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田晓江
岗位:中高端技术服务中心旋转导向工程师
工作信条:现场出现问题,工程技术人员作出判断不仅需要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必须要有现实依据来以理服人。
◆他觉得自己很幸运,在职业生涯刚开启时,遇到了蒋天涯这样会“授人以渔”的好师傅。◆他善于总结得失,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吃一堑长一智”成为他工作的制胜法门之一。
◆他不断学习,努力成长,年均工作日达300天,成功从一名普通的劳务派遣工转为市场化用工。
3月10日13时许,从清晨起一直笼罩在风南井区FHNW4305井井场的大雾终于在正午阳光的照射下,慢慢消散,让人心情也不由开阔起来。
此时,驻守在该井场提供定向钻井技术保障的田晓江却紧皱着眉头,盯着旋转导向监测屏。他拿起手边的步话机,给钻台上的司钻回复:“旋转导向工具参数正常,调整改变钻压和顶驱转速钻进。”
两分钟前,该井的钻速突然骤降,井队司钻赶忙通知田晓江,并向他征询解决方案。
可放下步话机还不到一分钟,田晓江又一次拿起步话机,对司钻说:“我们还是先洗井循环,看看井底返上的砂质再来确定原因吧。”
作为西部钻探定向井技术服务公司(以下简称“定向井公司”)中高端技术服务中心的旋转导向工程师,从事定向井技术服务10年来,他深知,现场出现问题,工程技术人员作出判断不仅需要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必须要有现实依据来以理服人。因此,在作出应对措施前,他必须慎之又慎。
“笨办法”很管用
实际上,田晓江这种谨慎的行事作风,大都是在过去10年的工作学习中逐渐养成的。
2011年夏天,学机电专业的田晓江被分到了定向井公司。第一次到钻井现场,井场上的一切,就把他的好奇心吊了起来。
于是,当师傅蒋天涯让他去井队采集员那里抄录当天的相关数据时,他就变成了“提问小能手”——
“师傅,到哪儿去找采集员?”“去坐岗房找。”
“坐岗房在哪片区域?”“去罐区。”
“罐区在哪?”……
听着这位“萌新”徒弟一连串的问题,蒋天涯先是一愣,后来就笑了。“忘了你不是钻井专业的了。”说着,他起身,带着田晓江走遍了整个井场,每经过一处,他就会告诉田晓江所在区域和其中放置的关键设备的名称。
想到自己接下来要听到很多专业词汇,田晓江特意带了笔记本和笔,一边听师傅说,一边记录下来。
那些从没听过的专业术语从师傅嘴里又快又密地蹦出来,田晓江记笔记的速度也不禁越来越快,有的词汇田晓江一时不知道其正确写法,就干脆用拼音代替。等之后有时间了,他再找师傅核实,将自己的笔记补充完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刚步入一个全新行业的人来说,多问、多记虽然看上去是个笨办法,但对那时的我来说,特别管用。”田晓江回忆,靠着随时请教和随时记录,一个月后,他就完全熟悉了包括定向井工作流程、钻井队各工作岗位职责在内的行业基础知识。
查漏才能补缺
“小田,指重表里有几根指针?都是哪些颜色?分别代表着什么?它们的单位是什么?相互之间如何转化……”一天,提问的人突然变成了蒋天涯,一大堆问题接二连三地抛向了田晓江。
这一问,竟把他问蒙了。
原来,虽然田晓江在现场的学习很努力,成果也比较显著——在短短几个月内消化吸收了大量的专业知识——但他学到的知识有不少都是知其然而不其所以然,浮于表面。
为了让他能将这些知识彻底内化为自己的技能,蒋天涯对徒弟采取了“不定时抽考”的方式进行巩固。
一开始,田晓江还没适应这种“突袭考试”的方式,被师傅“一问就倒”;后来,他逐渐意识到,师傅的这种考核方式,其实是教会他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并帮助他梳理掌握知识脉络并查漏补缺。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很幸运,在职业生涯刚开启时,遇到了蒋天涯这样会“授人以渔”的好师傅。
