驶座,手握方向盘,“突突突”地一路驶向白碱滩,气宇轩昂地开进了即将开发的供水大队农场,将拖拉机交给了驾驶员。站在无垠的旷野中,看着自己和兄弟们用两个月时间改装的“东方红”威猛地在盐碱地里大显身手,张正仁心里乐得像是喝了蜜。

刻苦钻研,破难关成“大拿”

张正仁的技术实力日渐凸显。不久,他便调往供水大队修理部。他一如既往地刻苦钻研,几年间,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成为一名人人交口称赞的设备修理和改装技术“大拿”。之后,张正仁发挥技术潜能,再次带领同班工人,千辛万苦将一辆带架子的钻井用车改装成了解放牌汽车,既提高了工效,又为国家节约了资金。

张正仁在油田工作了几十年,只讲奉献不讲个人利益。有了棘手的问题,无论工人还是领导,首先想到的便是张正仁。有一次,白碱滩泵站一台机泵出了故障,别人去都没修好。后来处长点名,让张正仁前去修理,他一去就“手到病除”。

1977年3月,供水管理处成立了“技术攻关队”。供水处领导找到张正仁,对他说:“你是技术大拿,处里研究决定,派你去攻关队,把咱们处里的技术难题攻下来。还需要谁,你自己挑……”张正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攻关重任,先后成功完成了“包饺子机”“洗碗机”“豆浆机”等研制项目。这些设备投入使用后,不仅改善了职工生活,还减轻了食堂职工的工作强度。尤其是他为白杨河水库管理站食堂发明的“水吹泵”,无须用电,靠渠道水流的力量推动机泵,就可将水从低处打到高处,满足了食堂用水的需要。

张正仁凭着努力钻研,硕果累累,被评为新疆石油管理局先进生产工作者,并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时间:2023-07-18    来源:新疆石油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