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企业新闻
焦彦:输油“大动脉”上的“神医”

■焦矿生(焦彦之子) 口述 李春华 记录整理

焦彦先是围着柴油机转了一圈,然后近距离地站在柴油机旁边静静地听,神情犹如一位富有经验的医生在思考一位久病不愈的重症患者的病情。不到十分钟,焦彦就听出很有可能是锅炉系统的电路有问题。经过抢修,那台怠工的柴油机恢复了正常。焦彦闻声诊病的“设备神医”的名声也就此传开了

“有了想法就行动”是焦彦的一贯作风。在他的带领下,采用“新曲轴旧瓦片、旧曲轴新瓦片配合使用”的方法,先后让4台被“判了死刑”的发电机重新恢复运转。那些修复的设备所解决的生产之急,在那个年代是用资金无法衡量的。更重要的是,这两项技术革新开创了油田输油设备技术改造的先河

输油技师属于干部岗位,可焦彦的办公桌几乎成了一件“摆设”。他长年到沿途泵站检查工作,深入到机房查看设备运行情况,然后与站上的员工促膝交谈,问题发现在现场,解决问题就在现场。在儿子的记忆里,父亲基本上不着家,那身工服常常没时间洗,油污一层层糊了上去,都可以用刀片刮下来

★人物生平

焦彦

焦彦,中共党员,1921年12月出生于甘肃玉门。1940年参加工作,原新疆石油管理局输油大队输油技师。1964-1966年连续三年获“自治区五好职工”。1982年6月光荣退休。

特别是用于“Y8-3泵”的胶皮活塞,天天损坏,天天更换,职工为此头痛不已。焦彦也是心急如焚,夜不能寐。他召集修理部的车工、钳工、刨工共同研究,集思广益,决定用铸铁做金属活塞代替胶皮活塞。在毫无资料可参考的情况下,他自制图纸,并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车、钳、刨工齐上阵,最终,成功地用铸铁制作出了3只金属活塞。这种活塞用于Y8-3泵压风机,几个月甚至半年都不用更换,提高了功效,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同时,在焦彦的带领下,采用“新曲轴旧瓦片、旧曲轴新瓦片配合使用”的方法,先后让4台被“判了死刑”的发电机重新恢复了运转。仅此一项,就节约瓦片近30副,折合人民币上千元。那些修复的设备所解决的生产之急,在那个年代是资金无法衡量的。更为重要的是,这两项技术革新开创了油田输油设备技术改造的先河。

从严从实,除隐患保畅通

1962年3月的一天,三泵站柴油机高压管线再次发生爆裂。接到抢修通知,焦彦立即赶赴现场。有的职工说,爆裂的原因是柴油不纯;有的说是焊接质量不高。焦彦接连问了几个为什么?这一问就查到了症结……管子爆裂,是喷油头堵所致;喷油头堵,是柴油含杂质;柴油含杂质,是过滤器清洗不干净;过滤器清洗不干净,是清洗时不细致不认真。焦彦严肃地和大家说,归根结底,是人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问题。就此,三泵站狠抓制度建设,狠抓措施落实,狠抓严细管理。有了严细的工作作风,从此,这个站再也没有发生类似问题。

原油运输通道不畅通,大大地影响了原油生产。无奈之下,新疆石油管理局做出“以运定产”的决定。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支持的时刻,“输油”成了遏制克拉玛依油田原油生产的瓶颈,这不能不让输油人感到惭愧。为了打通瓶颈,当时的输油大队党委向全体职工发出“不挡采油路,不拖炼油腿”的号召。焦彦以冲天的干劲,夜以继日地奔走在输油管道第一线。输油技师属于干部岗位,可他的办公桌几乎成了一件“摆设”。他长年到沿途泵站检查工作,深入到机房查看设备运行情况,然后与站上的员工促膝交谈,问题发现在现场,解决问题就在现场。

正是有了以焦彦为代表的老一辈输油人,他们潜心钻研工艺,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设备保养制度,使设备使用寿命大大延长,才有了1963-1966年克拉玛依油田输油生产的平稳运行,从而扭转了油田“以运定产”的被动局面。正是老一辈石油人几十年如一日,在磨炼中成长为各条战线的行家里手,推动了油田事业蓬勃发展,才让克拉玛依油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焦彦长子焦矿生回顾父亲的一生说:“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基本上不着家,他常年奔波在克-独输油管线上。那身工服常常没时间洗,油污一层层糊了上去,都可以用刀片刮下来。”

