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油田故事
实干担当 不负韶华
——记开发建设新疆奖章获得者李平
沙露 米尔夏提·尼加提

工作中的李平。新疆石油报通讯员 米尔夏提·尼加提 摄

他探索降本增效良方,变“故障维修+预知维修”为“预知维修+预防维修”,编制了一机一策的维修策略,攻克技术瓶颈,全面提升机泵管控水平

他创新思维启用一条跨线,将低分切水频次由每小时一次降到6小时一次,并实现油品收率提高近1个百分点

他提出的一项减少压缩机注油量创新,每年可为车间节省资金近4万元,还因设备达到最佳运行状态,减少了维修频次,节约维修成本近10万元

他是克拉玛依石化公司的主要生产骨干和优秀的基层技术能手;他拥有开发建设新疆奖章、优秀共产党员、除隐患安全卫士、十佳员工、专家工作室带头人等多项荣誉。

他就是李平,克石化炼油第二联合车间第一党支部副书记、高级技师、设备技术员。李平今年45岁,荣誉背后,是他从一名普通员工一步一个台阶的成长脚印。工作24年,李平将青春全部奉献在了克石化生产一线。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李平的秘诀是——做什么事,都要主动担责重实干。

转变观念 钻研探索

自参加工作以来,李平始终将“爱岗敬业”这四个字铭记在心,在工作上不断钻研探索。成为一名优秀员工一直是他前进的动力和目标,“这是我们车间传承下来的理念和作风,不断地推动着整个车间前进。”李平说。

随着当前车间降本增效工作的不断深入,李平认为,曾被很多人认可的“大项目才会有大效益”观念应当转变了。通过抓优化、抓细节,让每名车间员工都肩负成本控制指标,人人心中有本明白账,才能有效堵住“出血点”。但随着常规项目降本增效的空间越来越小,如果还固守以往的思维定式和工作方法,就很难取得新突破,对此,李平的观点是:大平稳才能出大效益,设备长周期平稳运行是公司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

李平目前主要负责车间动设备的管理工作,他大力推动设备基础精益化管理,通过对机泵运行状况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变“故障维修+预知维修”为“预知维修+预防维修”,编制了一机一策的维修策略,攻克技术瓶颈,全面提升机泵管控水平。

炼油第二联合车间有一套装置曾经开停工及更换方案比较频繁,在装置开、停工及更换方案过程中多次发生过泵机械密封泄漏的情况。该装置回流泵输送介质为汽柴油等易燃介质,介质即使是轻微渗漏,也会对安全生产造成重大的安全隐患。

以前员工的做法是有故障了就去维修,一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设备故障频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平查找分析故障原因,通过改造增加小流量线,将泵出口物料部分返回入口,以平稳泵出口流量。实施后,效果立竿见影,故障频发问题得到彻底消除。

“如果员工的积极性都能被充分发挥出来,大家都为提质增效出主意、想办法,涓涓细流就能汇成江河湖海。”李平说。

打破禁锢 创新思维

谁也没想到,一条不到两米的跨线的启用,就解决了克石化当时8.5万吨/年加氢处理装置的一个老难题。

克石化公司炼油第二联合车间副主任马洋介绍,装置高低分分离效果不好是加氢处理装置存在的一个老问题。油水分离不彻底,通俗地讲,就是装置高低分设备在炼制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油中含水,切出的水中又带油的现象,这一问题给装置安全高效运行带来很大挑战。

为减少这样的不利影响,炼油第二联合车间也先后采取过一些措施,只是虽然分馏塔等液面控制稳定了,可加热炉炉管振动的问题却始终未能得到有效缓解,整体效果并不理想。

“能不能利用分馏塔底泵204出口到炉202的那条自身存在的跨线,来解决这一问题呢?”当时李平还是该车间的一名班长,他将这一想法提出时,立即得到车间干部的支持。

那是位于加热炉前一片密密麻麻管带上的一条不到两米的跨线。按照李平的想法,启用这条跨线,增大加热炉入口流量,也就意味着减少了炉管油品中的含水量,这样炉管振动的消除就成为可能。

