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油田故事
彭希龄:勘探路上铸诗行
■彭希龄 口述 李春华 记录整理
彭希龄 李春华

彭希龄手绘稿。

1958年,克拉玛依的地质工作者在帐篷外看图纸。

20世纪60年代,彭希龄在现场分析、研究地质报告。

20世纪80年代,克拉玛依地质工作者正在踏勘井位。

彭希龄携家带口远赴南疆,参加石油地质勘探会战。在那个跃进、浮夸的年代,他以踏踏实实、坚持科学的作风不仅带头明确了喀什地区地层系统的地层归属,重新绘制英吉沙地区构造图并进行精细解释,而且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石油地质勘探工作者

彭希龄所在队的工作地区是玛纳斯河以西,营地设在岸边绝壁的戈壁台地上。彭希龄每天都从这儿下山过河到工作点,回来又从这儿上山。每走一步,脚下的砾石都往下翻滚。上坡的时候会特别吃力,进一步退半步,他要歇息好多次才能回到营地

为了一张油区精确的地质图,他用双脚走遍了油田的中心地带,而且沿山边一直步步追索到九区后山边上的白沟一带,使他对油区的地质、构造、油气分布有了扎实的了解。在他的脑海中,似乎浮现了稳定的湖盆沼泽区域历经沧海桑田化成油的过程

★人物简介

彭希龄

中共党员,1933年3月出生于贵州黄平。1954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1954年下半年在陕北盆地西缘做石油地质普查。1955年上半年赴玉门油矿学习。1955年6月调入新疆石油公司(新疆石油管理局前身)地调处,长期从事石油地质调查和勘探综合研究工作。曾任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地质师、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6年被评为“自治区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1989年被评为“自治区优秀专家”,1992年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授予“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称号。

在天山脚下和准噶尔盆地之间,他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箴言。

在峻岭和狭路上,他镌刻自己的勘探格言。

他竖起出征的旗帜,剖开地层,排列出沉积序列,熔铸成“我为祖国找石油”的铮铮誓言。

这一切,在彭希龄的心目中都满怀诗意油情。

西出阳关有故人

1955年6月,西安钻探局撤销。彭希龄跟随机关大队人马,在兰州分乘20多辆新疆派去的嘎斯敞篷大卡车浩荡西进。

在年仅22岁的彭希龄眼里,西出阳关充满着探险的味道,对于路途所遇的颠簸、风沙和饥渴,他都没有放在心上。星星峡的荒寂戈壁、哈密的六根棍马车、鄯善的坎儿井、火焰山的奇热……他看到什么都感觉新鲜,对即将为新疆石油工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添砖加瓦充满了热情和向往。

来到乌鲁木齐后,彭希龄被分配到新疆石油公司地质调查处地质科,在总地质师田在艺的直接领导下工作。田在艺的为人处世、所授知识技艺和思考问题的方法都给他带来很大的影响。在新的工作中,不论是野外队、专家组,还是处机关,性格爽朗的彭希龄很快结识了不少朋友。

不久,彭希龄来到独山子。当他登顶泥火山,整个矿区尽收眼底。他在夕阳西下的傍晚展望未来,至今想起来仍历历在目。

新疆的冬天,来得早去得晚,风雪大,寒流多,所以在林木的枝头常缀满冰花。这在来自南方的彭希龄看来充满了诗意,同事为他拍了一张单人照,他在背面特意题诗一首:

看那枝头的银絮

听他心底的笑声

严寒没什么可怕

因为生活在沸腾

——伟大的祖国在前进

诗行里,透露着彭希龄投身新疆石油开发建设事业的热情和决心。

星光不负赶路人

冬去春来,转眼间到了1957年5月,领导给了彭希龄一个到生产一线锻炼的机会。也是在那一年,他被任命为准噶尔盆地综合研究队的负责人,来到了天山脚下。

彭希龄所在队的工作地区是玛纳斯河以西,“首战”安集海,任务是做标准剖面。乌拉斯台支流河口附近的安集海河两岸是高近200米的砾石绝壁,河口对岸壁顶有一个小豁口,壁腰以下是一个陡坡,坡上留有一条迂回的羊肠小道,他们的营地设在岸边绝壁的戈壁台地上。彭希龄每天都从这儿下山过河到工作点,回来又从这儿上山。每走一步,脚下的砾石都往下翻滚。上坡的时候会特别吃力,进一步退半步,他要歇息好多次才能回到营地。

道路崎岖不平,为了省时省力,学骑术也成为一关。彭希龄到达夫子庙一带工作的时候,他的骑术已经非常高明,可以像牧民一样在陡坡小路上骑行,甚至把骑马当成了一种乐趣。

山前构造干燥荒瘠,勘探队在玛纳斯背斜上工作时用水不便,都是限量使用。彭希龄的衬衫上汗迹斑斑且已穿孔,可他依旧不舍得洗澡洗衣服。他乐观地想,反正成天在地上打滚,那不如多穿一天算一天吧!

