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中油测井新疆分公司提供
■人物素描
张永亮,中油测井新疆分公司第七项目部副经理,桥射联作“旗帜人物”之一。
他以“优秀士兵”身份退伍,执行力强、责任至上、快速决断是其魅力特质。
他是“标准化桥射联作作业队建设方案”建立者。
他是桥射联作“一队双面”工作法创始人。
他所带领的“尖刀队”C3524队,是新疆油田桥射联作施工信誉最好的“王牌军”。先后获中石油西部钻探、中油测井“红旗队”“金牌队”“标准化作业队”“集体一等功”、陕西省总工会“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骄人业绩
●率队创造了常规射孔“月度破百”的纪录
●带队8次刷新玛湖井区桥射联作纪录
●创下单队单日12段、单段最快1.75小时施工纪录
●连续5年保持射孔一次成功率100%的骄人成绩
荣誉勋章
●中油测井“环保先进个人”
●中油测井“双文明先进个人”
●中石油西部钻探“安全环保先进个人”
●新疆测井“优秀共产党员”
●新疆测井 “劳动模范”
工作信条
●“带队如带兵,把每一口井的施工都当成一场战役来打。”
2022年3月一开工,张永亮就急着上井了。
石西油田的一口重点天然气井需要桥射联作工艺施工,身为中油测井新疆分公司(以下简称新疆测井)第七项目部副经理,张永亮要前去参战。
作为新疆测井桥射联作“旗帜人物”之一,张永亮在桥射联作工艺作业上已经身经百战。排兵布阵,攻坚克难,他似乎永远胜券在握。但实际上,张永亮的经验只有一条:带队如带兵,把每一口井的施工都当成一场战役来打。
“月度破百”,张永亮率队一战成名
率队在新疆测井打响名声,张永亮只用了一年。
常规射孔作业时,一个作业队通常一天能够完成一两口井的施工任务,一个月完成五六十口是常态。而张永亮任队长的C3524队,创造了一个月内完成101口井的纪录。
那是2014年,张永亮担任C3524队队长的第一年。
“月度破百”的传奇让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到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身上。1982年出生的张永亮个头不高,略显黑瘦的脸上透着一股干练和坚毅。谁都不曾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小伙身上,蕴含着这么大的能量。
在他的带领下,C3524队迅速成为新疆测井第七项目部的“尖刀队”“领头羊”。在接下来的桥射联作业务领域,这支测井铁军更是以强悍的战斗力和执行力,刷新了无数纪录。
2016年,新疆测井射孔业务迎来新的机遇。随着新疆油田开发战略实施,大规模水平井开发模式成为主要增产措施。桥射联作工艺作为分段分簇压裂试气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正式纳入了新疆测井重点应用项目,全面应对油田水平井开发技术难题。
在该工艺极度缺乏施工案例的前提下,张永亮毅然请战,申请承担首批试验任务。
很快,C3524队接到第一批桥射联作任务——玛18区块9口直井。
作为首批桥射联作作业队,没有可借鉴的经验,C3524队初期施工效率异常低。“那时觉都不够睡,我天天拉着技术专家边琢磨边干,做梦都在想怎么把活儿干顺了。”张永亮决定采用最笨的办法,他把每个施工环节都“掰碎”,再自己一遍遍去操作,从中寻找规律和窍门,终于形成了“标准化桥射联作作业队建设方案”雏形。
找准方向后,从一天三级到一天九级,张永亮时常带领队员突破作业极限24小时连续作业,仅半个月就完成了9口直井的作业任务,为桥射联作在新疆测井的推广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首战告捷。越战越勇的张永亮,不断超越自己。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以优质的服务和过硬的技术支持,带队8次刷新了玛湖井区桥射联作纪录。
如今,桥射联作已成为新疆测井的王牌技术,是生产经营贡献的“主力技术手段”,桥射联作工作量、施工技术指标逐年倍增。而C3524队多次圆满完成新疆油田重点水平井桥射联作施工任务,成为新疆油田桥射联作施工信誉最好的“王牌军”。
截止到2021年,张永亮带领作业队累计施工8235小时,完成桥射联作施工183井次2745段,始终保持射孔一次成功率100%,创下了单队单日12段、单段最快1.75小时等一批施工纪录,并连续5年保持射孔一次成功率100%的骄人成绩。
为什么张永亮和他的队伍,这么能拼?