最终,车间通过启用跨线后发现,低分切水频次从每小时一次降到现在的6小时一次,不但降低了岗位人员的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油品收率比之前提高了近1个百分点。这样的实施效果比此前大家预想的还要好。

其实,这条跨线一直都在。“多年的生产经验有时可能成为人们思想上的一种禁锢。”马洋说,“启用跨线,是李平打破禁锢、创新思维的一个极为生动的事例。”

心系企业 善作善成

几年前,李平发现焦化汽油加氢装置的压缩机在使用过程中注油量过大(每分钟20至30滴),这会引起油料过度消耗、运行成本增加等一系列问题。经过多次观察研究,李平结合自己的设备管理经验,建议将压缩机注油量调小至每分钟6滴。

“但一直以来,我们都这样加润滑油,多少年了,注油量没有变过。”“以前加这么多油也没出现过问题啊。”“要是加少了,造成设备拉缸损坏、装置停工怎么办?”……班组员工对此提出诸多质疑。

“出现任何问题,我来承担责任!”李平斩钉截铁地说。

“他之所以能如此说,是因为此前他已做了充分的科学调研。” 马洋说。

首先,通过研究设备说明书,李平了解了设备的最佳运行状态:润滑油适量的情况下可较好地形成油膜,保证填料和气缸润滑,一旦过量,油膜产生的张力就增大,增大压缩机气阀开合的负荷,缩短气阀使用周期,不利于设备长周期运行。随后,他又对设备配件、填料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如今的填料属于新型无油润滑密封填料,自润滑性能良好,摩擦系数小,已不需要大量使用润滑油。最后,他还与设备厂家进行了沟通确认,证实了“每分钟6滴润滑油”注油量的可行性。

建议得到施行,但员工已固化的行为方式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轻易改变的。

一开始,巡检员工还是会按照以前的方式加油,或者把李平调小的注油量调大。这搞得李平“哭笑不得”,只好跟他们打起了“游击战”——每两个小时,他就要去重新将注油量调小。

不仅在行动上主动担责,勇于担责,李平还通过思想宣传“双管齐下”,抓住班前会、每周例会、班组培训会等一切机会,从员工切身利益出发,以减轻工作强度为切入点,让大家逐渐了解和接受减少压缩机注油量的重要性和利益点。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大家通过大半年的实践观察,也验证了压缩机“每分钟6滴润滑油”注油量的可靠性,班组员工的固有思维终于得到彻底转变。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马洋说,别看只解决了一件看似“芝麻绿豆”般的小事,但实际上,这一创新改变不仅能为车间每天节省至少5公斤润滑油,两台机组一年可节省资金近4万元,还因设备达到最佳运行状态,减少了维修频次,节约维修成本近10万元。同时,还减少了员工的劳动强度以及污染物的产生,从人员、机器设备、润滑油物料、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均获得了实效。

模范引领 求真求效

工作之余,李平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的“传帮带”使命。他领衔建立“专家党员工作室”,以师带徒为载体,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团队成员根据自身特点传授技艺,培养高技能骨干,培养出了3名高级技师、3名班长、多名优秀实习生,切实发挥了一名党员的模范引领作用。

多年来,李平组织党员技术骨干开展技术攻关,累计节能技术改造25项,每年节约能耗116万元;积极开拓创新,参与和负责技改技措项目达50多项,参与和撰写技术论文15篇,消除各种隐患300多处, 确保了生产安全,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车间改造项目施工过程中,李平主动放弃休假,坚守施工一线,确保了施工安全和工程进度;他心系企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平均每年提出合理化建议50多条,为企业生产提质增效作出了积极贡献。

“讲实干、重实践、求实效”,这就是李平作为一名基层共产党员所散发出的最真实的精神气质。

时间:2023-06-13    来源:新疆石油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