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油城故事
珍惜当下,且共从容
●于丽华

石油人

天渐渐地黑了,住在隔壁楼的上海援疆干部回来了,一下子热闹了不少。听到熟悉的上海口音,一下子感觉很亲切——女儿就在那座城市。

早些时候,我去上海看女儿,自己开车,一路下着暴雨,到的时候都晚上十点多了,女儿在南京路请我吃打边炉。那天晚上,南京路的灯火、打边炉淳厚的白汤、孩子们的笑脸……历历在目。

离开杭州,江南的山水人文我固然舍不得,不过更舍不得的是女儿。那种近在咫尺想见就见的安心,是我最不忍心放下的。

可是,人生没有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本来就是一种奢求。

还好女儿已经长大了,她有她的生活,我们则必须奔赴我们此生的职责。

这两天开始细细地看同事给我送来的单位年鉴。阅历真是一个好东西,岁月隔了三十年,年鉴上一个个生硬的文字在我的眼里忽然跳跃成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和故事。

年鉴里记录的,都是我无比熟悉的石油人的工作和生活。年轻的时候看年鉴,可能感到的是一腔热血,但是有了一定年龄和阅历后再看,它记录的就不仅仅是人们的发端,我们还看得见归途。

我能看见很多从前的长辈、领导、同事,他们曾经也把生命里的一天、一月、一年变成了年鉴和大事记,然后他们的生命象一颗流星一样划过天际,早已经不知道去到了哪里。只有他们曾经流过的汗水和留下的足迹,化成大事记里的文字,无声而又坚定地站在年鉴里。

他们并不完美,他们也都有私心、欲望、牢骚、困惑、不满,甚至委屈。可是,他们却又实打实地在最艰苦、最奔波的石油行业,奉献了他们的一切。

天下的石油人都差不多。我读着这些年鉴,想起的是不止一代人的努力和奋斗,由衷地觉得,石油行业真是博大,盛得下这么多人的青春、时光、热爱和汗水呀……

当然,哪个行业都一样,有爱就能懂得。

这两天自己开车在克拉玛依到处转,感慨特别多。其实以前在盘锦,市区也不是特别的大,城市的边缘是望不到边的湿地或者稻田。但是克拉玛依更特殊,车开不了多远,就是戈壁。

所以,我在这座城市总能感觉到一种精神。这不是一座寻常的城市,没有精神,这里本来就不应该有城市。这座城市是用一代甚至两代、三代人的精神来奠基的。这种精神,也许你触摸不到,形容不出,但是它一定存在。

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当我看到大街上穿着印有中石油标志工服的人不经意地和我擦肩而过,我就好象能够触摸到这座城市的脉搏,它让我觉得由衷的踏实和安宁。早上起来在院子里散步,看到相当“壮观”的景象,一小块草坪,每平方米就得有一个喷头,在洒水浇灌绿地。它让我瞬间就冒出一个念头,人们是花了多么大的成本,去养护这座戈壁上日渐高耸的绿洲城市啊。

在这里,一切都来之不易。所以,人们不能放任自己,必须不断地努力和奋斗,才能维护好这个好不容易建设起来的、充满拼搏和奋斗精神的家园。

等风来

早上开始,陆续有当地的朋友告诉我,今天下午克拉玛依会有大风了!

“让你见识一下我们克拉玛依的大风!”朋友们调侃地说。

我在心里乐了。大风?知道我是从哪里出来的吧?盘锦啊,盘锦最著名的“特产”,就是稻米、河蟹和春秋两季的大风。

我记得大概在五六年前,盘锦刮了一场大风,把生态园的电线杆都刮倒了,还砸了不止一台车。

盘锦人早就习惯了大风。每逢刮风天,女孩子都希望自己留的是长发,因为刮风时束一个牢固的马尾就行了,但短发女生却无计可施,怎么打理,在大风中,头发都是乱七八糟的,只能靠颜值硬撑了。

说起刮风,还是会想起从前的一些同事,想起我们曾经在刮风的日子里共度的时光和一些有趣的故事,但转眼都成往事。其实,我并不是怀念,只是回想起来,觉得生命里真的有过很多有趣的日子,过往和当下一起填充到眼前,赋予今天更加与众不同的意义。

虽然见惯了大风,但我还是有点儿好奇,戈壁城市的风会是什么样子的?

从下午两三点开始,朝南的窗户便不能开了,我试着开了一下淋浴间的窗户,风一下子就从窗口灌进来,把浴帘吹得哗哗作响,盒外的纸巾四散飞扬。

我打开房间的大门,也能够感受到从过道里涌进来的大风。我只能使劲顶着门,用力才能关上。

但是,当我站在楼上往下看,这里的树木并不像盘锦的树那样在风里摇晃得那么厉害,好像要吹断了腰似的。或许,从大漠刮来的风,更多的是从高空穿越吗?

外面的风越刮越大,我关上门,静坐屋中。

等风来,我亦从容。

教师节

关于教师节,我有很多的回忆,它们就象我桌上的葡萄,无核白、玻璃翠、黑加仑、粉红太妃……我一颗一颗摘给自己吃,只有自己才知道浆水四溢的滋味。

教师节这天,我收到不少家乡朋友们的私信,和我聊到当地学校的一些变化。可能因为我人已在千里之外,所以大家说的话都很直接。从私人的角度,其实我很愿意听到这样的声音。

当然,总的来说,一切都在变得更好,教育正变得更有活力,这是我最开心的事情。

不过,当我站在一个更轻松的角度,我想以个人立场谈一谈对教育的看法。

我总是觉得,现在的家庭(不是单指父亲或者母亲一方),对于学校提供的公共教育过于依赖了。似乎孩子们的好与不好,一生的成败荣辱完完全全都取决于学校教育一样。在从事教育行政工作的时候,我就觉得这其实是教育界人士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多的一个主要原因。

家教才是我们容易被忽略的部分,不是吗?

要如何评价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这是教育学者需要定性定量研究的课题,我亦无法给出答案。但是我在自己的内心还是觉得家庭教育被普遍忽略了。

人们对于教师的尊敬、对于教师节的“狂热”,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对等的沟通,倒像是一种全然的托付。

“我家的孩子就拜托学校了!”或者,“就拜托老师您了!”很多家长奉上的是一种“托付终身”般的依赖,当然也就会产生矛盾、失望、争吵、差评,甚至气急败坏。

学校能够提供的,总体上还是“标准化”的教育,而其实在真正进入到标准化教育之前,每个孩子的个性气质和习惯养成,在家庭教育中已经孕育了。

所以说,“教师节快乐”这句话绝对不应该仅仅对老师说,天下的每一位父母都身兼“老师”的身份,每一位父母在这一天也都值得被特别关注和祝福,这是人人都懂又未必真正明白的道理。

而我们送给老师的每一声祝福,都应该是一种对等的心愿和善意,而绝非全然的托付。这就像一对平等的夫妻一样,各自独立、各自承担责任,然后共同付出、共同精彩。

很多年前,在教师节的专刊上,我引用过两句诗,我想再说一次——

凌波不过横塘路,锦瑟年华谁与度!

教师节应该是一个“共度”的节日,一段共度的“年华”,没有谁是真正的旁观者。

时间:2023-01-30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