1964-1966年,焦彦连续三年被评为“自治区五好职工”。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把“行动胜于语言”的优良作风带到哪里。泵站的职工们说:“焦技师这样的干部,天天驻站我们都欢迎!”经他之手解决了无数疑难杂症,保障了输油管线的畅通,被誉为输油战线的“神医”。

如果说输油管线是油区的大动脉,当油管里的油流汩汩流动,亘古荒凉的戈壁就有了生命的律动。那么,在二十世纪中下叶,作为动力之源的柴油机就是油区的“心脏”。

那时,新疆石油管理局领导张毅说:“如果柴油机出了问题,就找焦彦!”

肯学肯钻,精一行成良匠

1940年,在旧社会上过几年私塾的焦彦来到玉门老君庙油矿面粉厂工作,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大型机械设备。他有着极强的求知欲,看着转动的机器,总想要弄清楚是怎么转的,钻研中遇到不懂的就追着师傅问。正是凭着这份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儿,他的技术长进极快,很快就能独当一面了。压面机的皮带轮偏了,他一听声音就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转速慢了,他一看就知道是电压不足。因此,在水泵厂缺人的时候,师傅毫不犹豫地推荐了他,焦彦成为了那里的工人。

1949年9月,玉门油矿解放,受压迫被奴役的工人翻身做了主人。年轻的焦彦走进新中国产业工人队伍,成为一名光荣的石油工人。玉门油矿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焦彦在那里锻炼成长,内心的自豪不言而喻。1952年5月,他曾工作过的油矿面粉厂的粉碎机出现故障,好几位行家看过之后,都摇头而去。厂里找到他,焦彦思索了几日,提出“改装轴承弹子盘”的建议,并动手改装获得了成功。精湛的设备维修技艺令焦彦开始小有名气,他的名字传到了玉门油矿领导耳中,他被调往玉门矿务局钻井处担任内燃机司机长。1955年,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所有业务移交中方之后,为了加强独山子矿区的钻探力量,燃料工业部领导决定,从玉门油矿调集几支钻井队支援独山子,焦彦又被点将,跟随钻井大部队来到独山子矿区,干起了柴油机工。

泥火山下的独山子油矿,是新疆石油工业的摇篮,能够为这里的钻探事业做贡献,焦彦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一号井(时称黑油山一号井)完钻喷出工业油流的消息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鼓舞了全体石油人的士气。1956年4月,焦彦又被调到克拉玛依,被安排在新疆石油公司克拉玛依矿务局钻井处,担任钻井处二大队技术员。

焦彦从钢筋铁骨的钻台转战输油战线,可以说是临危受命。柴油机在当时是原油输送的动力之源,一旦出现故障,采出的油输送不出去,将会引起憋罐、输油管线凝管、油田停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维修柴油机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1959年1月组建的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玛依矿务局油田处输油大队仅有35名职工,随着克-独输油管线投入运行后,急需设备维修人员,新疆石油管理局号召油田各单位以人力物力支援输油生产。1959年6月,焦彦因技艺精湛成为输油大队的一员,在当时的输油大队修理部担任技师、抢修队队长。

同年冬天,输油大队下属的白碱滩三号集输站的柴油机发生故障,停止工作。当时的白碱滩集油站是向克-独总站输送原油的主要泵站。冰天雪地,气温零下30多摄氏度,柴油机如果长时间停止工作,将影响到整个油田以及独山子炼油厂的生产。情况万分紧急,大队领导立即报告克拉玛依矿务局油田处。为了让柴油机迅速恢复工作,油田处领导决定,求助苏联专家。

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维修人员拆了装、装了拆,来来回回折腾了一个下午,而令人失望的是,依然没能找到柴油机故障的原因。此刻,以白碱滩“193英雄井”为代表的一批高产井附近,已调集了60多辆油罐车来应急。危急时刻,输油大队领导想到了焦彦。很快,一辆苏式“嘎斯51”卡车火速把焦彦送到了现场。

