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油田故事
勘探生涯不等闲
——记勘探开发研究院南缘中心技术负责人吴鉴
冯玲丽

吴鉴(右一)和项目组成员在野外进行考察。 (图片由本人提供,拍摄于疫情前)

    ●为了减少移图造成的误差,绘图往往需要一气呵成。他整个人趴到图桌上勾描,常常需要连续好几天才能完成

    ●为了能够掌握这些命令,吴鉴基本走路在记,吃饭在记,甚至说的梦话都是这些命令,家人和同事都说他已经“魔障”了

    ●遇到复杂的剖面,他在山里一待就是一星期,哪儿出露最完全,哪条路最好走,他都“门清儿”

    他兢兢业业,一丝不苟,长期从事野外地质研究、地震综合解释、地震部署、井位论证工作等工作。

    他追求极致,扎根边疆,承担集团公司和油田公司多项物探重大技术攻关项目,足迹踏遍天山北坡,为多个油气发现提供了物探保障。

    他亲历了勘探开发研究院近40年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新疆油田产量从百万吨到千万吨的跨越式发展。

    他就是勘探开发研究院南缘中心的技术负责人吴鉴,人称南缘“活地图”。

    初战沙场修内功

    吴鉴,1983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地球物理专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当时的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从事地震解释工作。那时,院里还没有新式的计算机、大型机房以及各种先进的解释软件系统,解释、绘图、成果报告的编写等工作都需要手工完成。

    解释工作从认识地震剖面的图头开始,他往往一站就是一天。在解释中需要从地球物理及区域地质角度分析入手,去伪存真,反复讨论修改直至确定出最合理的解释方案。接下来取数、构造转深等几个环节均也需手工完成。尤其是取数,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几乎需要全程参与。

    在最初的几年里,吴鉴扎根办公室,熟悉前期资料,了解前人认识,并包揽了各种基础性工作。他的办公室摆满了铺天盖地的图纸和剖面,他全力以赴做好每一个图件,统计着每一个数据。

    为了减少移图造成的误差,绘图往往要一气呵成。他整个人趴到图桌上勾描,这样连续好几天才能完成。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吴鉴参与的西北缘克-百、乌-夏、红-车断裂带等油区勘探获得重大突破,他也从一名初出校园的毛头小子成长为一名地震勘探领域的青年骨干。

    埋头实干献功绩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因为工作需要,吴鉴调到当时的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调处研究所工作,也就是现在的地球物理研究所。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一批解释软件的引进,地震解释工作逐渐实现了从绘纸时代到计算机时代的跨越。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一场变革,对年轻人来讲,也是新的契机,能够接触和掌握行业内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无疑是时代的宠儿。

    作为所里的技术骨干,吴鉴和几位同事主动加入软件学习的队伍之中。那时候解释软件还没实现窗口化,每一步操作基本都要输入命令符。为了能够记住和掌握这些命令,吴鉴走路在记,吃饭在记,甚至梦话说的都是这些命令。一有机会,他就钻到解释机房不出来,家人和同事都说他已经“魔障”了。就是靠着这股子“魔障”劲,他很快掌握了新工具的使用,在单位组织的软件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后来,吴鉴还参与和见证了准东火烧山油田、三台及北三台油田、彩南油田、石西油田、呼图壁气田、卡因迪克油田、玛河气田等多个油气勘探发现历程。

    跑出来的“活地图”

    过去那些经历和取得的成绩逐渐淡化成他工作履历里短短的几行文字。

    如今,大家对吴鉴最普遍的评价是南缘地质露头“活地图”。基本上每年准噶尔盆地南缘这块区域有出野外的安排,不管是从集团公司来的专家,或者高校来的教授,还是项目组野外考察、井位部署类的工作,基本都请他当向导。

    这条沟在哪儿,进山有几个岔道,哪个岔道哪些地层出露完全以及分析各个地层分界线、岩性特征、出露断层处……只要有所问,吴鉴都能一一道来。

    当被人问到如何做到对南缘山前情况如此熟悉时,他说:“我们那个年代,路况、车各种软硬件设施哪儿比得上现在啊,都是一条条沟跑出来的。遇到复杂的剖面,在山里一待就是一星期,哪儿出露最完全,哪条路最好走,我们都会一一做好记录,回去及时总结。地质露头这件事儿啊,想一次就搞清楚、搞明白是不可能的,必须要多跑、多总结,把所有跑过的剖面全部联系起来,想清楚,想明白。”

    在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勘探开发研究院,在新疆油田,在中国石油,有无数个像吴鉴这样的石油工作者,他们工作在石油行业的最基层,热爱并忠诚于石油事业,他们是当之无愧的石油精神传承者。

 

时间:2022-01-11    来源:新疆石油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