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油田故事
王孝佳:“勤业精业成业”的石油人
王孝佳 熊晓丽

中共党员,1940年12月出生于湖南衡阳。1958年参加工作,历任新疆石油管理局南山后峡钢铁厂炼焦工,新疆石油管理局独山子新源铁厂基建工,新疆石油管理局采油一厂采油二队采油工、材料科供应员、劳动服务公司副经理。1965年被评为“自治区五好职工”。

王孝佳生得一副典型的南方人的身板,可是干起活来却虎虎生风,不落人后。打柴火如此,挑煤也如此。他总是挑起两箩筐的煤炭,大踏步地往炼焦窑里送。一座窑装满了,再装另一座,周而复始,不知疲倦

他带上干粮,住在了计量站上。他蹲守在19号油井旁,24小时观察油井生产情况,分析低产原因。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孝佳摸清了19号井的生产规律,并根据这一规律总结了一套提高原油产量的方案

王孝佳清点好回收的物资后,又起草了一份《关于回收物资利用》的报告,建议将回收的物资利用于油田生产。而他爱厂如家,珍惜每一颗螺丝钉的精神在采油一厂、供应处,乃至其他二级单位被传为佳话

1958年,18岁的王孝佳在十里八乡赢得了有文化、踏实、孝顺的好口碑,他也因此被乡里推荐到县上的水泥厂当工人。在当时的农村,这可是一件如同“中举”一般的喜事。当他赶往县民政局报到时,只见院里人头攒动,原来是新疆石油管理局在当地招工。他被招工处喧哗的声音吸引住了,“去大西北,去建设大油田!我知道新疆离家很远,可是好男儿志在四方,我心动了!”王孝佳回忆说。

不久,他就和同乡的40多人一起到了新疆。

去炼钢,冲锋在前

辗转一路到了乌鲁木齐的王孝佳却被分配到了新疆石油管理局所属的南山后峡钢铁厂,当了一名炼焦工人。既来之,则安之。王孝佳没有因工种的变动有任何的怨言,他很快安下心熟悉起工作环境。

在那个大炼钢铁的时代里,煤是稀缺的,怎么办?用柴火替呀!还没入冬,可是山坡上早就被白雪覆盖,王孝佳和大家一样穿上毛毡靴,套上防滑靴套,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在众人眼里,王孝佳生得一副典型的南方人的身板,可是干起活来却虎虎生风,不落人后。打柴火如此,挑煤也如此。他总是挑起两箩筐的煤炭,大踏步地往炼焦窑里送。一座窑装满了,再装另一座,周而复始,不知疲倦,不偷奸耍滑。他的踏实肯干,大家都看在眼里,到了年底,大伙儿一推选他当“炼钢红旗手”。

一天下班后,领导来找王孝佳,说组织上决定送他去石油学校带薪学习。经过深思熟虑后,王孝佳放弃了,领导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都拿了工资了,怎么好再拿着工资去读书?拿了工资,就要好好出力干活!”

半年后,新疆石油管理局准备在伊犁新源筹建钢铁厂,为了让筹建中的新源钢铁厂迅速打开局面,南山钢铁厂挑选了一批能吃苦且工作积极的同志前去支援建设,王孝佳自然就成为首选。

虽说已是三月,可是位于天山北麓的伊犁河谷仍然寒冷如冬。王孝佳和同志们一起,坐着一辆带有帆布大蓬的卡车到了新源钢铁厂厂址。放眼望去,远处是白雪皑皑的天山山脉,眼前除了两座高高耸立的炼铁炉就是茫茫雪原。没有厂房、没有宿舍、没有一切生产和生活设施,大伙儿这才理解了什么叫“白手起家”。说干就干,他们跳下卡车,没有人去管个人的行李,操起顺手的工具,在厂领导的带领下选择了一处平坦的开阔地,用十字镐、铁锹、砍土曼挖开冻硬的土层。一时间,工地上响起了“叮叮当当”的“交响乐”。在王孝佳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挖出了宿舍,搭起了厂房,在滴水成冰的季节里硬是让钢铁厂运转了起来。

由于工作出色,1960年,王孝佳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被派到新疆石油管理局在乌鲁木齐的党校参加了为期一年的学习。1961年秋,新源地区发生了地震,钢铁厂的两座炼铁高炉在地震中受损,无法开展正常工作。根据上级部门的指示,钢铁厂只留下几名工人看守工厂,王孝佳和其他人员全部撤回到了克拉玛依。

