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油田故事
孔凡兴:毅力与岩心比坚
孔凡兴 尹杰

1978年,孔凡兴(左一)在新疆石油管理局钻井队第四届党代会上。图片由克拉玛依日报通讯员 侯红丽 提供

孔凡兴近照。(图片由新疆油田公司提供)

军功证

先进生产者荣誉奖章

人物简介

孔凡兴,男,汉族,中共党员,1920年4月出生于四川简阳。1956年3月转业至新疆石油公司。曾任新疆石油管理局5014钻井队指导员。1978年,5014钻井队被石油工业部授予“团结战斗顶逆流的钻井队”称号。孔凡兴被新疆石油管理局党委命名为“学铁人的好干部”。

孔凡兴率队打的检乌22探井是克拉玛依第一口深探井。当时,他在井场竖起一面“打井不停钻”的红旗,让队员爬上井架点亮了“夜空中最亮的星”—— 一个300瓦的水银灯泡,孔凡兴又带领队伍一鼓作气,于1976年3月18日至1977年8月9日,钻完了深度为4374米的当时西北地区最深井检乌26井。

陪孔凡兴去医院检查的同事呆坐在医院走廊的长凳子上,拿着检查报告单的手直发抖。他无法想象上面这些病痛竟然全部同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而这个人却像铁打的一样每天在井场钻凿着地层深处最坚硬的岩石。孔凡兴却淡淡地说:“这有啥?王铁人对疾病吭过一声吗? ”

1978年冬天的一个上午,一位戴黑框眼镜的儒雅中年人骑上一匹高头大马,在人群的簇拥下游行在克拉玛依当时最繁华的街道上。隆冬时节,人和马嘴里的哈气与汉子胸前的红花一白一红,在街上层层叠叠围观群众的眼中格外醒目。这干部身在马上,心里却有些犯嘀咕和过不去,而那朵大红花看上去却娇艳精神。他犯嘀咕的是自己这个解放前过年也吃不上肉的苦孩子就做了那么一点点工作,组织上就给了他这超常的待遇;过不去的是竟然是钻井处处长给自己牵马。之前,要不是新疆石油管理局党委书记李欣吾撂出了那番话,照他行伍出身的脾气,他还真就不参加游行了。但也正因为自己接受过战火的洗礼,他知道服从命令是摆在第一位的。

这汉子名叫孔凡兴,曾是一名赴朝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火线入党,立过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1956年从部队转业到新疆石油公司,分配到钻井一大队钻井四队打井。

李欣吾当时对孔凡兴到底说了些什么呢?他说:“人家不干你干,你们就是逆流往前去,干成了事,就是要让大家向你学习!”原来,1974年新疆石油管理局排除干扰坚持生产,力求不断扩大克拉玛依油田开发面积,建设新的产能,而孔凡兴担任指导员的5014钻井队连续打出了两口深井,因此被石油工业部授予“团结战斗顶逆流的钻井队”称号,新疆石油管理局也将该钻井队命名为“硬骨头钻井队”,孔凡兴个人获得“学铁人好干部”荣誉,这样就有了他在克拉玛依街头骑马游行的动人一幕。

孔凡兴率队打的检乌22探井是克拉玛依第一口深探井。当时,他在井场竖起一面“打井不停钻”的红旗,让队员爬上井架点亮了“夜空中最亮的星”—— 一个300瓦的水银灯泡和十个红漆大字:“学大庆精神,走大庆道路”。水银灯泡把夜色中的井场整个罩在一个巨大的白色光罩下面,而那十个大字也阳光雨露般使5014钻井队的骨头在挑战钻深极限过程中逐渐钢硬了起来。全队人员在孔凡兴等共产党员的带领下学大庆、做铁人,昼夜不停地奋力钻进。他们使用从罗马尼亚进口的3DH250A型钻机,历时22个月,于1975年10月21日安全优质地钻完了这口深度为3648米的探井,为探明该区乌尔禾组油气藏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紧接着,孔凡兴又带领队伍一鼓作气,于1976年3月18日至1977年8月9日,钻完了深度为4374米的当时西北地区最深井检乌26井。

