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油田故事
铁米诺夫·阿不都热依木:当好钻井“后勤兵”
​熊晓丽


■古力祖合·铁米诺夫(铁米诺夫·阿不都热依木之女)

★人物生平

铁米诺夫·阿不都热依木,中共党员,1926年10月出生于新疆吐鲁番。历任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独山子油矿井材场送料工、班长、调度员,独山子矿务局管子站站长,克拉玛依钻探处管子站站长,新疆石油管理局钻井处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1956年获“全国石油工业先进生产者”称号。

为了与时间赛跑,他每天一早就顶着刺骨的寒风来到厂区,有条不紊地指挥一天的搬迁,在新厂区来回地奔波。饿了,就和大家在现场干馕就皮牙子、咸菜凑合一下。全站职工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顺利完成了搬迁工作

铁米诺夫·阿不都热依木接到为黑油山一号井送钻井所需的表层套管任务,得知司机遇到困难后,他组织工人和他们一起登上卡车,赶到卸下套管的地方,摸黑将套管重新装上车,连夜向黑油山驶去,说什么也不能影响开钻计划

正值春季,荒漠处处是积雪消融的水坑、泥坑,道路泥泞,卡车在荒原上歪歪扭扭地前行着,一不小心就陷入泥沼。一次又一次,虽然他身心感到疲惫,但一想到是载着一号井所需的套管,便不管不顾,一心想把套管顺利送到井场

1955年1月1日,中方全面接收苏方移交的中苏石油股份公司股份,随后成立新疆石油公司,这是新疆石油工业建设历史上的重大转折,也是铁米诺夫·阿不都热依木人生的转折。

这一年,独山子矿务局在原井材场的基础上成立了矿务局管子站,承担钻井所需管材的管理、配送工作,这也是全国第一个专业钻井管子站。经矿务局领导认真研究决定,由铁米诺夫·阿不都热依木担任站长。面对组织的信任,铁米诺夫·阿不都热依木心潮澎湃,如果说曾担任过小学老师、裁缝的他陷入过对人生目标的迷茫,那么现在他更加坚定自己的路是走对了。

向时间要效益,高效完成搬迁

成立之初的钻井管子站,下设4个车间,由120名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多民族职工组成。为了更有效地服务于钻井前线,管子站成立以后,独山子矿务局决定将管子站迁往4公里以外新建的厂区,并限定5个月完成搬迁工作。

这是自己接任站长以来的第一项工作任务,是一场“大仗”,也是一场“硬仗”。铁米诺夫·阿不都热依木迅速构思工作方案,和班子成员讨论、研究,召开全站职工大会,他在动员时说:“钻井生产马上起步,不能因搬家而耽误生产,我们必须投入所有精力,缩短搬迁时间,早一天把家搬到新场地,早一天为前线钻井服务。”

当时,钻井管子站存有苏制的大小钻井管材40多万米,拥有管子车床4台、“马费烘炉”1台、试压机、校直机各一台。管材多、设备多,没有任何吊装设备。全站职工在铁米诺夫·阿不都热依木的带领下,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人拉肩扛,将一件件设备搬上汽车,拉到新厂区,再一一安装到位。设备就位后,铁米诺夫·阿不都热依木又开始组织人员装卸管材。为了与时间赛跑,他每天一早就顶着刺骨的寒风来到厂区,有条不紊地指挥一天的搬迁,在新厂区来回地奔波。饿了,就和大家在现场干馕就皮牙子、咸菜凑合一下。就这样,在全站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顺利完成了搬迁工作。

后来,独山子矿务局又决定将管子站迁往黑油山前线,成立克拉玛依钻探处管子站,由铁米诺夫·阿不都热依木担任第一任站长。接到任命的当天夜里,他激动得睡不着,他知道这是组织对他的信任,而这信任就意味着责任。“不畏艰难,迎难而上”是这些年来铁米诺夫·阿不都热依木的座右铭。