去采油,以站为家

王孝佳拿着介绍信到采油一厂人事科报到后,被分配到了采油二队17号站,成为一名采油工人。

而此时的克拉玛依油田正陷入“两降一升”的困境之中。王孝佳所在的采油队有一批老井,因产量较低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又可惜。为了摆脱困境,保证原油上产,队领导在工人中开展油井分析活动,将油井分解到每个采油工,要求人人想办法、查原因、找规律。

王孝佳虽说是新人,可是他上手很快。接到任务后,他立刻赶到负责的19号油井,细心观察井口变化。发现井口时而出气,时而出水,时而出油,说有规律又没有规律。路过的老工人看见王孝佳抓耳挠腮围着井场转,笑着说:“年轻人,想摸清油井生产规律,不是你这样转就能转出来的!”王孝佳把心一横,暗下决心——我不信我找不出来!于是,他带上干粮,住在了计量站上。他蹲守在19号油井旁,24小时观察油井生产情况,分析低产原因。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孝佳摸清了19号井的生产规律,并根据这一规律总结了一套“出气关阀提压力,出油开阀增产量”的提高原油产量的方案。

王孝佳大胆尝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19号井一天的采油量提高了数百公斤。队领导知道后,忙来询问。王孝佳为了把这一结论做实,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方案,只是回答说,再看看。经过一段时间的再实践、再观察,确定19号井的产量稳定后,他才把自己的增产方案报告给队上。经过确认,方法有效。于是,队上组织召开现场会,让王孝佳作了经验介绍。方法推广后,采油二队的产量得到了有效提升,受到上级部门和同志们的好评。

管材料,降本增效

1964年4月,王孝佳调到采油一厂材料供应科担任现场材料员。面对新的工作,王孝佳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他不等不靠,迈出自己的“步伐”。第一步,先了解“家当”。全厂有多少个基层生产站、队?每个站、队下辖多少座计量站?每座计量站管多少口油井、注水井?每口油井、注水井的方位在何处?第二步,要来油井井位图,骑上自行车,揣着干

粮,背上水壶,实地查勘。

这第二步看上去容易,实际上却非常艰难。那时,采油一厂管辖着红山嘴、二中区、二西区、二东区、五一区所有油井,即使有辆自行车,他也在戈壁荒滩上来回穿梭了8个月。从乍暖还寒的春天,到高温酷暑的夏天,再到风沙弥漫的秋天,他骑着自行车丈量着一口又一口井的位置,用自制的8开白纸大本子记录着油井是否完好,是否需要更换材料……

每每回忆到这里,王孝佳都不自觉地说:“我记得,那段时间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家面临许多困难,许多人都饿着肚子还要给我们油田建设支援各种物资。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有些人在工作上不是那么严谨。修井、采油、钻井作业完成后,场地上会遗忘、散落下一些油管、套管、柴油机、阀门等大小不一的生产材料,有些还能用,有些甚至还是新的。这怎么能行呢?大家都在勒紧腰带保生产,再大的家业,也不能这样去浪费!”

于是,王孝佳迈出了第三步。他将那些材料的名称、尺寸、用途整理成一份报告交给了科长,并说:“这些材料都来之不易,是国家的财产,我们应该把能用的收回来接着用,不能用的修修补补再利用,实在不行的还可以卖废品。总之一句话,不能就让它们躺在戈壁滩上。”

科长被王孝佳言简意赅的话语感动,同时也被他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厂如家的主人翁意识所折服。原来,这个天天往戈壁滩乱跑的职工是一个“宝贝”。科长第一时间向厂领导作了汇报,厂领导立即作出指示:所有半拖挂车、拖拉机,只要没有生产任务的都到材料科报到!

一时间,全科的同志都行动了起来,按照王孝佳提供的第一手资料,赶赴各个散落着生产材料的井场、角落,将它们一一装上车拉回到露天集中堆放点,并按设备的新旧情况、类别等分类安置好,再登记造册。在拉回来的物资中有“523B”柴油机70台,井架3座,零散的钻杆、套管、油管数百根,另有不计其数的螺杆、螺帽,以及各种工具。露天集中堆放点被拉回来的物资越堆越大,那个场景让人咋舌,真可谓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王孝佳清点好回收的物资后,又起草了一份《关于回收物资利用》的报告递交给了厂领导。厂领导非常重视,又将这份报告转给了新疆石油管理局器材供应处,建议将回收的物资利用于油田生产。供应处立即给予采纳,将全新的材料重新分配给所需单位;把还能修的材料交给维修单位,修旧利旧;把完全报废的运往乌鲁木齐材料库,拆下零部件,让它们各尽所能。

至此,王孝佳才松了一口气,而他爱厂如家,珍惜每一颗螺丝钉的精神在采油一厂、供应处,乃至其他二级单位被传为佳话。后来,新疆石油管理局器材供应处下发通知,要求所有用料单位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严格遵守“修旧利旧”制度。也因此,王孝佳于1965年获得“自治区五好职工”的荣誉称号。