这两口井不仅打出了一个“深”字,还打出了一个“苦”字。当时,阻挠孔凡兴完成钻井任务的不仅有他折断三根肋骨后不断来找麻烦的旧伤,还有积劳成疾滋生出来的新的病痛。在更换泥浆泵缸套时,一块铁屑崩进他的右眼,立刻就血流不止。当天,陪孔凡兴去医院检查的同事呆坐在医院走廊的长凳子上,拿着检查报告单的手直发抖。他看着孔凡兴的报告单,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无法想象上面这些病痛竟然全部同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而这个人却像铁打的一样每天在井场钻凿着地层深处最坚硬的岩石。那报告单上面写着:眼伤需要住院,肝炎、肾炎、冠心病、尿血严重,也需要治疗。面对同事难过又带着问号的眼神,孔凡兴却淡淡地说:“这有啥?王铁人对疾病吭过一声吗? ”

对从小就吃苦的孔凡兴来说,也许这些病痛就是不算啥。新中国成立前,孔凡兴过年只吃过一次肉,还是三叔娘看他可怜端给他的。1956年他刚到克拉玛依时,住的是地窝子,一个月的口粮中白面很少,平时的主食是苞谷面窝头和发糕。到打这两口深井的时候,他觉得日子已经好过多了。

新疆石油管理局党委号召全局职工向孔凡兴和5014钻井队学习,要求把扩大勘探、增加储量放在首位,并先后在百口泉、九区、红山嘴、车排子、火烧山、北三台、彩南掀起夺油钻井大会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的吹拂下,1979年的百口泉会战集中了23台钻机,当年打井86口,生产原油22.58万吨。从此,诞生了今天的百口泉油田。

好人一生平安,老实人一辈子幸福。现在已是102岁高龄的孔凡兴早已摘下了当年因为眼伤导致视力下降所佩戴的厚重黑框眼镜。他平时喜欢养花和听收音机,他觉得,如今的日子已经好到天上去了,以前真是做梦都想不到。

时代回声

回看历史,看看孔凡兴老人的生活历程,“新中国成立前,孔凡兴过年只吃过一次肉,还是三叔娘看他可怜端给他的”,简直让人难以想象的苦。曾几何时,对比内地同学的工作环境,我心里也有过落差,但回头看看那些个住地窝子打深井,吃糠咽菜也要团结战斗顶逆流的钻井人,我们又哪有偷懒躺平的理由,更感觉祖国的强大,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10月22日是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的日子,我作为一名中国人、一个石油人,感到了责任与力量,更感到光荣与自豪,让我们秉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奋发作为,祖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采油一厂 许洁)

我们的青春如何去书写,方不辜负这般如歌韶华。

传承,是最好的致敬。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根植中华大地,镌刻在每一个石油人的脑海里,流淌在每一个石油人的血液里,成为代代相传的精神坐标。一代代石油人高擎“石油精神”的旗帜,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代代传承中永葆本色,充满生机和活力。(重油开发公司 陈琳)

新疆的发展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跟前辈们的辛苦付出息息相关。老一辈石油人为了事业夙兴夜寐、只争朝夕。他们用吃过的苦、受过的累、经历过的磨难换来了如今戈壁滩上一座座现代化城市。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疆的未来,油田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接力,我崇拜来此开疆拓土的先贤,也敬重在此守土戍边的勇士,期待更多有志之士加入到这一光荣的行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披荆斩棘、建功立业。(勘探开发研究院  曹艺钟)

值得我深思的是,在艰苦的条件下,老一辈的石油前辈们靠着自身顽强拼搏、永不屈服的精神,为中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应该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我们要不断学习,不能有吃老本的思想,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自己,要用与时俱进的素养去提高自己。(风城油田作业区 朱虹)

(本篇未署名图片据克拉玛依日报资料图)

时间:2022-10-26    来源:新疆石油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