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企业新闻
有声有色,绘就职工多彩生活
陈丽 蒋晓敏 胡佳俊

职工在进行乐器排练。

《油研尖兵之歌》。

职工在练习唱歌。

《油研歌声》。

职工在表演舞蹈。

《油田工艺研究所所歌》。

《油田工艺研究者之歌》。

《油田工艺研究者之歌》。

太极拳队员比赛归来在院门口合影。

在飞逝的时光里,无数个瞬间如同过眼云烟缕缕飘散,但总会有一些小故事伴随着某些物件、某些人和某种痕迹留了下来。比如一场活动、一次竞赛、一个日子、一张照片……

对于长时间沉浸在采油工艺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采油工艺研究院的职工来说,即使是在文化休闲活动相对较少、娱乐形式相对单调的年代,他们也拥有一段段充满情怀与浪漫的回忆。

采油工艺研究院成立近60年来,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职工的业余文体生活也日益丰富多彩——

从时间相对固定、内容相对单一的国庆晚会、新春晚会、大合唱,到参与市级舞蹈大赛、自治区太极拳竞赛,从学唱别人的歌参加卡拉OK大赛,到职工自己编曲、作词、演奏原创歌曲,自办风靡各单位的舞会,从单调的黑板报到成立文学社、摄影社、通讯报道社,文体活动的形式、内涵、艺术性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今天,让我们把目光从办公室、实验室转移到曾经的舞台上、广场中、“职工之家”里,通过充满鲜活气息的影像与物件,一起体会他们的集体记忆。

他们用歌声诉说理想

“这几首所歌、职业歌,既不是雄浑的乐章,也不是激越、高昂的交响,而是发自我们全所职工内心的旋律和音符,是我们自己的‘歌声’。”

翻开面前封面已经泛黄、边角已经翘起的《油研歌声》,看到前言中的这几句话时,今年79岁的贾继光感慨万千。他缓缓地翻页、静静地浏览,眼中倒映出的不仅仅是面前这几行曲谱和歌词,还有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

为了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新疆石油管理局每年都会举办大合唱比赛,歌曲由各单位自主选择。

1987年这年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工会和宣传科在选择合唱曲目上遇到两难。此前,大合唱选择的都是展示石油精神和石油人的成品歌曲。全局的比赛举办多年以来,这类的歌曲已经被各个单位唱了个遍。

选择唱老歌,如何能有新意?不选老歌,又能唱什么歌?工作人员争论无果,工会负责人把难题向时任采油工艺研究所党委书记傅玉林汇报。

傅玉林放下正要签字的文件,思考片刻后说:“要唱就唱有我们自身特色的歌曲。我们的科研人员是单位的顶梁柱,他们一心一意投入技术研究与攻关,我们就歌唱院里的科研人员。让有文艺特长的职工来创作,各科室要全力支持。”

要为自己的单位和同事创作歌曲的消息一传开,有特长的职工都跃跃欲试。贾继光就是其中之一。

1963年,18岁的贾继光在邻居家第一次见到了小提琴这种乐器。

琴弓与琴弦间的每一次滑动都流淌出悠扬的旋律,身体随着音乐的节奏微微摇摆。邻居演奏的画面和音律在贾继光的脑海中挥之不去。第二天,邻居再次拉起小提琴时,贾继光凑上去问:“我也想试一试,可以吗?”

正是这次“试一试”,打开了他学习音乐的大门。

后来,邻居因工作调动要离开克拉玛依,临走前特意把小提琴送给了贾继光,小提琴便成了他业余生活的主角。

1965年,贾继光在新疆石油管理局新源钢铁厂工作。在这里,他认识了一位曾上过艺校的同事,两人经常一起讨论音乐,贾继光经常向这位同事请教谱曲创作方法,借他的歌谱练习拉琴。他俩最喜欢的时光,就是每周一下午,在厂门口找个朝阳的位置,等待着厂区广播转播中央广播电台的“每周一歌”栏目。每次听完,贾继光当天晚上就会把歌曲的谱子默写出来。

1987年,得知要为单位创作歌曲的贾继光,也是在当天晚上,将《油田工艺研究者之歌》的曲谱一气呵成。

而这仅是一个开始。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贾继光内心的澎湃情绪依然涌动,他拿起笔,心中仍是同事们艰苦奋斗、不断探索的画面,又谱出两首歌曲《油研尖兵之歌》和《油田工艺研究者之歌(二)》。同样,这两首歌曲也没有高亢激昂的旋律、轰轰烈烈的气势,坚定、深情的曲风更像是要把科研人员求新求变、为国争光的理想细细诉说、娓娓道来。

与此同时,贾继光的几位同事也纷纷交上了作品。最后,《油田工艺研究所所歌》被选为大合唱比赛演唱歌曲。

傅玉林带头用行动表达了全力支持——

大合唱比赛当天,傅玉林和其他院领导站在队伍中,和职工一起演唱《油田工艺研究所所歌》和《油研尖兵之歌》,副院长担任合唱指挥。最终,油田工艺研究所在这次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油田工艺研究所所歌》还入选了《全国职工创作厂歌、职业歌专辑》。