王孝佳先后调过6个单位,干过4个工种。他用一生践行了“服从工作需要,党叫干啥就干啥,甘愿当颗社会主义建设的小螺丝钉”的初心。

编审:宣庆勇

顾问:王新明 郭仲军

王连芳 杨建堂  尹文忠

蒲光勇 刘宝宏 丁仲贻

20世纪60年代,工人们把自己炼出的优质钢抬往铸造车间加工。(图片据新疆石油报资料图)

20世纪60年代,工人们在观察油井压力。(图片据新疆石油报资料图)

20世纪60年代,一名采油工正仔细检查油井设备。(图片据新疆石油报资料图)

20世纪60年代,工人们积极开展修旧利废活动,用修复的废料解决了设备维修中许多问题。(图片据新疆石油报资料图)


开发浅油层人人都能干

人民日报克拉玛依1958年11月8日电 克拉玛依矿区职工创造了一套开发浅油层的方法,从钻井、采油、输油到炼制原油,设备简单,操作容易,成本便宜。石油工业部克拉玛依现场会议认为这是我国全民办石油的好途径。

克拉玛依地区浅油层油田面积约二百多平方公里。过去,认为开发任何油田都需要大型机械设备、大量钢材。要这样来开采产量不高的油田,很不合算。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克拉玛依大片浅油层油田一直被看作没有工业价值。石油工业部今年提出土洋并举、全民办石油工业的方针后,经克拉玛依职工摸索,找到了适合这种油田具体条件的开发方法。这种方法是:在钻井方面,他们采用轻便的小钻、自制成简单的井架,用小钻头打小眼井,井内不下钢质套管和油管,井口装置简单井口装置。用这种方法和设备,每月每部钻机能打十多口二三百公尺深的油井,每公尺的成本只相当于洋办法打井成本的十分之一。在采油方法上,他们创造了一套只用少量钢材,轻便简单的抽油设备:油田上的输油管线,储油设备和冬季保温设备,都采用了简单的土办法来代替。这种办法是用砖和土坯在油田上建成连结各个油井的自动输油暗渠,代替了钢质输油管线。用这种方法和设备采出的每吨原油,成本只八到十元。在炼油方法上,克拉玛依还试验成功了用简单设备干馏油砂。用这种办法从露头到地面上的固体油砂中可提炼出8%的石油。

克拉玛依职工创造的开发浅油层油田的技术简单,一般农民和家庭妇女都能在短期内掌握。凡是有浅油层的地方,只要购置一部到二部钻机和一些附属设备,就能在很短时间内建成一座有钻井、采油和炼制汽油、柴油、煤油等产品的石油联合企业。

我国浅油层资源丰富,这一套开发浅油层油田的方法找到后,过去被看作没有工业价值的浅油层油田,将为国家提供出大量原油。

——本文摘自1958年11月9日《人民日报》6版


边远地区传捷报

人民日报讯新疆石油管理局上半年在增产节约运动中,加强了经济核算工作,使全局主要成本指标实际成绩较去年同期大大降低。原油成本:克拉玛依矿务局上半年每吨平均比去年同期降低了18.78%,独山子矿务局每吨平均比去年同期降低了21.27%。钻井成本:克拉玛依矿务局生产井降低49.38%,探井降低23.31%;独山子矿务局探井降低了26.94%。

新疆石油管理局生产成本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各级领导普遍重视了经济核算工作。各生产厂处、车间及钻井队发动广大职工群众个个关心成本。克拉玛依矿务局在开展夺油大战的同时,加强了对油田处的成本核算工作,在工人中推行了材料、资产、工资、成本四大员,工人参加管理。

目前,这个局的各族职工正深入地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为保证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和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而继续努力。

——本文摘自1959年8月7日《人民日报》2版


★时代回声

@郑向阳

不图眼前浮华,

立志边疆建家。

历经寒暑考验,

陪伴油井驻扎。

摸清规律调压,

修旧利旧聚塔。

多个领域转战,

全用精彩作答。

@吴侦伟

王孝佳前辈是石油工人的脊梁,祖国建设的基石。

@澎湃

王孝佳前辈敬业勤业精业,甘做螺丝钉,服务油田生产、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我们要向前辈学习、向先锋看齐!

@香香

以前条件不好,可是老一辈石油人都能战胜物质的匮乏、环境的险恶、差距的鸿沟,迸发出强大的创造力,书写出世界石油工业史上的“中国奇迹”。我们也要向老一辈学习,努力奋发,为石油贡献自己的力量。

时间:2023-05-30    来源:新疆石油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