这一次的搬迁较上一次来说,难度加大了,但正因为有了上一次的经验,铁米诺夫·阿不都热依木心里才有了底气。他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分批搬迁”计划,并召集站班子、骨干进行了严谨、认真的讨论。为了搬迁、生产两不误,矿务局领导批准了计划。仅一个多月,他们便高效完成搬迁任务,顺利落户黑油山。

向管理要效益,全力保钻井生产

1955年4月,铁米诺夫·阿不都热依木接到为黑油山一号井送钻井所需的表层套管任务。随后,他安排一辆苏式“嘎斯”车装满套管前往黑油山。没想到,早上出去的车,在傍晚却空车回来了。原来,车行至车排子时,陷入了泥沼,在茫茫荒原之上,找不到一个人帮忙,司机只好用尽全力,将车上的套管推下了车。减轻了重量的车,好不容易从泥沼中挣脱出来。铁米诺夫·阿不都热依木看着一身泥的司机,立即组织装卸班的10位工人,一起登上卡车,赶到卸下套管的地方,摸黑将套管重新装上车,连夜向黑油山驶去,说什么也不能影响开钻计划!

正值春季,荒漠处处是积雪消融的水坑、泥坑,道路泥泞,卡车在荒原上歪歪扭扭地前行着,一不小心就陷入泥沼。铁米诺夫·阿不都热依木便和大家用早就准备好的干草、木板垫在车轮下,用力推车。有时候为了减重,还要卸下部分套管,等车驶出泥沼后再装上车。铁米诺夫·阿不都热依木和大家一起卸车、推车、装车……一次又一次,虽然身心感到疲惫,但一想到是载着一号井所需的套管,便不管不顾,一心想把套管顺利送到井场。春寒料峭的深夜,寒风刺骨,驾驶员瞪大了双眼认真地辨认着大灯下模糊的车辙印缓慢地前行着。终于,他们在天亮前赶到了一号井井位。

钻井管子站在铁米诺夫·阿不都热依木的带领下,在保证钻井生产的同时,提前4个月完成了搬迁任务,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在1955年底总结表彰时,钻井管子站被评为独山子矿务局先进单位,铁米诺夫·阿不都热依木也因工作认真负责、组织搬迁有方而被评为先进个人。

随着黑油山一号井完钻喷出工业油流,一场大规模的勘探开发“战役”围绕着黑油山打响了,一支支钻井队开赴黑油山,一批批转业军人和有志青年奔赴黑油山,铁米诺夫·阿不都热依木也暗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他很少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他把时间都用在深入井队和车间。深入井队,是为了解钻井所需钻具、管材的数量;深入车间,他则掌握了钻管修复、校直等工作情况。有一次,传来钻进中的1284钻井队急需20根油管的消息。铁米诺夫·阿不都热依木立即组织人员备好了油管。可是,吊装设备正在另一个井队工作,装卸班的工人也都在外工作,抽不出一个人来。铁米诺夫·阿不都热依木索性独自一人将油管装上卡车,赶到井队后,又独自卸下了油管。一位钻工在井场上目睹了这一切,当看到他工作结束,大汗淋漓地坐在油管上休息时,热情地给他端上了一碗白开水。

1956年,铁米诺夫·阿不都热依木因出色的工作业绩被评为“全国石油工业先进生产者”,并前往北京出席了全国第一次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下定决心,要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石油事业。

向知识要效益,填补国内空白

铁米诺夫·阿不都热依木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他清醒地认识到,奉献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要做好今后的工作,没有专业知识是不行的。于是,他又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一方面强化自己的汉语学习,一方面学习专业技术知识。他把所掌握的专业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与管子站的技术人员合作,开始向技术革新进军。

1958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玛依矿务局所属钻井队掀起了钻井进尺“月上千、年上万”的会战热潮,管子站担负着80多个钻井队的套管、油管、大小钻具的供应和配送任务。当时,这些钻井队分布在克拉玛依油田的乌尔禾、百口泉、红山嘴、小拐等几百公里的战线上。井队上使用的是苏制钻杆,一根方钻杆最长达17米,因设备供不应求,管子站拉运管材全靠人工装卸,劳动强度大,也很不安全。

