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油田故事
.
刘光浩:守护生命之水“老班长”

■王垚(刘光浩之女) 口述   李春华 记录整理

★人物简介

刘光浩,男,土家族,中共党员,1935年12月生于湖南古丈。1956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9年1月转业到新疆石油管理局油田建设工程处,1961年5月调任新疆石油管理局水电厂水渠维护队队长,后任新疆石油管理局供水处副处长、纪委书记、调研员。1964年、1965年被评为“自治区五好职工”,1966年被评为“自治区五好职工标兵”“石油部五好标兵”,1978年被评为“全国石油工业战线学铁人标兵”,1979年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

在狭窄的暗渠内,人只能拎着煤油灯或打着手电,弓腰前行,有时甚至要匍匐着向前爬行。更为危险的是,随时都有遭遇坍塌或被暴发的山洪堵截在渠道的可能。可以说,暗渠维护工作中险象环生

刘光浩向前爬行,随着不断深入,渠道越来越矮、越来越窄,水面越来越高,但他对自己的肺活量有很强的信心。没想到水桶被渠壁卡住了,他选择紧紧地攥着那只被渠壁磨出道道划痕的铁皮桶,被同事硬生生地拖拽成功了

他身上的衣服被刮得倒了过来,腹部、胳膊肘、肩膀、脊背被划出一道道伤痕,渗出了鲜血。可他毫不理会“只要渠道暗渠通水,不影响生产,我们受点儿皮肉之苦算不了什么!”看着这一幕,同事们没有忍住,流泪了

《克拉玛依市志》里有这样一组数字:1957年至1961年,克拉玛依市年平均蒸发水量为3008.9毫米,是同期降水量的20.8倍。这些枯燥的数字道出一个事实:克拉玛依严重缺水!刘光浩就是在这个时候走进克拉玛依的,在百-克水渠线上,留下他无数个深深浅浅的脚印。他始终践行着“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百-克水渠”的誓言。

出军营,海阔凭鱼跃

1935年,刘光浩出生在湖南省古丈县一个贫困的土家族家庭,苦难的生活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少年刘光浩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了感恩之心,对建设新中国充满了热情。1954年7月,他光荣地加入了团组织,并先后担任村会计、生产队长。因为积极上进、工作努力,1954-1955年,他连续荣获湖南省“模范共青团员”称号,湖南省团委发起向模范青年刘光浩学习的号召,他的模范事迹在湖南省广为流传。

1956年,刘光浩开始了为期3年的军旅生涯。在部队,刘光浩怀着报效祖国的心愿,刻苦训练,听从组织分配,在参加的几项军事建设工程中多次立功受奖。1959年,刘光浩服满兵役,面临转业。党中央号召有志青年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刘光浩积极报名,他说:“参与边疆建设,就是戍边!”

1959年3月,刘光浩脱下绿军装,怀着报效祖国和开发建设大油田的愿望,来到遥远而荒凉的克拉玛依油田。

1959年,新疆石油管理局根据对水文地质资料的深入研究,决定修筑一条长75公里的地下暗渠,即百-克水渠,以期彻底解决克拉玛依缺水问题。

就是这个时候,刘光浩转业分配到油田建设工程处一大队。为了让这批油建新兵了解克拉玛依,工程处组织他们参观油田。从克拉玛依市区到百口泉,星罗棋布的井架和采油树从眼前掠过。一路走,一路看,汽车载着这批油建新兵停在百口泉公路段门口。刘光浩跳下大卡车,突然看到一口泉涌的水井,犹如发现新大陆一般地跑过去,掬起一捧吸入口中,一股清凉之感立即沁入心田……回到克拉玛依,刘光浩找到油田建设工程处代理处长曹坤才,发出了疑问:百口泉有那么好的水,为什么不引到克拉玛依来?曹坤才看着刘光浩,感到这是一个有识之才,他说:“好啊,小刘,你有眼光啊!咱们就要修一条水渠,你想不想参加?”刘光浩瞪大了眼睛,非常激动,当场报名参加水渠建设!

