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准噶尔盆地,风沙裹挟着寒意,但走进新疆油田压裂现场,扑面而来的却是沸腾的热浪——重型机械的轰鸣、工人铿锵的指令、运输车卷起的尘土,构成了一幅“春耕”般的生产图景。
在这里,我见证了新疆油田开发公司如何以“地质工程一体化”为笔,在戈壁滩上书写“跨越2000万、挺进5000万”新征程的答卷。
在HW1149平台井现场,测井队员半跪在井口安装射孔枪,手上的动作稳如钟表。当“准备就绪”的喊声穿透噪音传来时,我忽然意识到:压裂施工的“加速度”正是由这样无数个精准的瞬间堆叠而成。而压裂十二队队长白宇在指挥车上紧盯屏幕的模样,像极了战场上的指挥官——只不过他的“敌人”是地层深处不可见的风险。
质检环节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一位老师傅用布满老茧的手抓起石英砂,对着光仔细检查。“砂子差一毫,裂缝差千里。”他的话朴素却深刻。在油田,“质量”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象到每一粒砂的圆度、每一方排量的调整。
采访中,“一井一策”四个字被反复提及。当工程师们结合钻遇数据动态调整参数,甚至为老井“注水补能”时,HW1153井的案例让我看到,油田开发早已告别“粗放式”时代。而八区项目将复杂时率压至1.02%的背后,是每日生产碰头会上“锱铢必较”的较真。
在压裂指挥车上,我见识了他们的智能压裂系统。系统能根据实时微地震监测数据,自动调整施工参数。就像给地层做“针灸”,哪里需要刺激,就精准施策。
离开油田时,风沙依旧,但我的笔记本已写满故事。这里的人们用技术革新对抗自然之艰,用严谨态度驯服地下之险。他们或许不会用华丽的辞藻描述自己的工作,但当压裂车的轰鸣与钻机的律动在戈壁共振时,那分明就是新时代能源建设的铿锵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