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原因
区块采出程度高、蒸汽吞吐轮次高、低效井多及汽窜加剧
治理手段
采取修井措施实施“挤灰封窜”,解决单井套管外溢问题
治理效果
目前有9口躺井焕发生机,日增油5.0吨,累计增油49.4吨
截至5月中旬,采油一厂采用“挤灰封窜”技术已治理9口躺井,日增油5.0吨,累计增油49.4吨,确保了原油“点滴归仓”,为新疆油田公司“主题教育见行动”夏季上产劳动竞赛增添动力。
随着老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采油一厂稠油油藏目前已受低液量、高含水阶段。加之由于区块采出程度高、蒸汽吞吐轮次高、低效井多以及汽窜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一大批井进入“长眠”状态。
这些躺井已成为制约老油田上产的“顽疾”之一。如何盘活这些“闲置资产”,使其“起死回生”,成为采油一厂稠油产量突出重围的关键。
在资源接替紧张、开发难度日趋加大的形势下,采油一厂将躺井复产工作摆上工作日程。今年初以来,该厂结合开展“转观念、勇担当、新征程、创一流”活动,本着“点点滴滴是效益”的原则,“精耕细作”做好潜力排查,确保提高长眠井的“含金量”。
经过实地调研,该厂技术人员发现大多数稠油油井经过多轮次注汽,在生产过程中,不同层位之间会形成窜流通道,水体侵入油层,导致生产井效率低下。
对此,技术人员加大科研力度,对油井停产原因再认识、再深化,确定单井及区块潜力措施,并结合效益评估,深入分析油井历史上注汽时出现的外溢情况,同时现场判断因表层套管外溢无法注汽的油井,通过精准“把脉”,加大老井再利用。
该厂地质科研人员紧紧围绕措施提产,力求为每口长停井“量身定制”有效措施,在排除周期产油小于50吨且不具备恢复注汽生产条件的油井后,初步锁定了红浅稠油区块的21口油井。这些油井可通过采取修井措施实施“挤灰封窜”技术,来解决单井的套管外溢问题,让它们“重获新生”。
在红浅采油作业区Dh5241井进行转轮注汽,验证了该项技术的可行性后,该厂地质人员立刻乘胜追击,对长期停关井Dh5010实施修井作业,增油效果明显。
预计上述21口井将于6月底全部完成修井措施,进入注汽、生产阶段,届时可恢复日产油12.6吨,全年实现增油2268吨。
下一步,采油一厂将继续精准攻关,加强方案论证,优化恢复方式,加大长眠井恢复力度,确保老油田持续稳产和效益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