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企业新闻
杨瑞麒:勘探开发路上 书写不悔人生
杨瑞麒 熊晓丽

人物简介

杨瑞麒 

中共党员,1937年5月出生于山东济宁。1959年7月从乌鲁木齐石油学校石油天然气地质专业毕业,分配 到新疆石油管理局科学研究所工作。曾任勘探开发研究院开发研究室主任、科技管理科科长、院副总地质师、总地质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4年1月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新中国成立后急需石油。1955年,杨瑞麒考入乌鲁木齐矿业学校(后转入乌鲁木齐石油学校)石油天然气地质专业。他徜徉在专业知识的海洋中,忘我地充实着自己。1958年4月,临近毕业时,学校要求地质专业班的学生到地质队勤工俭学,既能参与生产,又能学到相关专业知识。于是,杨瑞麒和班里其他6名同学到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质调查处110/58地质调查队当起了实习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地质队要去的三个泉位于准噶尔盆地中央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北缘。沙漠里没有路,只能先从乌鲁木齐到独山子,再到和什托洛盖,第三天再到夏子街,然后继续向东走。

1956年,野外地质勘探队员工正在准噶尔地台区测量基线。(新疆石油报资料图)

方向虽然没有错,可是地质队却在一大片枯树林里迷失了方向。由于野外队多,车辙印也多,地质队的嘎斯车到了晚上也没能走出那片树林。于是,队长下令——就地宿营!好在队长的野外经验非常丰富,选了一处相对安全的地方。那时,天色已晚,来不及搭帐篷,大伙儿就把行军床围着汽车支一圈,仰望着星空,不一会儿都沉入梦乡。

等第二天赶到三个泉时,天已经快黑了。所谓“三个泉”是在荒漠中有三眼泉水,可是水又苦又咸,人根本不能喝,而且也不能洗衣服。那里除了沙梁子,就是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滩。面对艰苦的环境,大家还是很乐观,一起动手搭起了帐篷、垒起了炉灶、捡拾了梭梭柴,做好了工作前的各项准备。

地质队员当时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填绘地质图,每到一个地质点都要采样,描述地层岩性和地质产状,并把地质点和地质产状标绘在图上。杨瑞麒被分配做的是1:5万的地质详查,每500米就要定一个地质点。他们两人一组,一个测量描绘,一个记录,这项工作需要从早到晚不停地跑点。有一天,杨瑞麒和同事在沙漠区填了20平方公里的图,走了70多公里的路,一天几乎没停过脚步。他拿着罗盘测量方向、看岩性,然后把数据报给同事记录描述。饿了,就着咸菜吃点干粮。渴了,小口喝点行军壶里的水。沙漠里,水是金贵的,每人每天只能带一壶水。队长还规定每天晚上回来时水壶里必须要留一点水,以防意外情况发生时能有补给。

三个泉的实习给杨瑞麒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也就是从那时起,杨瑞麒踏上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勘探开发之路,塔里木、准噶尔两大盆地都留下他深深浅浅的足迹。

1959年7月,杨瑞麒毕业后被分配到新疆石油管理局科研所工作。当时的科研所缺乏第一手地质资料,大部分科研工作者长期泡在野外,他们跑露头看剖面,记录数据,绘制图纸,将每一个细节都记在脑海里。

1960年6月,杨瑞麒和同事组成的三人考察组雇了一名向导,租了3头毛驴,带上羊皮大衣、雨衣、面粉、一袋子馕、钢筋锅、地质锤等工具,从若羌县瓦石峡村出发了。他们要到阿尔金山山前戈壁滩,完成约80公里范围的地质考察。还要在山外进行1:5万的地质测量,然后进到山里穿山沟、看剖面。

