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油田故事
印承忠:修井“战场”树红旗

■印承忠 口述  尹  杰  记录整理

每一口油井开钻之前,印承忠都通过苏联专家留下的地质资料和图纸,仔细分析研究地层状况。钻头每深入地层100米就要取心,分析地质构造和地层,将宝贵的资料详详细细记录在案。印承忠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实习期未满便正式转为技术员

印承忠向领导保证,尽全力完成上级交给他的任务,要是来年春天这些井未“起死回生”,就回老家种地去。印承忠带领全队修井工怀着誓让死井复活的决心,一口接一口地修了下去。修完一口油井,看着油流从井口涌出,他们内心的喜悦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久病痊愈

他找来一些报废的BY40钻机,和大家一起把钻机上的转盘、变速箱装配到B3钻机上,一台大马力的钻机就诞生了。印承忠带领大家先后组装了6台这样的钻机,就拉出去6支钻井队争夺油田浅井市场。仅这一项业务,就为井下作业处全年收入贡献了60%的份额

★人物简介

印承忠,中共党员,1936年6月出生于四川重庆市。1956年8月参加工作,曾任新疆石油管理局井下作业处修井大队1224队技术员。1964年被评为“自治区五好职工”。

好男儿志在边疆

1956年8月25日对印承忠来说是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他与80多名同学作为这所学校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毕业生完成了重庆石油学校钻井专业的学习。这一年,他20岁。

印承忠永远忘不了毕业典礼上校长的讲话:“同学们,你们是国家石油工业的未来和希望,你们将奔赴祖国四面八方,去尽显才华,你们无疑将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石油精英,无疑将成为我们学校的骄傲,但是毕业之际,你们还将面临一次选择,现在我们的祖国有两个地方需要你们去开发建设,一个是四川石油局所属的油田,另一个地方,大家都从报纸和广播中知道了,就是远在几千公里之外的新疆克拉玛依。”

校长话音未落,原本安静的礼堂顿时嘈杂一片,突然间要作出人生命运的选择,同学们难免举棋不定,大家的心都被故土难离的情感纠结着。印承忠的思想也在波动,留在山清水秀的家乡,与父母、兄弟、同学随时能够见面,可以过安逸的生活。然而,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在立志投身新中国石油工业建设大潮的感召下,他很快作出了选择,站起身来毅然决然地说:“我报名!去新疆克拉玛依。同学们,好儿女志在四方,我们应该响应党的号召,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印承忠的话引来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在他的带动下,同学们纷纷报名奔赴新疆克拉玛依,去参加那里的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重庆石油学校校园里红旗飞扬、锣鼓喧天,学校为远赴新疆的学子们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锣鼓与红旗相映,欢笑与泪水交织,隆重的欢送仪式,依依不舍的送别,将暑天的重庆渲染得更加火热。在火热中,印承忠与80多位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一起,离开了养育过他们的山城重庆。

到达乌鲁木齐的第二天,尚未洗去长达一个月的旅途劳顿,还未来得及欣赏异域风光,新疆石油管理局人事部门的同志便急不可待地来接人了。印承忠和十几个同学被留在地调处,他作为实习技术员分配到地调处浅钻一区队。那天,他刚把崭新的工服穿在身上,就接到了开拔的命令。

“死亡之谷”立红旗

印承忠所在的浅钻队拖着沉重的井架和钻机,在茫茫戈壁整整走了一个星期才到达井队所在地——安集海。当年的安集海杳无人烟,钻工们竖起了井架,将队旗插上天车,隆隆开钻了。

心里装着为国家寻找大油田的信念,印承忠与钻工们一起,以苦当歌,以苦为乐。一个月后,他就完全适应了戈壁荒漠的生活,并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钻井实践中,使钻井队的钻速大大提高,队长和钻工们无不伸出拇指夸奖他:别看是个实习生,可论本事比专家一点都不差啊!

浅钻队在安集海地区一口井接一口井地打,苦战半年获得了这一地区浅层油藏的宝贵地质资料,为后来的石油开发奠定了基础。之后,井队转战南小渠子,在那里苦战一个月,创下了月打井3口,钻井进尺上千米的历史纪录。

紧接着,井队马不停蹄地开往南疆,在素有“死亡之谷”之称的干沟竖起了井架,让红旗高高飘扬在蓝天之下。

干沟无风也有三尺灰,风来时,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井队几乎在灰土中作业。夜深人静时,狼嚎声清晰可闻,似乎近在咫尺。不仅地面荒寂险恶,干沟地区的地质结构也十分复杂。每一口油井开钻之前,印承忠都通过苏联专家留下的地质资料和图纸,仔细分析研究地层状况。钻头每深入地层100米就要取心,分析地质构造和地层,将宝贵的资料详详细细记录在案。印承忠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实习期未满便正式转为技术员。

誓让“死井”变“活井”

1959年8月,经过整合,印承忠所在的浅钻队编入新疆石油管理局油田管理处,编号为1224。短短几年,这支队伍历经恶劣自然环境和艰巨工作任务的考验,越加坚强了。来到油田处以后,他们奉命由钻井转行为修井。

印承忠的修井队来到油田二中区现场,他举目远望,茫茫戈壁上伫立着不少被称作“积压井”的“死井”。它们犹如被遗弃的孩子,在飕飕的秋风中无声地哭泣。印承忠得知,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井有的没有射孔,有的没有试油,有的没有安装计量设施。那么应该怎么做?他明白,他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死井”变成“活井”,让它们都哗哗哗地冒出油来,实在活不过来的,就让他们变成注水井,以水换油。印承忠向领导保证,尽全力完成上级交给他的任务,要是来年春天这些井未“起死回生”,就回老家种地去。