个子小,却有大担当

就此,刘光浩开始了自己的供水人生。他加入了水利勘察队,和队友一起,负责在现场勘察地形,开展扛仪器、拉标尺、改线、定线等工作,往返奔波于70多公里渠道勘测线上。1959 年底,勘察队高质量地完成了艰巨的水渠渠道勘测任务。1960年2月1日,百-克水渠全线动工。百里戈壁雪野茫茫,3000多名修渠大军从源头布开长阵,逶迤着甩向水渠的尽头。

刘光浩在家乡曾担任过县里的水利委员,带领乡亲们兴修水利。在部队3年,他也参与过不少建筑工程,掌握了各种混凝土预制件制作技术。而百-克水渠工地,缺少的就是像他这样的技术人才。水渠指挥部领导得知他有如此特长后,将他调往混凝土预制厂。这里成为他展示才华的舞台。

1961年2月起,支撑克拉玛依后来四十年发展的主要“生命线”百-克暗渠全线通水,每天5万立方米的淡水使它成为克拉玛依名副其实的“母亲渠”。

1961年5月,26岁的刘光浩被任命为水电厂水渠维护队一班班长。

通水初期,渠道常因土层下沉而变形。有时,山洪暴发冲垮盖板,堵塞了渠道。为了疏通堵塞的渠道,刘光浩和同事要定期钻到暗渠里,检查水渠四壁有无损坏的情况,并及时维修。从上游到下游,暗渠截面规格分为四类:90厘米×80厘米、80厘米×60厘米、60厘米×50厘米、50厘米×50厘米。在狭窄的渠道,人只能拎着煤油灯或打着手电,弓腰前行,有时甚至要匍匐着向前爬行。更为危险的是,随时都有遭遇坍塌或被暴发的山洪堵截在渠道的可能。可以说,暗渠维护工作中险象环生。在水渠维护队,身高1米65的刘光浩,钻暗渠有着优势。

一开始大家都钻,但看着同志们的长胳膊长腿在暗渠中艰难地蠕动,刘光浩进行了分工:钻暗渠的工作主要由自己来承担,其他人在地面上配合,负责疏通和抢修。笔记本、铅笔头、手电筒,这是刘光浩钻暗渠时的三件“武器”。他左手擎着笔记本,右手举着手电筒,嘴上叼着铅笔头,双肘撑在水中,双脚蹬踏渠底,匍匐前进。看到需要维修的点,就停下来记录。

做表率,舍身排隐患

1963年的一天,正在暗渠中检查的刘光浩突然发现水面在快速上升。进行检查工作的渠段,是要将水暂时排空的。但排空是相对的,渠底还是会有十几厘米深的水在流动。所以,水面突然上升,说明水渠下游被堵塞了。

维护班的同志争先恐后进渠,可刘光浩却沉稳地说:“大家不要争了,我个子小,钻渠道更方便些。再说,我对渠道的情况更熟悉!”随后,他叫地面上的同事给自己脚脖子系上绳子,同时叮嘱大家:“我往前爬一下,你们就把绳子松一下。如果我在里面拽绳子,说明找到了堵塞位置,你们就把绳子往后拉……”

这是刘光浩和大家在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一种简单的自保方式。说完,刘光浩打着手电筒,动作娴熟地钻进渠道,匍匐着向前爬行,移动着浸泡在水中的身体。随着不断深入,渠道越来越矮、越来越窄,水面也就越来越高,但他对自己的肺活量有很强的信心。入伍体检时,军医看着X光片惊异过:“这小子,肺那么大!”

直到进入渠道200多米,当水快要没过他的眼睛时,他借助手电筒的光看到前面有一只铁质水桶堵在了渠道里。水桶被泥沙裹挟着,牢牢地横亘在渠道里。刘光浩半游半爬过去,用手攥住水桶把,用脚拉紧绳子,给地面上的同事发信号。同事们看到绳子有规律地抖了抖,就开始往上拽他。

如果一切顺利,这也只是一次普通的故障排除作业。刘光浩拖着桶子,碰碰撞撞地向外移动,但水桶被渠壁卡住了。要命的是,这事只有暗渠里的刘光浩知道,地面上的同事一无所知——还在用力往上拉他。其实,刘光浩这时的处理方法也很简单:放开拽着桶的手自己先上去,这样就不会有生命危险。“如果放手的话,水桶又要被冲到下游。而这时水面已经很高了,再次去取桶,就需要憋气。别人下去,我是绝对不放心的。但我力气耗得太多,而且这个距离太远,恐怕憋不了那么久。”刘光浩后来回忆道。

紧绷着的绳子让同事们意识到了危险,但他们没有别的选择,心里发紧地只能往上硬拉,硬生生地拖拽成功了。刘光浩从暗渠中出来时,大家看到,他身上的衣服被刮得倒了过来,腹部、胳膊肘、肩膀、脊背被划出一道道伤痕,渗出了鲜血。可他毫不在意,对班里的同志说:“只要渠道暗渠通水,不影响生产,我们受点儿皮肉之苦算不了什么!”只见,刘光浩手中紧紧地攥着那只被渠壁磨出道道划痕的铁皮桶,露出了胜利者的笑容。看着这一幕,同事们没有忍住,流泪了。