当年7月,油田工艺研究所工会和宣传科将收集到的原创歌曲编辑成册,还集纳了当时传唱度较高的4首歌曲,以及3个部分的“音乐小知识”。

在这本书的内页中,留下了4个学唱歌曲的场景照片。今年58岁的裘新农指着其中一张照片说:“坐在中间的这个人就是我,当时,我才刚进单位一年,大家用业余时间在图书室里学唱所歌,在歌声中学习前辈的科研精神。”

编者在前言中写道:“我们希望能够深得每个职工的喜爱,并通过演唱,使油研所的精神发扬光大,使我们的油田工艺技术开放更加鲜艳夺目的花朵。”

毫无疑问,在当时,这本薄薄的书承担起了编者的希冀,油研人、油研所的精神在“润物细无声”中走进了大家的心里。

浏览过最后一页的《油田工艺研究者之歌(二)》,缓缓合上《油研歌声》,贾继光的嘴角微微上扬,“没想到,单位把我们写的歌印刷成了书,帮我们留住了青春,留住了记忆。”

大门前的夺冠合影

每年在春节、劳动节、国庆节至少举办3次的体育赛事已经成为了采油工艺研究院职工的一次聚会和约定,这不仅仅是一场竞赛,更是一次企业文化和职工风貌的集中展示。

从受众面广的球类、棋类、田径类,到参与人数多的趣味运动,不仅赛事种类丰富,体育设施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1973年至1985年,有8个基层工会配备了乒乓球桌,修建了3处篮球场。1987年,油田工艺研究所建造了灯光球场。

进入20世纪90年代,职工强身健体的需求更加旺盛,油田工艺研究所于1992年建起了职工健身房,越来越多的职工下班后走进健身房挥汗如雨。与此同时,一支热衷于打太极拳的职工队伍正在迅速成长。

这支队伍的教练是邹江华,她也是队伍中最年轻的成员。提起她,队里其他11个成员都很佩服。

“邹江华干工作不服输,打起拳来也不示弱。”今年76岁、曾经也是太极拳队成员之一的曾筑君说,“可以说,她这个人有点‘轴’,这种‘轴’还‘传染’给了队里所有的人。但正是因为这股劲儿,我们这个队伍才能多次夺冠。”

邹江华的“轴”体现在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中。无论春夏还是秋冬,她总是早早起床,开始压腿、拉筋。一天,30多岁的她和偶遇的20多岁的人在一起压腿,路过的人无意说了一句“年龄不饶人”,她就跟自己较上劲儿了。此后每天早晨,她不再做那些平常的拉伸动作,而是将一条腿抬起靠着电线杆。一个冬季后,她练成了“一字马”。

1994年,油田工艺研究所接到通知,因为院里的太极拳队在新疆石油管理局举办的多次比赛中获得佳绩,要代表全局去乌鲁木齐参加全疆的比赛。

为了让队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院领导邀请了专业的太极拳教练。“你们练得不怎么样呀,太业余。”新教练上岗第一天的第一句话,就给全队人泼了一盆冷水。12个人心里都不舒服,但谁也没有当面顶撞。

当天的练习结束后,邹江华第一个消失在大家的视野里。“领导,我们可以自己练,我们保证能练好。”邹江华没有告状,只许下了一个承诺。院领导点头同意。

邹江华立即制订了训练计划——每晚8点半到10点练习,既不耽误当天的工作,也不影响第二天早起工作。

那一年9月,克拉玛依并没有进入凉爽的秋季,“秋老虎”带来的气温波动使得热浪来袭时甚至比夏季还要灼热。傍晚,单位院子里水泥地把白天吸收的太阳热量全部释放,烤得人焦躁不安。

院领导得知太极拳队每天要在此时练习,安排工会做好保障工作,保证大家的健康和安全。工会工作人员提前打好开水放凉,又准备了十滴水、人丹等降温避暑药品。

太极拳队伍里的所有人顶着热浪,泰然自若地展示着一招一式,汗珠滑过眼旁、流进嘴里也毫无影响。距离当天的训练结束还有大概半小时,有人腿一软,瘫坐在地上。旁边的人迅速把她扶起,向她递来水杯,还有人在旁边拿出从家带来的扇子给她扇风。几分钟后,邹江华对她说:“不舒服我们送你回家,其他人继续练。”“我已经没事,我要继续练。”

比赛出发前,所有队员都穿上了崭新的运动服,这是单位为她们去参加全疆比赛而购置的。为了最大程度保障职工的安全,院领导选派了单位驾龄最长的老司机,待大家坐上单位的车,院领导最后嘱咐了一句:“名次不重要,不要有心理负担,顺利完成比赛就好。”

“记着,不管什么情况都别慌。”这是汽车启动后邹江华跟大家说的第一句话,也是站上赛场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轻盈自如,如行云流水,每个人都正常发挥,曾筑君心里甚至觉得比赛太顺了。令人意外的是,就在此时,舞台断电,音乐突然停止了。令评委和观众意外的是,台上的12个人完全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动作间仍流畅转换,即使没有音乐,节奏也完全一致。