白天看剖面,采样品,晚上点上篝火做饭、取暖和防野兽。他们就地把雨衣一铺,再用羊皮大衣把自己一卷便入睡了。因为天太冷,没有一个晚上他们是能一觉睡到天亮的。两个月后,他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杨瑞麒的这段经历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研工作者地质调查工作的真实写照。大规模的野外地质调查曾是早期勘探的主要手段。地质人员3人一组、7人一队组成调查队,每年4月“出工”,11月“收工”。提着地质锤、背着样品袋,每天爬山越岭走沙漠,河水雨水泡干馕,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采回了大批的岩样,取回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为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了宝贵资料。

耐得寂寞,以苦为荣

1962年,为了对克拉玛依油田进行全面调整,上级部署了124口油井,要求3年内打完,并且要求对全部井的储层部位进行系统取心。杨瑞麒从南疆回到克拉玛依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观察岩心,为储层沉积相研究收集资料。

当时,杨瑞麒的工作地点是在一个大库房内,井上取出岩心就拉到库房,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看岩心。一个小板凳、一盆水、一个刷子,就是他的标配工具。一盒岩心长3米,一口井取出的岩心一般有二三十盒,最长的一口井有100多盒。在偌大而冷清的库房里,他坐在小板凳上看岩心,一看就是一整天,一边看一边做详细记录。虽然,看岩心的工作枯燥且工作量大,但杨瑞麒却沉浸其中,乐此不疲。通过观察分析岩心,杨瑞麒对克拉玛依油田的情况有了全新而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也为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4年,地质人员在进行油井分析。(新疆石油报资料图)

1963年3月,杨瑞麒参与了黑油山区块火烧油层试验。这项工作持续了近2年时间。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杨瑞麒长住黑油山,宿舍就是黑油山旁边的地窖。地窖是狭长的,到了冬天特别冷,里面除了一个炉子,没有其他取暖设备。

当时,煤也比较稀缺,大伙儿就取一些油砂塞进炉子里,晚上睡前必须小心翼翼地把炉子压好,否则就容易煤气泄漏引起中毒。当时,克拉玛依的自然环境条件十分恶劣,一句顺口溜这样说道:“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大风三六九,小风天天有。”一天,杨瑞麒正和同事在外面地上摆开“战场”分析资料,大风仿佛在一瞬间就刮了起来。他们想赶紧回地窝子,可短短150米的距离,杨瑞麒和几个同事手挽着手,还是举步维艰。在和大风抗争了近20分钟后,才艰难地回到地窝子。当时,晚上气温比较低,需要捅开炉子把火墙烧热,可打开炉盖一看,炉子里的煤炭连同烟灰都被大风抽了出去。没办法,杨瑞麒和同事们穿上皮袄和毡筒靴在床上坐了一夜。

以梦为马,驰骋无疆

1965年5月,杨瑞麒前往南疆支援会战。他在那里进行野外地质勘查,对依奇克里克附近的构造进行研究并部署了井位。11月,他又奉命回克,参与三3区、六东区等区块开发方案的编制。后来,作为综合研究室副主任,他负责八区调整方案和六东区、三2区开发方案的编制工作。1977年,杨瑞麒开始对百口泉地区详探,部署了一批评价井。1978年,在百口泉百21井区探明了3200万吨的储量,杨瑞麒所在的综合研究室编制了百口泉油田的第一个开发方案。

20世纪80年代,地质员正在认真观察岩心含油情况。(新疆石油报资料图)

1987年,杨瑞麒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准东会战。

20世纪90年代,为弥补国内能源不足,国家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已是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的杨瑞麒,自1993年起参与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国际合作局对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克纠宾油气田的投标、地质综合研究和方案编制工作,直至后来中国石油签订了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大型油气田合作项目。这一干就是10年。

20世纪90年代,科研人员正在绘制油藏开发综合图。(新疆石油报资料图)