在能力超强、素质过硬的解释背后,还有一个公认的答案:张永亮是退伍军人,军人执行力强、责任至上、快速决断等特质,被他在工作中发挥到了极致。
两年的部队生涯,是他取之不竭的能量宝库
中油测井“环保先进个人”“双文明先进个人”、中石油西部钻探“安全环保先进个人”、新疆测井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拼战多年,张永亮获得了无数荣誉。而在所有的身份标识中,张永亮自己最常提及的,则是他曾经的军人身份。
2003年12月,当了两年装甲兵的张永亮,以“优秀士兵”身份退伍,来到新疆测井从事射孔工作。
脱下迷彩服,换上红工装,当年的张永亮并没有想到,军队生涯对自己的影响已经融入血液,从沙场到井场,一直陪伴他至今。
张永亮话不多,但是干起活来严谨细致、雷厉风行,执行任务不打折扣。“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不论接到什么急难险重任务,他的嘴里,从来没有“干不了”这几个字。十几年前的测井公司,员工流动性小,岗位变动极少,通常是“一人一坑”很少调换。而张永亮入职后,由于工作出色,先后担任过地面工、绞车工、操作工程师,他步步进阶,在每个岗位都干出了特色,干成了标杆。
2013年,张永亮受命成为新成立的C3524队队长。
虽然干起活来敢拼敢闯,但张永亮并没有管理经验,“我从地面工入行,几乎所有岗位摸了个遍,但队长这个岗位我心里有点没底。”
怎样带好队伍?他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把自己最熟悉的部队管理模式与作业队的管理模式结合起来,用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的方式,塑造这个队伍的执行力和战斗力。
军队的历练让张永亮养成了严格的时间观念和团队理念,他坚信,带队伍,要带出精气神,更要带出“令行禁止”。
队上有个小伙子,业务能力很强,但有爱喝酒的习惯,欠缺自我管理。一次,因头一天喝了酒,小伙子耽误了上井时间,没跟上队伍。
这在张永亮看来,绝不是件小事。他认为“战友们都扛枪上战场了,你因为喝酒掉队了,这能行?”
他决定好好“治一治”小伙子的坏毛病。
张永亮带队上井了。落下的小伙子自知理亏,给队长打电话,想要跟着上井。可电话打过去,一次不接,两次不接,发信息,张永亮也不回。他又找到项目部领导,主动认错,请领导帮助解决,可张永亮已将自己的意图告知上级,小伙子自然是求助无门。
被“晾”了几天之后,小伙子心里彻底没底了,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得不托队上的老师傅给队长传话说情。张永亮这才同意安排运货车让小伙子归队。自那以后,队里再没有人因私无故迟到过。
为提升队伍战斗力,张永亮用带新兵的劲头培训员工。
之前井场有个惯例,某些岗位的操作需要特定人员执行,其他人不得参与。张永亮打破了这个惯例,安排全队每个人都要进行轮岗强训,熟练掌握不同岗位的操作技能。
“别的队都是一人一岗,这个队的人哪个岗位都能干,效率自然高。”一说起张永亮和他的队伍,新疆测井第七项目部经理程现华赞不绝口。他和张永亮共事多年,深知张永亮的军人特质在做事带兵上发挥的作用,“张永亮带的队,每次出工,就像打一场协作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站位,分工明确,相互联动,井然有序。”
带队如带兵,施工如打仗,生活中讲情义,工作上讲纪律,秉持这样的原则,张永亮带出了一支技术过硬、作风过硬、态度过硬的一线生产作业队。
从另类到标杆,他率先建设标准化井队
入职不久,在部队里养成的整洁卫生习惯就让张永亮成了井场上的“另类”。他的操作间干净整齐,明明是野外作业车辆和设备,他可以擦得一尘不染,亮得发光。见了这场面,有兄弟队的同事跟张永亮开玩笑说:“上你这儿,用不用换拖鞋?”