面对这种情况,铁米诺夫·阿不都热依木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找到一个既省力又安全的办法,解决管材装卸的问题。他做了多次改进管材装卸的试验,但都没能成功。1963年,铁米诺夫·阿不布都热依木与站上的技术人员陈月辉、肖祥生在钳工班工人的配合下,研制出半机械化装卸管子拖车。但是,经过试验,没能成功。铁米诺夫·阿不都热依木没有气馁,带领大家继续寻找新的办法。他们又对先前研制的半机械化装卸管子拖车的钢丝绳铰轮进行改进,但经过试验,又一次失败了。面对这一次次的失败,他给大家鼓劲儿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我们不放弃,总会找到办法的。他带领技术人员对拖车的铰轮、滚筒、挂钩等构件逐一进行检查,又重新做了调整。经过反复试验,最终成功了。

半机械化装卸管子拖车研制成功,使装卸一车管材由原来的10人,减少为3人。不但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减少了事故发生率。这项技术革新成为全国石油系统争相学习的新技术,同时也鼓舞了大家搞技术革新的信心。

当时,克拉玛依开始大规模勘探开发,开钻的新井日益增加,而钻杆货源紧张。为了保证钻井需要,他们用电焊条将废钢板加焊在旧钻杆接头或磨损部位以增强耐磨性,使一批批钻杆重新用于钻井生产,为油田节约了大量资金。1964年,铁米诺夫·阿不都热依木、陈月辉、肖祥生和管子站的其他技术人员共同研发成功了“人工对焊修复钻杆”工艺技术。这项技术研发成功,填补了当时国内钻杆修复技术领域的空白。两年后,石油工业部在克拉玛依油田管子站召开了现场会,并在管子站举办了面向全国石油系统的“人工对焊修复钻杆技术”学习班,大庆、玉门、大港等油田都派技术人员前来参加学习,使这项开了国内先河的技术得以大力推广,也感受到克拉玛依石油人苦干、实干、巧干、拼命干的“爱国奉献”精神。

1960年至1970年间,钻井管子站先后抽调了32名技术骨干支援大庆、胜利、辽河、江汉等油田勘探开发大会战。这些同志将克拉玛依精神和先进经验带到新战区,为全国钻井管子工具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2年,铁米诺夫·阿不都热依木离开了他为之工作了27年的管子站,调往钻井处任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1986年光荣退休。

编审:申广志

顾问:

王新明 郭仲军 王连芳 杨建堂

尹文忠 蒲光勇 刘宝宏 丁仲贻

★时代回声

@Ran

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不管在任何时期都是石油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是提高生产效率、优化内部管理的关键点。铁米诺夫·阿不都热依木在自己的后勤岗位上迎难而上不断创新的精神深深鼓舞着我们新一代石油人,作为新疆油田公司的一名后勤员工,我要不断汲取奋进力量,用新的实践传承优良传统,推进石油精神代代相传。

@上善若水

作为新疆油田公司的一名员工,我在铁米诺夫·阿不都热依木的身上看到了石油人战胜物质的匮乏,环境的险恶,差距的鸿沟迸发出的强大创造力,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我相信产生于艰苦创业年代的“石油精神”,将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传承、升华,始终焕发旺盛的生命力。

@杨慧萍

他很少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他把时间都用在深入井队和车间。他深入井队,是为了了解钻井所需钻具、管材的数量;他深入车间,是为了掌握钻管修复、校直等工作情况。这就是“钻井后勤兵”铁米诺夫·阿不都热依木的工作写照。他使得开国内先河的技术得以大力推广,让我们感受到克拉玛依石油人苦干、实干、巧干、拼命干的“爱国奉献”精神。

@0990

听着老一辈人的故事,我的脑海中仿佛随着黑油山一号井完钻喷出工业油流,浮现出铁米诺夫·阿不都热依木暗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样子。

@郑向阳

受命上任管子站,

人拉肩扛保生产。

苦干实干加巧干,

学习知识忙充电。

人工对焊修钻杆,

国内首创填空白。

心无旁骛传真经,

平凡岗位做贡献。

(“时代回声”据新疆油田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2-12-20    来源:新疆石油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