杨瑞麒还承担完成了新疆油气田开发规划部署、新油气田开发方案编制、老油气田综合治理、油气储量升级复算和可采储量标定,以及“八五”和“九五”国家级及总公司级科技攻关课题的研究、组织、协调工作。特别是在油气藏精细描述、水平井钻井和开发、老油气田综合治理提高采收率(三次采油)等方面,他的成绩突出,获得局级优秀成果12项、总公司级优秀成果6项、自治区级优秀成果4项。其中,《中国注水开发油田提高原油采收率潜力评价及发展战略》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1992年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新疆火山喷发岩裂缝性油藏水平井钻井技术研究》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1996年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退休后的杨瑞麒并没有放松下来,他被返聘为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田开发顾问和新疆石油管理局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从事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油气田综合研究,组织并参与了扎纳若尔凝析油气田和肯基亚克油田的开发方案编制工作。在此期间,他还参与编写了《准噶尔盆地油气开发的回顾与思考》一书与《肯基亚克油田盐下复杂碳酸盐岩油藏高效开发配套技术》总结报告。

作为一名老专家,他甘为人梯,将宝贵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他帮助指导学生和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与他们共同完成新疆油田多个重大项目,直至2020年,他才真正歇了下来。2023年4月,已是86岁高龄的杨瑞麒又完成了《准噶尔盆地沉积与地层》的编写,将他毕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系统梳理整合,供后人学习参考。

回顾自己的一生,杨瑞麒用两个字表达自己的感受——“不悔”。他告诫青年一代: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不能只待在研究室内,要走出去,要实地勘查。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

“如今,新疆油田发展得越来越好,科技手段越来越先进,我对油田很有信心。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完成了我们的使命。未来,新疆油田的发展要靠年轻一代的不断努力和拼搏!”杨瑞麒寄语。

光辉岁月

老钻机创新纪录

9月中旬 ,克拉玛依油田两台50年代初进口的“老爷”钻机,全部登上了打进尺2万米的高峰, 而且创造这一纪录只用 了半年时间。而使用80年代的钻机也要用10个月时间。 

——本文摘自《人民日报》1990年10月14日2版

克拉玛依油田连年增产

新疆石油管理局所属克拉玛依油田去年生产原油680万吨,比上年净增40万吨。今年一季度又比去年同期增长4%,居全国各大油田增长幅度之首。在过去十年间 ,克拉玛依油田持续增产,其中“七五”期间比“六五”期间增长28.7%。

—— 本文摘自《人民日报》1991年4月25日1版

克拉玛依油田重振雄风 准噶尔勘探获得新突破

本报克拉玛依9月16日电新中国成立后勘探开发的第一个大油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正在重振雄风。“七五”期间,这个油田以年增36万吨的速度迅猛发展,去年原油产量达680.08万吨,跃居全国第4位。今年克拉玛依油田原油产量可望突破700万吨,将成为“八五”“九五”期间我国原油生产增储量、上产量的主力油田之一。1979年以来的12年间,克拉玛依油田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就相当于前 20多年的1.5倍,原油增长90.5%。炼油化工工业也得到很大发展,到去年底,已形成年加工415万吨原 油一次加工能力,1990年共加工原油293.1万吨,产品累计达183种。30多年来,克拉玛依油田累计生产原油9000多万吨,上交国家利税100多亿元。 又讯准噶尔盆地传出重大喜讯:克拉玛依石油工人在盆地腹部沙漠地区钻探的几口战略预探井,全部喷出高产油气流,使准噶尔盆地石油勘探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性进展。 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的 准噶尔盆地目前已勘探的地区仅为盆地面积的20%左右, 勘探开发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克拉玛依油田在准噶尔盆地腹部部署了5支地震队、6支钻井队和1支筑路队,今年年内还将完钻4口预探井,可望获得新的成果。到“八五”末, 克拉玛依油田年产原油将达到800万吨以上,14万吨乙烯 工程也将全部建成投产,届时克拉玛依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 本文摘自《人民日报》1991年9月17日2版



时间:2023-10-31    来源:新疆石油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