车还未停稳,焦彦就从车上跳了下来,他先是围着柴油机转了一圈,然后请泵工启动柴油机,他近距离地站在柴油机旁边静静地听,神情犹如一位富有经验的医生在思考一位久病不愈的重症患者的病情,而现场的领导和工友的目光都聚焦在焦彦凝重的面庞上。不一会儿,柴油机开始发出异响,焦彦凝神屏息,时间在一秒一秒地走过,周围静悄悄的。不到十分钟,焦彦说话了,“柴油机的故障是锅炉供不上水造成的,而锅炉供不上水,很有可能是锅炉系统的电路有问题。”

现场的领导诧异地看着焦彦,其他工友也面面相觑,难以相信他只凭借声音就可以断定症结所在。然而事实胜于雄辩,经过检查,果然是锅炉不上水,启动锅炉的电瓶线路由“并联”接成了“串联”,导致电量不足,带不动锅炉循环水水泵。柴油机在运转中,没有受到冷却水的降温,越来越热,渐渐地就不工作了。在场的一名员工猛地一拍脑袋说:“是的,今天锅炉检修的时候,我们确实动过锅炉的电瓶电路。”大家恍然大悟,纷纷说,柴油机工作异常,我们只找柴油机的问题,而忽略了锅炉冷却水循环系统是否会出现问题。

经过抢修,那台怠工的柴油机恢复了正常,危机解除了。焦彦闻声诊病的“设备神医”的名声也就此传开了。

不等不靠,有想法就行动

1961年冬天,VD-25柴油机常常因为桃子轴磨得椭圆度较大而无法使用。那时国家正值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焦彦视国家财产为自家的家产,只要有修复的可能,他决不放弃。“有了想法就行动”是焦彦的一贯作风。于是,他与电焊班的师傅一起钻研、探索、反复试验。最终,采取“冷焊法”取得成功,为修复桃子轴探索出一条新路。

在那时,用于输油泵站的沈阳产压风机在运行中缸内径磨损过大。换用了新活塞,虽然减少了磨损,但若用柴油机的三个胀圈代替,排出的废气又太大。

徽章镌刻难忘岁月

每一枚徽章的背后,都藏着一段感天动地的奋斗历史,都讲述着一段难以忘怀的动人故事。抚今追昔,触景生情。通过焦彦捐赠的奖章和胸章,让我们走进老石油人的生活,回顾老一代石油人的奋斗故事和他们在克拉玛依油田走过的足迹。

这两枚奖章被焦彦老人视为珍品。焦彦是一名老劳模,曾三次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自治区人民政府“劳动模范”“五好职工”荣誉。两枚奖章向我们诉说了这位被大伙誉为“设备神医”的老石油人的故事。

1956年4月,焦彦从泥火山下的独山子矿区调到克拉玛依,在当时的克拉玛依矿务局钻井处先后担任主任机工和钻井队队长。从钻井处到输油处,焦彦从巍峨耸立的钻台转战输油战线,他以超强的技术能力和故障排除能力,为当年的输油泵站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只要焦彦出场,必定手到病除。”凭借过硬的技术能力和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焦彦成了让人敬重、令人钦佩的“设备神医”。

这两枚奖章,成为焦彦为油田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见证。

(据《焦彦的两枚奖章》 作者 刘杰)

★时代回声

@谦牧爸爸

从钻台走到站场,您自强不息,挥洒“设备神医”的沧海横流;从管线的这头走向那头,您自力更生,燃亮“大国工匠”的不朽春秋。打破“以运定产”的瓶颈,您夜以继日地奔走,去现场、到现场、在现场,布满油污的大衣胜似锦裘。作为后辈,我们要向您学习,学习您的敢想敢为、善作善成,若危难时刻预显身手,必先下苦功更上层楼!

@郑向阳

设备神医焦彦,

勤思善学肯钻。

遇到问题不绕,

刨根问底疏源。

大胆创新试验,

修旧利废保产。

始终躬身实践,

行动胜于语言。

@ LU

作为一名从小生长在石油城市的孩子,从小便在父辈的口中聆听油田上无数英雄的事迹。是他们用身拉肩扛让一座座井架在荒漠中竖立,用脚步丈量出戈壁的广度。一个个如焦彦一样的老一辈石油人,更是凭借“刻苦钻研” “苦干实干”的石油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作为一名新时代石油青年,我要立足本职工作,坚持科学创新,扎实理论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做新一代的“神医”。

(“时代回声”据新疆油田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2-12-09    来源:新疆石油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