刘光浩长期奔波在水利工程前线。重负荷的劳动强度使他的健康严重透支,1979年他一再感到身体状况不佳,直至难以支撑。经医生检查,他患了严重的心脏病,医嘱:“必须休息、静养!”得知刘光浩的病情,供水处领导下了死命令,他才无奈地住进了医院。那时,刘光浩已经走上新疆石油管理局供水处副处长的岗位。曾与刘光浩一起在维护班战斗过的弟兄们闻讯后,赶到克拉玛依职工医院看望昔日的战友,依然亲切地喊他:“老班长……”

刘光浩潸然泪下,这一声“老班长”仿佛是对他大半生的最高褒奖。

编审:申广志

顾问:王新明 郭仲军

王连芳 杨建堂 尹文忠

蒲光勇 刘宝宏 丁仲贻


★光辉岁月

两年以前,这里还没有一户居民.....

克拉玛依变成了 三万人的城市

新华社克拉玛依1957年7月16日电 克拉玛依已经被建成为一座初具规模的石油城。克拉玛依市筹备委员会12日正式宣布成立,开始进行建立市的筹备工作。这个市的管辖范围除作为油田基地的克拉玛依以外,还包括周围中拐、大拐、白碱滩、乌尔禾等探区,全部面积达五千多平方公里。

克拉玛依石油基地的建设速度在我国工业建设中是少有的。两年以前,克拉玛依周围几千平方公里,除流动在这里找寻石油的野外地质人员以外,没有一户居民。

1955年,克拉玛依第一批居民由三十多名钻井工人组成的一支钻井队,来到这里探索地下的石油秘密。从那时开始,石油钻探职工经过两年艰苦的大规模钻探活动,证实了克拉玛依是一个有很大工业价值的大油区,探明了相当可观的一片储油面积,找到的可采原油储量已经大大超过国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内要求新疆地区探明的储量任务。

随着这个油田的发现和钻探规模不断扩大,矿区职工人数从1955年的30多人激增到现在的15000多人(包括建筑、安装等职工在内),连同职工家属,目前有将近30000人口。但在去年7月以前,克拉玛依还没有一间永久性的房屋。去年6月间,这里最后被证实有工业价值含油以后,才展开油田基地的建设工作。在短暂的一年中,矿区建筑工人克服了缺水、缺土和一块砖、一根木头都要从外地运输的重重困难,建成十多万平方公尺的土木结构、砖木结构的房屋和机修厂房。原来寸草不生的戈壁上,现在林立着一片整齐而崭新的房屋。

在石油城里,有矿区党政领导机关办公的房屋,有142幢职工宿舍,有贸易、邮电、银行、书店等部门以及职工医院、托儿所、子弟学校、职工文化学校、俱乐部和20多个职工食堂。现在矿区职工都已经从帐篷、临时地窖迁进新屋居住,有800多户职工家属也从遥远的地方来到这里团聚落户。

过去一直严重威胁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用水问题,现在已经基本上得到解决。一条敷设在地下的长达42公里的输水管线,今年6月间从玛纳斯河畔通向石油城。这条输水管线目前每天能从玛纳斯河输水2000多立方公尺供应生产和生活用水。现在克拉玛依附近地区的钻井和工厂用水都能得到保证。住宅区的生活用水已经充分供应。这里还修建了好多自来水龙头和蓄水池。居民可以很方便地在自己门前取水使用。

原来荒无人烟的克拉玛依,现在已经改变了以前的面貌。在住宅区,一片淡红色和乳白色相间的房屋上空,满布着纵横交错的输电线、电话线、广播线,空中飘荡着悠扬的广播音乐声,马路上大小汽车往来如梭,人群熙来攘往。在工业区,机器轰鸣,焊火闪闪,入夜,四处一片灯光。到今年底,这里还将有十多万平方公尺的建筑物出现。

——本文摘自1957年7月18日《人民日报》4版


★时代回声

@茶花梨

刘光浩前辈为今天的新疆油田事业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这是一种可钦可佩的铁人精神,我们新一代石油人更应该将前辈们为油田不怕苦不怕累、办法总比困难多的精神传承下去。

@王言

奋战在百克水渠一线的刘光浩,遇事总是身先士卒,以舍身忘我的精神保护大家的安全,保护水渠始终畅通,保障人民的生活。我们要向刘光浩老前辈学习,关键时刻敢于担当,做一名有信仰、有追求、有奉献的新时代新疆石油人

@澎湃

模范尖兵刘光浩前辈勇做表率,守护生命之水。学石油楷模精神,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是我们新时代石油青年的成才之道!

据新疆油田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3-04-11    来源:新疆石油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