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油田故事
干部深入现场积极采取保温措施
克拉玛依原油增产

★光辉岁月

据新华社克拉玛依1960年12月15日电  新华社记者吕鸿祥报道:克拉玛依油矿干部深入生产第一线的情景说:现在,克拉玛依已是千里冰封的世界。油矿各级干部,冒着零下二十摄氏度严寒,最近纷纷背了铺盖到井边搭篷落户,同工人一起吃在井边、睡在井边、劳动在井边。有些被严寒所迫而不出油的井,流出了原油;许多低产井创造了新纪录。全矿12月份前五天的原油日产水平比11月下旬提高了3.3%。

在采油二大队党委书记王照明的“试验井”边,每天都可以看到王照明和干部、工人们一起,观察油井,研究采油操作。这个大队的生产地区连日因气温急剧下降,原油保温炉温度不够,容易结腊,威胁着原油生产。王照明白天走遍各井,观察,访问,夜里围在地窝子里的灯下,和工人研究分析保温炉结构,他们决定把炉腔扩大,烟囱加高。王照明和工人们一道挖土、搬砖,改建保温炉。改建后,温度比原来提高两倍。接着,全大队普遍推广“书记炉”的经验,同时展开“三百满堂红”(百分之百的炉点火,百分之百的炉烧到一百摄氏度,百分之百的炉使用一百天)的群众运动。他们终于战胜了严寒,11月份提前超额完成国家计划,12月以来,原油日产水平又比以前提高了10%以上。

夜里,在油田东南部第三采油大队工地,大队党委书记等干部和工人们手提管钳,紧张地在巡逻。尽管人们的眉毛上、帽沿上结下白白的霜花,但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到丝毫寒意。七队党支部书记徐天明,两个多月以前刚调到这个"后进"队来。他发现夜班产量老是比白班低,有人说这是“规律”。但徐天明决心跟班劳动,“打破砂锅问到底”。从此他资料不离身,本子不离手,边劳动,边看,边问,把每口井的变化情况和伙伴们各种不同的看法都记下来,一有空就和工人一起研究,终于找到了炉子护理不善的原因。他针对操作制度上的漏洞,制定出夜班工作“八字法”,并在十四号站试验。结果,夜班低产的“谜”揭开了。全队11月份30个夜班,有27个夜班的产量高于或等于白班。

在露天作业的油田上,风对冬季生产的破坏性并不亚于严寒。11月19日,近年来稀见的九级风暴袭来了。采油区顿时天昏地暗,风卷起砂石满地翻滚着,载重七吨的巨型油罐车也被迫停在路旁不敢动一动。为了“向风暴争油”,二大队队长张栋把工人安排在屋里避风,自己却钻出地窝子,在狂风中把油井检查一遍又一遍。就这样,抗住了风暴,保住了全队的原油产量。

——本文摘自《人民日报》1960年12月16日3版

时间:2023-07-04    来源:新疆石油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