还是当绞车工的时候,一次,队长通知第二天6时30分集合,当晚凌晨时分才收工的张永亮,仍不忘把设备全部擦拭一遍再休息。“没办法,我有‘强迫症’,该干的活没干完我就不踏实。”张永亮笑着回忆道。
整洁背后,是规范、有序和高效。张永亮踏实了,但其他作业队开始“不踏实”了。
程现华说:“他可是让很多人都‘不开心’了,因为他把岗位标准一下提高了。”当时,新疆测井正开始推行标准化建设,但究竟什么是“标准化”,并没有明确的标准。而张永亮的操作,让大家知道了“标准化”的方向。
该公司第七项目部副经理石志强,当年正是另一个作业队的队长。他说,张永亮带队之前,其他作业队都差不多,不会擦设备也不用平井场,就按“老习惯”干业务。但是,当看到张永亮带的队,“给我们压力太大了,”石志强说,“那时我们还在想,在野外干活,擦那么干净、摆那么整齐,有必要吗?那不是浪费时间吗?”
标准化建设有没有必要,张永亮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他系统梳理桥射联作工艺流程后,结合部队管理经验,细化操作细则、岗位责任、安全管理等方面内容,推出了标准化桥射联作作业队建设方案。
2018年,在水平井桥射联作射孔作业现场,C3524队严格按照标准化管理、标准化操作、标准化现场布置作业场地,实现了射孔现场的环保、卫生、布置等全部符合多级射孔标准化流程要求。该队施工进度月月第一、不断刷新纪录的现实,也充分证实了标准化建设的有效性和必要性。随后,该队桥射联作现场标准化被定为第七项目部的作业标准,并在全项目部进行推广。
2018年至2020年,C3524队桥射联作现场标准化作业队,多次代表新疆测井接受集团公司、中油测井总部的审核检查,其桥射联作现场标准化建设,得到了集团公司领导和总部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张永亮树起了“标准化测井”的标杆,其他作业队参照施行后,也从中受益。石志强说,整洁的习惯养成了,现场的环保卫生就成了顺带手的事,不但没有多花时间,反而促进了工作高效。就拿器具摆放来说,按照标准化流程要求,几百件大大小小的工具器具,干干净净,摆放整齐,管起来便捷,用起来顺手,看起来舒心。干活效率提高了,员工心情也舒畅了。
“井场环境的脏乱差,就像‘破窗效应’,其实会引发更大的管理失序和低效。”石志强对此深有感触,“学习了张永亮的标准化,我们立即收到了成效。不得不服!”