第二天,印承忠带领1224修井队全体职工把设备拉进了井场,摆开了决战的阵势。修井与钻井最大的不同就是要把地层下的油管一根根提上来,也就是说,把钻工之前没有做到家的工作要做一遍,没有射孔的油井要安排射孔,没有压裂的油井要进行压裂。

第三天,天气冷了下来。寒冷的冬季,许多条件达不到生产要求,修井队完全可以停修,工人可以冬休,但是印承忠依然带领全队在井场与严寒苦斗。冷了,围着篝火烤一烤;困了,坐在篝火边打个盹儿,就连春节也是

在井上度过的。

印承忠带领全队修井工怀着誓让死井“复活”的决心,一口接一口地修了下去。修完一口油井,看着油流从井口涌出,他们内心的喜悦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久病痊愈。

市场开拓弄潮儿

时光荏苒,转眼间,印承忠与克拉玛依油田一起走进1986年。那一年,他被任命为井下作业处副处长。那时,改革开放大潮汹涌,井下作业处面临的是打破多年的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大形势,同时也面对资金不足、设备老化,职工对改革认识不足的情况。更让人头疼的是,克拉玛依油田的修井市场有限,各采油厂都有自己的修井队伍,且都抱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采油厂的油井自己修,井下作业处等于没有饭吃,怎么办?严峻挑战就摆在印承忠面前,他一时愁眉不展。

然而,印承忠很快从困惑中走了出来,他从宏观到微观分析了克拉玛依油田的油井分布状况,以及兄弟单位的资质、职工队伍现状,心里便有了底数。钻井处的钻机都已更新换代,他们的目标是打深井、地质状况复杂的井。这样一来,就给浅井市场留下了空间。于是,他得出结论:“不能再挤在修井这口锅里吃饭,除了修井,还可以打井,打不了深井,我们可以打浅井。”他的一番话让职工茅塞顿开。

印承忠是钻井出身,钻井是他的强项。当然,打铁还得自身硬。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要想钻井,必须拥有马力大、强度高的设备,可是更新设备的资金从哪里来?他找来一些报废的BY40钻机,挽起袖子亲自动手,和大家一起把钻机上的转盘、变速箱装配到B3钻机上。钻机与钻机强强组合,一台大马力的钻机就诞生了。大家给组合的钻机起了一个很时尚的名字——创新钻机。印承忠带领大家先后组装了6台这样的钻机,就拉出去6支钻井队争夺油田浅井市场。仅这一项业务,就为井下作业处全年收入贡献了60%的份额。

第二年,兄弟单位也发现了浅井这块“肥肉”,纷纷挤进来,要从印承忠在浅井市场的碗里分出一杯羹来。眼看市场饱和,印承忠激流勇退,果断地拉出5支井队,开赴祖国大东北的辽河油田,在那里一干就是一年多,取得上千万产值后凯旋。

一个人要在事业上获得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智慧和经验,更需要坚定的信仰和责任心。可以说,印承忠是把对党的忠诚,对石油工业建设的热爱,对企业的强烈责任感融入血液中,矢志不渝地奋战在生产第一线,才描绘出自己最美丽的人生。

编审:申广志

顾问:王新明  郭仲军  王连芳

杨建堂 尹文忠  蒲光勇

刘宝宏  丁仲贻  李学义

★时代回声

据新疆油田微信公众号

@郑向阳

@Apple

好男儿志在千里,

争抢去克拉玛依。

安集海现场实习,

苦战创月度历史。

面对积压井废弃,

印承忠心里发誓。

打造金刚钻利器,

开拓市场树红旗。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的石油前辈用最踏实的行动践行了对祖国最真诚的誓言。让“死井”变活,这是“油田华佗”的缩影,也是我们年轻一代的榜样,向老一辈石油前辈致敬。

@老牛

事业上要获得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智慧和经验,更需要坚定的信仰和责任心。

玉门油矿派出试油队 支援克拉玛依石油探区

★光辉岁月

据新华社玉门14日电 玉门油矿最近派出了一支试油队,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的克拉玛依石油探区工作。

克拉玛依已经被证实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大油田,目前新疆石油公司集中力量在这个地区钻探。钻成的石油探井,需要进行试油,才能决定采用何种采油设备进行采油。试油工作是一门复杂的技术,克拉玛依探区很需要这种人才,因此玉门油矿抽出这支试油队前去支援。

——摘自1956年6月15日《人民日报》2版

新疆石油管理局完成 上半年钻井和地质调查计划

本报乌鲁木齐4日电 新疆石油管理局,在六月二十五日提前五天超额完成上半年的国家钻井计划,二十六日又超额完成六月份的国家采油计划。到六月底,上半年的地质调查计划也超额完成了。

四月份以来,新疆石油管理局推广了职工们创造的五十八项先进经验,生产上的新纪录不断出现。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更振奋人心。钻井技师任玉堂率领的钻井队,在克拉玛依提出“快速钻进”的倡议后,“快速钻进周”就在克拉玛依油区展开了。戚茂生率领的钻井队使用的是贝乌一四十型钻机,工人们一昼夜钻进三百一十公尺,创造了全国同类型钻机钻进的最高纪录。李世顺率领的钻井队,仅仅十三天便钻完了一口探井。

地质调查队也不断创造新纪录。去年在克拉玛依勘测过的庄国成地震队,在今年五月二十日创造了日测二十站的全国最高纪录。导线测量队的白玉礼小组,战胜了沙山、积雪和严寒,在四十天内完成了454公里的导线测量任务,平均日测十一点三五公里,突破了日测六公里的定额。

——摘自1956年7月7日《人民日报》2版

时间:2023-02-28    来源:新疆石油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