星光不负赶路人,在天山脚下的这片土地,彭希龄大开眼界,积累了丰富的地质工作经验。他看到了完整的中新生代地层剖面和其中的各种化石,尤其是那些形式多样的油气苗:从马东刹拉到霍尔果斯、齐古的活泥火山、将军沟的地蜡,南安集海“正绿色”生油层中外渗的原油,水磨河向斜轴部齐古组内的油沙,红沟、买以布拉克的大面积油坑,大龙口的软沥青和硬地沥青脉……

1959年入秋时节,彭希龄带领队伍赶到克拉玛依,接受了重新绘制油田心脏地区1:25000比例尺地形地质图的任务。

油田即将投入规模开发,一张精确的油区地质图是必不可少的。他用双脚走遍了油田的中心地带,而且沿山边一直步步追索到九区后山边上的白沟一带,使他对油区的地质、构造、油气分布有了扎实的了解。在他的脑海中,似乎浮现了稳定的湖盆沼泽区域历经沧海桑田化成油的过程。

彭希龄和同事们不但完成了同张恺、赵白1955年所测地质图的拼接,还舍弃了南克拉玛依队对该区吐谷鲁群不合理的方案。按照彭希龄的想法,他们依据白沟和山边克拉玛依组地质资料,将克拉玛依组做了进一步科学合理的划分、填图,最终绘成一张统一的地质图。同时,完成了一份极有价值的综合报告,为油田开发提供了一份权威而实用的资料。

1964年春节刚过,彭希龄接到新疆石油管理局调令,携家带口远赴南疆,参加南疆的石油地质勘探会战。在那个跃进、浮夸的年代,他以踏踏实实、坚持科学的作风不仅带头明确了喀什地区地层系统的地层归属,重新绘制英吉沙地区构造图并进行精细解释,而且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石油地质勘探工作者。

壮志凌云筑梦人

20世纪60年代,经过勘探,准东地区一度被寄予厚望,但是由于中国石油勘探技术所限,没有取得实质性勘探成果。

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石油勘探开发技术进入第三次革命,国外石油地球物探技术已取得长足的进步。

20世纪70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迎来改革开放新纪元,停滞的北疆石油勘探事业也重新启航。新疆石油管理局签订了我国陆上油田与国外的第一份合作合同,引进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法国CGG公司的地震技术成果,从而开创了新疆石油勘探地震数字化新的历程,使地震数据年采集量由原来每年几百公里一跃为几千公里,效率和水平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79年,彭希龄听从组织安排,从南疆归来。时隔近15年,他见到了已任新疆石油管理局副总地质师的宋汉良。宋汉良说,属于咱们的石油地质勘探事业即将迎来春天。

那时候,彭希龄的专业水准有目共睹,领导和同事对他寄予厚望。因为历史原因,他还是一个技术员。经过研究,彭希龄被提拔为副主任地质师。而后,彭希龄赶赴北京参加石油部组织的石油遥感勘探技术学习,组织上再次提任他为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地质师。

1981年,新疆石油管理局成立准东勘探开发指挥部,彭希龄任副指挥。而后指挥部成立盆地研究大队,彭希龄任大队长,李立诚任副队长。彭希龄对组织的培养充满了感激之情,并深感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之重。

在法国CGG地震队来此之前,石油钻井勘探的重点在克拉美丽山南。在引进国外先进地震技术的助力下,准噶尔盆地这片土地的地质资料搜集得越来越多,彭希龄、李立诚等石油地质勘探工作者,加班加点、不分昼夜地分析、研究,解释、撰写地质报告,提出了应该“调头”向克拉美丽山北,他们对这片盆地下蕴藏着大油田越来越充满希望。1983年5月1日,准噶尔盆地东部火南构造顶部的火南1号探井在上二叠统平地泉组中取得含油岩心,证明了“调头”的决策是正确的。7月1日射孔即外溢工业原油——一个工业油田在准噶尔盆地东部诞生了。这是近年来,新疆石油勘探工作的重大成就之一,预示北疆地区的石油工业将有一个新的飞跃。作为盆地油气研究领头人,彭希龄功不可没。由他和李立诚主笔撰写的论文《火南油田的发现及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含油前景的展望》,为火烧山油田的发展提供了指向性意见和学术支撑。

此后,彭希龄主笔的《准噶尔盆地东部背景区烃类微渗漏研究》《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机载遥感油气资源勘探方法研究总结报告》《准噶尔油气区》等诸多的学术成果相继出版和发表,为后继的准东地区石油地质勘探和油气开发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学术依据。

征程自有后来人

时间很快进入20世纪90年代。春天,五彩湾的积雪在渐渐地融化,红色的山丘,交错的沟壑,透露着一种原始、粗犷的美。

彭希龄旧地重游。陪同的准东开发部的工作人员对他说:“彭老,我们根据地震地质成果图在侏罗系、三叠系、上二叠系发现了圈闭,在彩南背斜打下了彩参2井,因此发现了彩南油田。后来,研究你们当年的重磁力成果报告才发现,你们在1964年去南疆前,就已经用重磁力研究成果在彩南构造上部署了探井,与20年后的区域探井和地震地质成果,认识相当一致。现在看来,你们当时是非常有眼光的!如果坚持下去,说不定彩南油田就由你们而提前发现了20多年,太可惜了。”