2021年,张永亮升任第七项目部副经理,他精、细、严的管理方式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从不畏难的张永亮立即投入角色,甫一上任,他向经理程现华拍着胸脯说:“一年后,给你6个标准化作业队。”
首创“一队双面”工作法,啃下最硬的骨头
张永亮带队期间,C3524队曾先后获得中石油西部钻探一、二季度“红旗队”“金牌队”“标准化作业队”“集体一等功”,中油测井2018年度的“红旗队”、陕西省总工会“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很多人不知道,这个队还有个别称——獒队。没错,藏獒的獒。
这是新疆测井第七项目部的兄弟队私下给C3524队起的称号。能把队伍带成“獒”,张永亮凭借的就是像藏獒一样的勇猛敢拼。
响彻天山南北的桥射联作工艺“一队双面”作业法,就是这样拼出来的。
桥射联作施工过程中,部分环节不需要全体员工进行操作,甚至有些环节仅需要2至3名员工。
2021年,已是项目部副经理的张永亮,正在想尽办法提质增效。一次,由于压裂方配备了两个作业面,甲方要求新疆测井配备相应的作业面,来保障该平台井施工高效进行。张永亮结合当前多井平台桥射联作保障思路,瞄准了这个“空挡”,将各作业环节和每名员工的岗位职责重新打散组合,在24小时工厂化作业模式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一队双面”24小时作业模式。
这种方法,是在为作业队配备了两组仪绞车和防喷设备的前提下,使该作业队具有两个独立施工能力的作业面,让作业队在维持24小时工厂化作业模式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每一名员工的功能,通过合理搭配员工,达到同时进行平台多井施工作业的目的。
在张永亮指挥下,第一个两井平台试验开始了。作业队根据施工方案,将14名员工分为两班,按照“一队两班,一班一面”的对接方式,使作业队与两个压裂面始终保持无缝对接。
一开始,由于队员们都没有这种施工经验,导致现场环节衔接混乱不堪,效率直线下降。张永亮顶着各方的质疑声,硬着头皮总结经验,从中指挥。当队员们慢慢熟悉后,施工速度一天翻一番,设备使用率和作业效率大大提升,张永亮也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张永亮常说,我们当兵的人,不能怕苦怕累。
2021年,在风南12井区8井平台桥射联作施工中,张永亮带领C3524队克服高温、10级大风等恶劣天气,连续奋战,完成了风南12井区8井平台桥射联作施工,累计完成177段372簇,射孔一次成功率始终保持100%。
这一战连干52天,着实艰难。8井是玛湖油田最大的一口井。“52天里,每天每人只有两三个小时能好好睡一觉。”对那段狠拼的日子,张永亮记忆犹深,“那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拿下它,我们的‘一队双面’工作法在别的井上应用更加没有问题。”
这次,张永亮将“一队双面”升级至“一队多面”,仅以一支作业队,便完美对接了8口井、2个压裂面的施工保障,成功将单段最快施工时间冲进了2小时大关,开创了单队单日12段的最高施工纪录。
他的目标,是夺取下一场胜利
自担任第七项目部副经理后,张永亮的奋斗故事又翻开了新篇章。
现在的张永亮,用程现华的话来说,“就没见他闲过”。他系统分析历年来完成的重点井施工案例,着手将其汇总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工作方法。同时,他以各作业队长为基点,建立学习交流网络,发动全员智慧力量,全力聚焦《桥射联作提质降本配套工具研制与应用》《震击器的研发与应用》等项目攻关,连续攻克震击解卡、井下张力、可熔断短接等多项现场施工难题。
张永亮始终坚信“实践出真理”。以现场施工为学习场所,先干、后学、再总结,按照这样一套完整的流程,张永亮将作业队这一平台逐步搭建成技术骨干成长中心。仅在C3524队期间,他就累计培养出了5名技术专家、8名作业队长、15名操作工程师,其中5名关键岗位人员还逐渐步入了三级正副职管理岗位,C3524队也成为名副其实的桥射联作培养基地。
近两年,第七项目部新入职员工几乎都会被安排到C3524队“取经”。用心带出来的新人,成熟了就走,这对一个队的管理和人心稳定都有不利的影响。但张永亮态度坚定,他说:“我们也是被一步步培养出来的,现在公司让我们带新兵,我们就要对组织和员工个人负责”。
而多年的基层队工作经验,让他在项目部管理工作上站位更高,考虑得更周全。针对桥射工作量增多,工作强度大的问题,张永亮提出将桥射作业队人员合理优化配置成两班。如此一来,优化工作时间,保证每一个人良好的精神状态,也确保了作业队圆满完成桥射作业任务。从2021年7月开始,第七项目部已全面执行一队分班制度,有效保障了桥射工作安全平稳开展。
利用上井间隙,张永亮还同项目部领导班子一起制定了《测井第七项目部质量考核管理办法》,作为项目部质量安全管理的考核依据,为安全、优质、高效施工作业制订考核标准。
还是那个雷厉风行的张永亮,每一项工作,都是他的一场战役。而他的目标,永远是夺取下一场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