在师傅不遗余力的督促下,田晓江渐渐学会了主动、系统地学习,并整理归纳出自己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弱项和缺失项,然后有针对性地重点突破。“后来,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不用等师傅来给我讲,我就主动地去找了解这个知识或技能的人请教。”田晓江说,对那时的自己来说,整个井场的师傅们都是他的老师。
当田晓江的学习主动性被激发出来后,他才发现自己真正领悟到了“学海无涯”的内涵。“就像是你好不容易才推开一扇知识的大门之后,就发现,这扇大门的后面还藏着数不清的房间,需要你一间间地推门进入。”他说。
吃一堑长一智
学习的深入和实践的增多,让田晓江出师后的独立施工能力和经验也与日俱增,但他工作时,依旧谨慎小心,因为对定向钻井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虽然有了仪器的辅助,但在几千米的地下,仍有不少未知的因素,会成为大家钻探之路上的“拦路虎”。
2015年夏天,在玛18井区,一口四千多米的定向井就让田晓江遇到了此前从未遇到的问题。
当时,正赶上玛湖油田大开发的首轮钻井,从开钻起,田晓江就和钻井及其他相关技术人员感受到了这一区域地层的特殊性。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致密砾岩油藏,在开发初期,相关地质和钻井资料较少的情况下,玛湖油田的开发难度相当大——不仅是它地下油藏的埋深大、地层天然裂缝不发育、砾岩厚度较深,可钻性较差,而且地层压力系数不一、地层发育的差异性也很大。
即使全程小心翼翼,但田晓江提供定向服务的这口井还是在三开中完期间,因技术套管下深不够,导致溢漏层出现了漏失。后来,虽然这口井成功堵漏、按期完工,但田晓江心里就是过不去这道坎。
事后,他仔细地按照开次逐段分析了这口井的施工,在新的施工设计方案中,将这口井的易发生漏失的地层专门标注出来,并向上级部门提出了避开这一风险地层的解决手段。
后来,这一方案得到了重视,在玛湖后来的钻井施工方案中,就有了专门避开这一易漏失层位的内容。
工作10年来,善于总结得失,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已经成为了田晓江工作的制胜法门之一,这也不断驱动着他的成长进步。2020年1月,田晓江凭借着自身的技术能力,成功入选定向井公司中高端技术服务队伍,站上了公司技术人才的“金字塔尖”。
2020年11月,在总结了区块其他井的经验后,田晓江优化工艺,在JLHW2003井三开钻进时,利用旋转导向,助力准东钻井公司70216钻井队一趟钻完成进尺1491米,刷新了金龙2井区三开钻进工期最短等多项纪录。
推广优化经验
一个个区块纪录诞生的背后,也凝结着定向井公司一项项新工艺、新技术的鼎力支持。
作为使用这些新工艺、新技术的人员之一,田晓江除了不断学习先进理论和技能,充实和提升自己以外,还将提速目标瞄准了钻井参数、定向轨迹和泥浆等方面的钻井工艺优化。
去年年底,在进行全年工作总结时,田晓江发现,定向井公司的部分井下工具仪器,常常因为钻井液中有害固相颗粒物的进入产生堵塞,进而影响设备使用,增加维修成本。
为了实现公司提质增效的目标,今年2月26日,田晓江和同事一起,分别前往风南、艾湖2井区,摸排考察了10口井后,发现这些井队的泥浆循环系统间只有一个30目的滤板,并不能起到有效阻挡过滤有害颗粒物的作用。
田晓江把调查结果告诉了井队,并建议井队在泥浆泵的上水管线加装多道80目的筛布,以净化泥浆,提升设备的运转能力和使用寿命。
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些井队负责人对他的这一建议十分赞同和重视,随后还按照田晓江的方案来净化泥浆。
3月6日,在执行了泥浆净化方案后,田晓江使用自有旋转导向在艾湖2井区AHHW2041井的造斜段施工中,助力准东钻井公司50581钻井队打出了日进尺320米的佳绩,创造了该区块日进尺的新纪录。同时,也实现了定向井公司自有旋转导向今年在玛湖区域施工的“开门红”。
10年来,田晓江不断学习,努力成长,年均上井天数达300天,从一名钻井“门外汉”成长为一名能够操作使用旋转导向的中高端技术人才,从一名劳务派遣工转为市场化用工,书写了自己的励志故事。同时,他也见证了新技术在新疆油田的推广应用,见证了玛湖大开发,见证了定向井公司在“服务甲方、保障钻井、成就自己”的理念引领下,助力钻井提速和油田增储上产的光辉历程。未来,他还将继续投身于钻井提速和油田增储之中,并为之做好了准备。