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的我们,一心就想干好事业,为了这,奉献了全部……”
说起在克拉玛依的工作经历,84岁的来元章神采飞扬。坐在窗明几净的家中,他自豪地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大学毕业后来到克拉玛依,在不同岗位上为测井事业发展贡献聪明才智与辛勤汗水的故事——
测井生涯开始
1963年,我从北京石油学院(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毕业后,被分配至新疆石油管理局作业大队电测站工作。和我一起参加工作的还有武凤荣、张新、付玉林等。我们都是地质专业的,年轻、干劲十足,怀揣着干出一番事业的梦想。
当时的电测站规模很小,只有200多人,有固井、测井等业务。而我与测井的缘分也从这里开始。
工作最初的那几年,我们跟着韩福禄、王春甫这些有经验的老师傅实习。在他们的认真教导下,我们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快速成长。
1979年,我被调到新疆石油管理局机关工作,专门管理测井业务。刚上任,我就犯了难——由于地处偏远、信息闭塞,当时的新疆测井业务发展十分落后。我内心非常焦急,时常期待:“如果有机会,一定要争取引进新技术、新设备!为测井注入新鲜血液,才能推动发展!”
迎来发展机遇
机会说来就来。
1980年,为发展石油行业相关技术,我国引进了9支斯伦贝谢公司的测井作业队伍。斯伦贝谢是当时全球最先进的石油服务公司之一,他们的技术和设备无疑也是最好的。
然而,受限于新技术的垄断,这家公司不对外出售他们的设备,我们只能租用,而且,使用设备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只能由他们派出的技术服务团队来解决。
当时,这9支队伍中的一支被派往我们新疆石油管理局工作。看到他们的全套仪器和技术服务团队,我高兴得好几天没睡着觉,心想:“学习的机会来了!”
在先进设备和专业技术服务团队的支持下,新疆测井技术迎来了发展。同时,通过在工作中的不断学习、实践,我们也培养出了一批技术人才,包括工程师、技术工人、汽修工人等,这些人才都成为了后期新疆测井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底气”。
推动快速发展
1986年,新疆石油管理局测井公司成立了。
但公司成立的过程充满坎坷。当时,全国各个油田的测井业务都是独立的,只有我们新疆石油管理局的测井大队例外,这样的工作模式对测井业务的发展产生了限制。
然而,要想“分家”也不容易。这么多年来,测井业务的前期规划、中期实施、后勤保障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体系,如果分出来,办公场所怎么办?配套的学校、幼儿园谁来管?这些都是问题。
面对这些困难,新疆石油管理局党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将地质处、组织部、劳资处、计划处、财务处、机动处等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全部召集来,共同推动测井业务独立运行。最终,仅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测井公司就成立了。
1989年,我被派往南疆塔里木油田参与测井工作,心里却一直记挂着测井公司的发展。1996年,我被调回新疆石油管理局,并被派往测井公司任党委书记,兼任公司经理。
上任后,为了加快公司的发展,我组建了全新的、年轻的领导班子,为公司管理带来新气象。同时,考虑到当时很多测井基层工人文化程度比较低,未来发展的空间不大,我邀请独山子石油学校与公司合作,举办了一期中专班,让公司200多名职工有机会利用业余时间在这里上课,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技术水平。
通过两年的学习,参与学习的全部职工都拿到了中专学历。公司车间工人的整体素质大大提升,为测井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回首过去,我见证了新疆测井业务的不断发展。如今的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拥有更多先进的技术和宝贵的人才,这让我无比欣慰和自豪。与此同时,我也希望新一代测井人能够继承老一辈测井人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精神,在测井事业上谱写出更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