整套拳在极静的环境里打完了。结束时,本来是由站在中间的曾筑君行抱拳礼。但在她抬手的同时,其他队员以同样的速度和节奏,齐刷刷地一同行抱拳礼。紧接着,台下雷鸣般的掌声包围了舞台。

赛后第二天,队员们抱着第一名的奖杯回到单位。在承载了他们多年努力和汗水的楼前,拍下了合影,将这个故事保存在照片里,也保存在每个经历者的记忆中。

定格高光那一瞬间

春风啰喂,请你快点刮啰喂,

飞到那石油城高高的钻塔,

告诉我心爱的采油工,

不要忘记临别时的知心话,

啊咿呀啰喂,

新的长征当模范,

早日寄回光荣花。

44年后的今天,王爱敏仍能准确地唱出《春风啊,你快点刮》的每一句歌词与曲调,跟随着节奏,她的一颦一笑、一招一式,与44年前在舞台上定格的那一瞬间极其相似。

“这好像是我的肌肉记忆一样。看到这张照片,脑海中就会自动播放这首歌曲,四肢也会跟着动起来,当年那些练舞、参赛的事好像就发生在昨天。”王爱敏说。

1980年秋,为了准备局、市总工会举办的文艺汇演,工会首先找到了有文艺功底的庄洁。这个来自北京的姑娘,因为先天条件好,曾入选当地的文工团,接受了几年专业舞蹈训练。来到采油工艺研究院工作后,她没有放弃这个专业,除了坚持练习基本功,还带着有文艺爱好的同事一起跳舞。

庄洁和另外9名只有20岁出头又爱好文艺的姑娘们集合在一起,共同商讨演出节目。

距离文艺汇演只有十几天的时间,庄洁迅速在脑海中定好了时间表。当天夜里,庄洁选定了《春风啊,你快点刮》这首歌曲,反复听着旋律、编排设计舞蹈动作。

第二天工作一结束,年轻的姑娘们就围在庄洁身边,认真听她讲、看她跳,每个人都希望一次就能记住所有的节奏、舞姿、表情。

“未来10天,咱们吃完晚饭以后,就在食堂集合。领导知道咱们需要地方排练,已经跟食堂的师傅说好了,给咱们留着门。大家可都得打起一百分的精神,跳出个样子来。”听了庄洁的话,姑娘们都点了点头。

“汇演当天要穿什么服装呀?我的衣服不多,但我可以找朋友借。”王爱敏问。

这个问题也一直在庄洁的脑海中打转。在物资较为匮乏的1980年,即使是20来岁的年轻姑娘,也没几件衣服,更别说能上舞台演出的服装了。

庄洁把这个问题向工会反映,由工会向院领导汇报。

“看看这是啥?”又到了排练时间,庄洁拎着一个袋子走进食堂。

姑娘们围了过来,催促着庄洁快点揭晓谜底。

“是新裙子!”“还是金丝绒的。”大家高兴地拿出裙子,轻轻抖了抖、又来回摸了摸,恨不得立马就穿上。

“为了支持大家练舞、参赛,院领导特批了经费,还让工会的同志找我商量,一起给大家买了金丝绒的裙子作为演出服。领导给我们提供了练习场地,又买了新的演出服,剩下的时间就该看咱们的了,大家都得好好练啊。”庄洁说。

排练结束后,庄洁又提醒大家:“黑色毛衣最好借,咱们上身就穿黑色毛衣,配上黑色金丝绒裙。大家的黑毛衣拿来以后都给我,我来改成演出服。”

回到宿舍,庄洁拿出自己先前到处讨来的彩色亮光纸,小心翼翼地剪成各种形状,然后开始施展她的“魔法”——

黑色毛衣在她的宿舍一进一出后,成了五彩斑斓的演出服,金丝绒裙子的裙尾还带着流苏;一节节铜丝和一张张彩纸从她的左手传到右手,就变成了一顶头冠,正中间的图案形似喷涌着油流的采油树,这是当时油田工艺研究所的标志,也是第一代标志;再把平时遮风挡沙的白色纱巾当做披肩。姑娘们身穿整套演出服排练时,路过的女同事都会多看几眼,上班时再问她们在哪里买的演出服。

演出当天,10个姑娘惊艳亮相,服装、舞姿、神态、编排,都是出类拔萃的,最终获得了创作一等奖、节目二等奖。而姑娘们在演出时,从观众从未断过的掌声和欢呼声中,也已经知道了这个节目的成功。

就在脚尖前踢、裙摆轻轻扬起的瞬间,王爱敏的好朋友按下了相机快门。“你们单位的这个舞蹈太精彩了,大家都看呆了,我还给你拍了照。”好朋友说。

“她拍的就是这张照片。44年了,这张照片一直在我的相册里,被珍藏得很好,没有褶皱、没有泛黄,就好像前几天才从照相馆洗出来的一样。”王爱敏说,“在这个单位工作了几十年,我收获的是精神快乐、内心富足;退休十几年的我每周还会来单位的院子里转转,去体育馆锻炼锻炼。可以说,这里不仅有我的青春,还有我的人生。”

时间:2024-11-29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