彭希龄笑笑说:“没什么好可惜的,时势造英雄。五六十年代可用的资料少,还处于油气地质普查阶段。八九十年代,地震已是详查阶段。我们那个时候,地质资料不足,重磁力提供的地质信息并不可靠和精确。再加上钻井技术也不发达,即使打井,也钻不到彩参2井近4000米的含油油层。所以,认识很重要,但是技术更重要。大油田的发现,是跟着勘探技术走的。我们有属于我们的历史,你们也有属于你们的时代。”

如彭希龄所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机遇和担当。进入21世纪后,三维地震普遍部署,到了精查阶段。而现在,小面积三维部署的实施已经可以做到目标勘察了。圈闭的发现和探井的部署是石油研究人辛勤工作、呕心沥血的成果。油气田不论在哪一代人手里发现,那是油气田的幸运,是石油人的幸运,是时代的幸运。

退休以后,彭希龄常常回忆往事。他想起1987年秋末冬初之际,自己奉命率团出访英国归来,乘坐中国民航波音747客机飞临喀喇昆仑上空看到的场景。那是黎明时分,晨曦从万米高空的云间缝隙往外散射,在远处天穹消失。没有多久,太阳把云驱赶到天边,顷刻间,乾坤朗朗,景色清明,晨阳辉光洒满机头,仿佛圣殿一样。他不禁默默地在心中祝福:“早晨好,我伟大的祖国!”

在那一刻,他仿佛隔窗看到了克拉玛依油田的早晨。是的,油田的早晨很美,这可是几代石油儿女艰苦卓绝、不懈奋斗创造的结果,改天换地,来之不易。

黑油山下的拓湖就是例证。克拉玛依常年无地表径流,滴水不存。湖区所在原是一条大干沟、垃圾坑,雨来淌水,风来扬尘。经过改造,建园造林,筑湖蓄水,在黑油山下的戈壁荒滩上竟然也微波荡漾,意趣不凡,成为油城美景。

彭希龄不由得诵起曾经写下的诗句:

黑油山下有拓湖,

湖水全从汗水出。

十万儿郎卅载汗,

边陲野地成画图。


克拉玛依又一批 新油井投入生产

★光辉岁月

新华社克拉玛依1963年9月24日电 到目前为止,克拉玛依油田今年又有一批新油井建成投入生产。

克拉玛依油田上的一排排钻井井架,目前正在继续从油区中心向四方伸去。新近完成钻井任务的巨型井架,由十几台拖拉机牵引着搬往新的钻井井位。

新疆克拉玛依油田是我国在1958年正式开发的新油田。经过最近几年的建设,现在这里已经有大量油井同时为国家生产原油。炼油厂、供油田用的引水工程和几条长距离的输油管线,也建设起来了。四通八达的油田公路、输电网和电讯联络网,已经把分散在广大油区的采油厂、钻井队、炼油厂联成了一个整体。

为了进一步扩大原油生产和增加原油品种,今年这里又开始了新的基本建设工作。目前这里有15项工程在施工。这些工程包括油区调整、大型火力发电站、高压输电网和炼油厂扩建等。

——本文摘自《人民日报》1963年9月25日2版

克拉玛依——乌鲁木齐 铺设新油管

新华社乌鲁木齐1980年2月23日电 一条全长近300公里的输油管道正从克拉玛依油田向乌鲁木齐加紧铺设。

这是克拉玛依到乌鲁木齐的第二条输油管线。它建成以后,将使克拉玛依原油输出能力增加两倍以上。

克拉玛依油田生产的原油,大部分要运往乌鲁木齐和兰州等地加工。过去,从克拉玛依向乌鲁木齐运送原油,完全靠车辆运输,常常影响原油加工单位的生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73年从克拉玛依到乌鲁木齐铺设了第一条输油管线。

——本文摘自《人民日报》1980年2月24日1版

★时代回声

@郑向阳

耄耋之年志坚笃,

情系油田常叮嘱。

越是困难越向前,

突破禁区增产储。

转战南北万里路,

擒住油龙缚气虎。

光荣传统永牢记,

辉煌成就众人铸。

@澎湃

壮志凌云筑油梦,铸诗勘探写征程。向快乐勘探的前辈专家学习!

@无侦伟

涓涓细流汇江海,石油专家真英雄!

@vera

油田的早晨很美,这可是几代石油儿女艰苦卓绝、不懈奋斗创造的结果,改天换地,来之不易!在彭希龄老前辈的回忆里,我仿佛看到石油人与戈壁为伴,与日月同行的身影。作为新一代石油人,我们更应该学习前辈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因为这是历史的责任,是时代的使命。发扬能吃苦、肯奉献的精神,让我们每一名员工都能成为新疆油田良好形象的名片。


时间:2023-07-11    来源:新疆石油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